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台后的几年时间,我都在努力改变装甲兵的思想以及整个陆军的思想,开始了陆军的机动化与建军。
回顾历史,英国人在1918年以战车的机动性,转变了整个的作战观念,他们先以机械化部队进攻,再以摩托化部队攻击,最后以步兵完成接收,占领据点,因此打赢了第一次大战。

淮海战役中的蒋纬国旧照
但是,英国在战后却没有发展装甲,反而是德国在第一次大战后走上了机动建军的路线。
1928年,德国国防部派古德里安正式开始研究组织装甲兵,同年,我国的战车队已经成军,纳入陆军行列。
所谓阅兵,除了展示军力外,就是告知民众,我们已经有哪些军队成军,不仅仅是在实验室里,也不是在设计场上,而是已经交给野战部队,经过多次的试验之后,在野战中,经历各种科目的演习,证明可用之后,再纳入军中,也就是所谓的成军。
而且,德国——全世界闻名的闪电战的主人,在1928年才刚刚开始研究,古德里安也是从步兵中调出来的,所以,被调派带领运输连,目的在先让他与机械接触。
当时,德军的运输连尚未机械化,仅仅是摩托化(原名汽车化),摩托化与机械化都讲求快速,但是摩托化的战斗兵要下车以后才能战斗,而机械化的战斗兵在战车上就可以射击。
日军发现装甲兵比我军晚,抗战期间,日军将战车视为步兵的重武器,美国也是同样的情形。所以,在美国的建军中有步兵战车,后来又向国会争取骑兵战车预算,实在是煞费苦心。
美军如果要另外成立装甲兵,国会恐怕不会通过,美军退而求其次成立骑兵战车,可以说是美军在挣扎中争取建立装甲兵。
直到1940年,美军才成立了装甲兵训练中心,换句话说,他们当时尚未开始进行装甲兵的干部教育,只是少数几位将领有装甲兵思想。
那一年,我刚好到美国,他们留我在装甲兵训练中心,帮他们建立装甲第一师。
美国到现在为止,其装甲师里的装甲步兵尚未机械化,因为其装甲步兵车不是一个战斗部队,称为APC,就是装甲人员运输车,车子里面没有火力。到今天,我还没看到美国的装甲步兵战车成军。
美军有一个最大的痛楚,就是样样事情都要向国会争取预算,这种偏激性的民主,对于建军一事来讲,妨碍很大,而我们也在高唱削减国防预算,实在是文人误国。
根据我在学理上的了解,与直接参与装甲兵的有关事项,我发现其本身以及使用的军团与军队有许多错误,将校没有新的完整的地面教育,就无法正确使用。
装甲部队配属给陆军之后,陆军不懂得使用,这就是我在大陆上所看到的艰苦与痛心的一面。
没想到,到台湾以后,这个观念还存在,刚到台湾时,装甲兵司令徐庭瑶将军竟建议,陆军将所有的战车与装甲车沿着台湾海岸,每五十里放置一辆,把战车变成了堡垒,成为敌人的标靶。
其实,他可以把装甲部队集中起来放在后方,敌人从任何方向来袭时,装甲部队都可以应战,而且,还可以突袭,发挥的效果更大。

一九五八年任职装甲兵司令时的蒋纬国 图片来自网络
1958年,我接任装甲兵司令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湖口举行一次大典——“向1917年告别”,参加者包括每一辆战车车长和各级重要指参。
典礼由陆军总司令彭孟缉将军主持,我在典礼中做报告。
战车有机动与火力两大功能,但是,在1917年之前,世界各国还维持步兵战车的观念,只是步兵单位里的重武器,随伴步兵作战,所有一切都以步兵的速度为准。
因此,所谓战车只不过是加了装甲的炮兵而已,原本很好的越野机动功能,却没有发挥,反而跟着步兵一起走,以步兵的速度为速度,在当时的步兵反战车武器之下,已无生存机会。
而速度本身是一个物理性的基本因素,能否发挥机动力,则要视其运用方法,因此就变成一个思想的问题,如果硬要战车放弃速度,放弃机动,那么要战车何用?
1917年之后,英国人领悟了这一点,于是骑兵思想开始抬头,到了1918年,将战车脱离步兵,发挥其战场的机动性。
另一方面,战车的火力也只有在机动的运用下才能发挥,所谓机动就是主动争取一个新的位置,可以在新的位置上制敌。
而且,敌人一时间还找不到我们,所以能够产生奇袭的功效,英国人因为发挥了战车的优点,在1918年把德国人打败,赢得胜利,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不过,胜利的同盟国并未检讨胜利的原因,反而是战败的德国再三研究战败的原因,领悟出装甲机动的重要性。
德国从此成立了第一个战车连,开始发展装甲兵,时间为1929年,首任连长为古德宁。
战车连以战车为主,其他装备与人员都必须配合战车的速度、机动的性能与越野的要求,就这样,德国发展了新的思想,不再以步兵为地面作战之王。
因为1917年之前,战车是步兵里的附属及支援武器,属于步兵的一部分。战车的首要功能在其机动力很强,如果它属于步兵的武器,在机械方面就算有再高的速度也无法发挥其效能。
但是,他们一旦放弃了战车,矛盾思想就变成矛克盾,因为战车无法发挥其机动力,速度又不快,再厚的钢板也会被敌人的武器打穿,因此,在战场上,胜利的保障是在其机动力。
所谓“向1917年告别”,也就是以上许多建军备战方面的新的观念与新的做法。
当年的陆军总司令刘安祺将军特别欣赏这一点,因为我有完整的理论与思想,进而提出实际行动方面的建议,获得刘将军的大力支持。
在建军方面,不是装甲兵司令的力量可以达成,而是要使整体的陆军走上新的道路。
为了配合装甲兵的思想,后勤观念要完全改变。
过去谈后勤,都是从后方向前方追补,但是装甲兵机动起来,后方无法得知真正的第一线部队身在何处,所以一定要战斗体向后方领取补给品,如此就要将载重车编在装甲兵,由装甲兵管制。
因为,装甲兵知道补给点在何处,而补给点不知道装甲兵在何处。
这种新的观念,使得建军备战的训练中呈现新的编组与新的面貌,而人事训练及人事配置都必须达到精简的目标。
举例来说,通常随着车辆的增加,必须增加人力,如果我们能够增加车辆的载重量,就不用增加人力,自然可以精简人事。

国民党装甲部队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以车辆保修而言,一辆车子必须配有兵工人员、兵工零件,车辆愈多,就愈需要更大的后方空间,才能设置各种后勤设施,所以有关人员的编制,应该重新加以研究。
那时候,美军的车辆有很多种,从四吨半的吉普车到半吨、一吨半的车辆,甚至九吨的载重车都有,我们就必须重新计算一下,需要废除哪一些东西,保留哪一些东西。
后来,一直到联勤成立军车制造厂后,新车的设计工作才由该厂负责。而联勤也一直以最低的成本来获得最好的收获。
步兵能够找到战场上极为隐蔽的目标,使装甲部队里的主角——战车不至于被敌人突击而导致毁坏,所以需要装甲步兵,而装甲步兵的战车必须能够使人员在车上发挥步兵的功能。
换句话说,步兵和战车合起来成为装甲兵。步兵、战车、炮兵,再加上配合机动作战的通信,以及所有的战斗支援勤务(包含工兵、兵工、通信、运输、卫勤、化学兵等七种),都要配合机动的速度。
战车能发挥多少程度的机动性,所有的勤务就要发挥同样程度的机动性,这些配合都冠以装甲二字。总之,“装甲”并不是指装上铁甲,而是指机动性。
兵工包括所有的修护,就名为保养,分为一级到五级。一级二级为预防保养,如果做得好就可以保持机动运作,一级是使用者的责任,所以要给使用者所有的工具,二级是支援一级的,也就是提供零件及维修工具,所以二级保养配属在连的保养组里。
常常有些长官动不动就骂官兵,认为他们没有把他的办公室的东西处理好,其实是这些长官没有使用者负责保养的观念,也不会向单位里的维修部门申请,即使是命令式的申请也不会。
这种责任的区分,感受上的区分,一般的中国长官是不具备的,在部下的面前,中国的长官都是神仙、上帝,而在长官的面前,中国的部下都是白痴、笨蛋。
陆军的责任编制层级相隔,军团有完整的后勤设施,其中的重保养营负责四级保养;军是以若干个师编成只管作战,不管行政;师兼管行政与作战;团只管作战;营兼管行政与作战;连以下只管作战。
三级保养属于师里面的兵工营,兵工营有三个连,第一连支援第一团,以下类推,它负责战场保养。
因为师兼管行政与作战,不能浪费任何时间,所以三级保养是直接换零件,将零件送到重保养营修理,否则无从机动,保养也是为了配合机动的需要。
五级保养则在后方,又称基地保养,它包括某一种程度的制造,例如零件制造。
五级保养把总成修好后,送到前方,总成就是各个单元,例如变速箱、引擎。所以,在装甲部队里面,所有的野战勤务都要配合机动作战。
通信也是一样,在固定地点通信的效果虽然好,但是如果在机动时无法发挥,这种通信就没有用处。
我们常常骂人“过河拆桥”,装甲部队做的就是过河拆桥的工作。
战斗时,工兵带着一条桥的桥材随时搭桥,等到装甲部队通过后,立刻把桥收起来,这种桥轻快到走在路上是一种车子,往河里开便是一条船,把这些船连接起来就变成一条桥,以便装甲兵通过,装甲兵一过去,桥又变成船,开到岸上后又变成车子。如果无法机动,就会成为敌人攻击的目标。
装甲兵带动陆军朝向机动化发展,所以必须重新改组成为装甲师与装甲旅两种部队,与陆军打成一片,正式被视为陆军的一部分,再也不被视为特种机构,这是中国建军的一个发展。
对于全陆军的干部教育,从指参学院就已经开始改变。当时“老总统”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
“凡任指参者,必先习得高两个阶层的用兵修养。”
所以,在陆军官校里面,不论哪一种兵科,都要学战斗营的营连战术,学过营连战术之后,才能成为一个好排长。
所谓战斗营,包括步兵营与战车营,所以训练的干部,不会发生步兵不懂战车、战车不懂步兵的情况,他们全部都是在一个机动作战之下,可以适时发挥步兵与战车的长处。这是我这几年来对于建军的一些努力,过程相当辛苦。
“老总统”具有骑兵的机动思想与炮兵的火力思想,他一再强调机动与火力,这也是地面作战非常重要的成败因素。
我们要以战术的速度来比赛,而不是以机械的速度来比赛,否则永远没完没了。
现在,整个部队的思想仍然是以前的步兵思想,所谓运动、射击,也只是运动的速度机动而已。事实上,机动就是因为战机而动。
假定没有目的,即使走得快也没有用。因战斗之机而动是战斗之机动;因战术之机而动就是战术之机动;因战略之机而动则为战略之机动。
其他事项自然会融入教材中,所以要从手册、典令的修正,到学校教案的修正及部队实质的演练、修正等方面,来着手建立新军。
装甲兵有三个副司令,其中之一兼任装甲兵学校校长,我没有担任过装甲兵学校校长,但是我是主导装甲兵观念思想的人,我透过学校训练干部,再透过干部训练部队。
这样一来,我才能有一个完全客观的立场来指导他们,否则我会胶着在学校行政上面。
要改变装甲兵的思想不是那么容易,虽然我不在装甲兵学校当校长,但是我把改变干部思想的任务交代下去,先由装甲干部着手改变。
当时,在陆军总部添设了一个装甲兵室,属于幕僚单位,由我兼任室主任,三个副司令之一兼任副主任,装甲兵有一位副司令兼任装甲兵学校校长,经常亲自到学校督导,我则检查所有教案。
我把所有在大陆时期所犯的错误,全部集结起来,作为教材,让学生了解这些惨痛的教训。
总之,在建军史上,我已经尽了心力。后来,我带着部队作战的需求,到陆军指挥参谋大学当校长,开始了我的干部教育的生涯,前后长达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