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从诞生到燃烧,再到最终的谢幕,剧情总是以行星的“团灭”作为结局。
然而,天文学家观测发现,有些行星在恒星毁灭后竟然还能顽强地存活下来,甚至继续稳稳地运行在它们的轨道上,就像围绕着“幽灵恒星”旋转一样。
这到底是宇宙在耍什么把戏呢?如果有一天太阳也步入恒星的“谢幕”时刻,我们地球是否也能逃过一劫?
恒星的终结对于绝大多数恒星来说,恒星的最终命运取决于它的初始质量。
恒星的质量越大,其生命周期越短。以太阳为例,它的质量约为1倍太阳质量,其寿命大约为100亿年。
一个质量是太阳10倍的恒星,其寿命将只有太阳的十分之一,即大约1亿年。而质量是太阳90倍的恒星,其寿命可能仅为一百万年。
当恒星的核心耗尽其核燃料后,核心便开始坍缩,继而会导致剧烈的爆炸,即超新星爆发。
根据天文学家对超新星遗迹的观测,超新星爆发所产生的冲击波会以每秒数千公里的速度传播开来,这种剧烈的扰动可以将周围的物质抛射到数光年远的地方。
对于距离恒星较近的行星,超新星爆发可能会导致其大气层被剥离,甚至使行星本身蒸发。例如,位于3000光年之外的超新星SN 2006gy,其爆发时释放的能量足以摧毁数百光年内的任何行星。
行星的幸存之道尽管如此,科学家们还是在一些超新星残骸中发现了依然存在的行星系统。
例如,在PSR B1257+12系统中,天文学家发现了三颗行星,它们的质量分别为4.3个地球质量和2.8个地球质量,还有一个质量仅为地球的1.5%。
它们围绕着一颗脉冲星(超新星爆炸后留下的中子星)运行。这一发现说明,尽管超新星爆发对行星系统有极大的破坏性,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行星仍能在恒星的毁灭后存续。
面对这种反常现象,天文学家们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解释。
一种是一些行星在恒星的毁灭过程中可能会因轨道的调整而幸存下来。
例如,当恒星演化成白矮星或中子星时,尽管质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行星的轨道可能会调整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
这种轨道调整的现象已经在多个恒星系统中被观测到,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上面提到的PSR B1257+12系统,即使经历了极端的恒星演化过程,行星仍然可以调整到一个新的稳定轨道,避免毁灭性影响。
还有一种是这些行星在经历了恒星的剧变之后,往往会进入新的轨道,从而避开直接的危险。
例如,Kepler-56系统中的行星被观测到在其恒星进入红巨星阶段时,轨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远离恒星,使其免受恒星演化过程中剧烈变化的影响。这种现象进一步支持了行星在恒星演化过程中能够通过轨道调整避免毁灭的理论。
科学家们还提出了一种被称为“潮汐剥离”的理论。“潮汐剥离”是指在天体物理学中,由于引力作用导致的物质从一个天体被逐渐拉扯并最终脱离的现象。
根据这一理论延展,行星可能会在恒星坍缩的过程中因潮汐力的作用被迫进入更远的轨道,从而逃脱恒星毁灭带来的毁灭性影响。
在这些模拟中,行星的轨道变化幅度可以达到数十个AU,足以让行星脱离危险区域。
这些理论也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观测到的现象。例如,在距离地球约2,300光年的地方,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名为PSR B1620-26的中子星。
它的周围竟然环绕着一颗年龄大约为130亿年的行星,几乎与宇宙的年龄相当,这颗行星在中子星经历了剧烈的超新星爆发后依然存在,并运行在稳定的轨道上。
天文学家们猜测,宇宙中同样存在大量的“流浪行星”,这些行星由于某些原因被从原本的星系或恒星系统中驱逐,成为了孤独的“流浪者”。这些行星可能在恒星系统形成后的某个阶段被捕获,成为恒星的“新成员”,只是这种捕获过程并不罕见就是了。
地球能否幸存?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的太阳在未来某一天毁灭,地球及其他太阳系行星的命运会如何?
根据当前的天文学理论,太阳目前正处于其生命周期的中年阶段,大约在46亿岁左右,可能在50亿年后,太阳将耗尽其核心的氢燃料,开始演化为一颗红巨星。
在这个阶段,太阳的半径将膨胀至目前的100倍,达到大约1.2AU,这一过程将在大约100万年内完成,这已足以吞噬水星和金星。 一些模型预测,地球可能会在太阳的红巨星阶段存活下来。
但太阳在红巨星阶段将释放出大量的辐射,导致地球的表面温度急剧上升,海洋将被蒸发,大气层中的水蒸气会加速逃逸到太空,地球将变得极度干燥和不适宜居住。
太阳最终会在红巨星阶段结束后经历一次行星状星云阶段,最后演化为一颗白矮星,直径将缩小至约地球大小,质量约为当前太阳质量的54%。
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地球表面的温度可能降至接近绝对零度(约-273.15摄氏度),所有的水资源将冻结,地球的大气层也会因化学反应而剧变,变得极度稀薄甚至消失。
对比如PSR B1257+12系统中幸存的行星,尽管条件极端,但这些行星也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但地球即使是在太阳变成白矮星后幸存下来后,也将失去适宜生命的环境。
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可能延续地球生命的设想,就像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所描绘的情景类似。
只不过是一个是利用引力牵引器技术,通过在地球附近放置一个巨大的重物(如小行星),逐步改变地球的轨道。
一个是依赖于能够产生足够的推力,使地球摆脱太阳引力,寻找新的恒星系统定居的“行星发动机”技术。
殊途同归的是,当人类第一次抬头仰望星空,无论是古代的先民,还是现代的公民,心中都充满了同样的好奇——寻求一种超越现实时空的答案,也是那份对宇宙奥秘的追求与对未来命运的探索!
信息来源:
扬子晚报:太阳正在衰老吗?地球终将去流浪吗?浩瀚科普:最古老的系外行星,年龄超过127亿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黑洞潮汐撕裂事件及其回响天文在线:涨知识!太阳的演化过程:从红巨星到白矮星腾讯新闻:超新星爆炸后到底留下了什么?中国科学家找到重要线索Script Neutron Stars:当太阳8月20日结束生命时,它会如何影响地球?
数学是二师兄教的
100的十分之一是1吗?
恒星的质量越大,其生命周期越短。以太阳为例,它的质量约为1倍太阳质量。这个约字完美体现了你的天才!
人类诞生到现在为止都没有经历过任何一颗恒星灭亡,都是靠猜测
太阳变成红巨星,地球最可能的命运是被太阳蒸发了!
当太阳能源耗尽时,质量一定变小,对地球的引力也随之变小,假使地球质量不变,公转速度不变,那地球的结局就是被抛离太阳系,而不是坠入太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