——一场资本与国家安全的全球博弈
一、港口拆分“暗度陈仓”,市监总局亮剑封堵
就在近期,一则消息震动全球航运界:李嘉诚家族控制的长和集团,试图将价值228亿美元的海外港口资产出售交易拆分为“美洲”与“欧亚”两个独立资产包,以规避中国反垄断审查。事实证明,长和于3月底暂缓交易只是权宜之计,自始至终,对于抛售港口一事,李嘉诚都未死心。

对于长和的此番操作,《华尔街日报》称为“精明的分拆策略”。但让李嘉诚没想到的是,此举却迅速遭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强势阻击——“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审查,未获批准前不得实施集中,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长和的“小聪明”背后,是赤裸裸的商业野心。其计划出售的43个港口覆盖全球10.4%的集装箱吞吐量,其中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更是扼守太平洋与大西洋航运咽喉,承担全球6%海运贸易量,中国商船占比高达21%。若贝莱德财团通过分拆交易控制这些港口,不仅可能通过“特别通行费条款”对中国船只加征费用,更将实质性掌握太平洋-大西洋航线定价权,直接威胁中国2.3万亿美元海运贸易安全。

二、长和的“资本游戏”VS国家的“战略红线”
长和的拆分策略看似“合规”,实则暗藏玄机:通过将交易规模切割至申报门槛以下,试图绕开中国《反垄断法》的审查范围。然而,市监总局精准识破其本质——两资产包在航运网络中具有协同效应,合并后将形成对全球航运链条的垄断控制。
这种“化整为零”的操作,与2016年万华化学收购烟台巨力时“自戴紧箍咒”的合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当年万华主动承诺5年内不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才获准收购。长和的“投机”与万华的“自律”,折射出资本对规则截然不同的态度。
国家此次的强硬表态,绝非简单商业审查。依据《反垄断法》,即便长和港口交易不涉及中国境内资产,但只要对中国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即可行使域外管辖权。这标志着中国首次对离岸企业跨境交易亮剑,释放出明确信号:全球资本的游戏规则,必须让位于国家战略安全。

三、何院士们的“市场论”VS国家安全的“生死线”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部分知名人士竟在此事上为长和站台。以何院士为代表的“市场原教旨派”,鼓吹“商业无国界”“资本自由流动”,将长和交易包装为“纯粹市场行为”。这种论调,无异于在美国以“国家安全”之名围堵华为、制裁中芯国际的当下,对中国核心利益“选择性失明”。
事实是,贝莱德财团背后隐现美国资本与地缘政治博弈。交易曝光后,巴拿马政府突然以“违规”为由考虑收回港口经营权,时间点恰逢美国国防部长访巴;而贝莱德若通过复杂股权控制关键港口,美国极可能复制“关税战”模式,对中国商船实施“长臂管辖”。何院士们对此视若无睹,反而以“在商言商”为幌子,实质是将中国战略安全置于资本利益之下。

四、全球化时代的“新规则”:资本必须向国家安全低头
长和交易案的深层矛盾,是资本逐利与国家安全的终极博弈。中国以反垄断审查为武器,划出不可逾越的“红线”,背后是三重战略考量:
1. 经济主权:防止国际资本通过关键基础设施操控中国贸易命脉;
2. 规则重塑:打破西方主导的“资本优先”全球化逻辑,推动公平竞争;
3. 地缘破局:在巴拿马运河等战略节点提前布局,抵御美国“印太战略”围堵。
这场博弈的胜负已现端倪:市监总局表态后,贝莱德在华23个投资项目被暂缓审批,意大利MSC集团面临战略抉择,跨国资本开始重新评估“中国合规成本”。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审结的643件经营者集中案件中,仅1件附加限制性条件批准,执法效率跃升24%,证明中国既有能力、更有决心捍卫规则。

结语:李嘉诚的时代终结,中国的规则崛起
从香港撤资欧洲,再到今日港口交易受阻,李嘉诚的“资本腾挪术”在中国崛起的铁律前节节败退。这场博弈揭示的不仅是商业规则的变迁,更是全球化秩序的重构——当资本试图凌驾于国家安全之上时,注定遭遇铁壁铜墙。
市监总局一锤定音,既是给长和的最后通牒,也是对全球资本的警示:在中国的战略棋盘上,没有谁能绕过“国家安全”这颗定盘星。而那些仍在为资本辩护的“何院士们”,是时候认清一个现实:在民族复兴的大潮中,任何忽视国家利益的“市场神话”,终将被时代洪流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