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新社25日报道,巴基斯坦和印度军队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附近交火,交火地点在利帕山谷双方岗哨间,并没有人员伤亡。
这一场快速升级的冲突才过去4天时间。
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针对游客的枪击导致26人丧生无疑是突发性的,当时印度总理莫迪匆忙中断对沙特访问赶回国,23日印度就指责袭击与巴政府支持的恐怖组织有关,并且宣布一系列反制措施。
从决策时间上看,短短一天时间,印度在未经充分调查情况下,就给此事“定性”了,显然事情真相并不太重要了,借此事达到莫迪的意图才是根本。

莫迪这一波操作,意图到底有哪些呢?
可以从报复措施分析,印度实施的报复手段多样,又快又猛,驱逐巴方人员、禁止签证、关闭两国唯一陆路口岸、暂停执行两国1960年签订的《印度河用水条约》……
其一,转移注意力,升级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的矛盾。
与前两届相比,莫迪在国内施政面临挑战不小,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当前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新德里采取一系列高压政策,虽然强化了控制力,但不可避免激化当地矛盾,对此巴方已经发布声明称,印度如此草率定性,目的是转移民众注意力,逃避印度在该地区管理失控之责。

其二,利用水资源,对巴基斯坦实施极限施压,令其让步。
在印度各项措施中,“断水”非同寻常,自双方签订条约65年以来,即便经历多次战争,这一条约也没有中断过,占据上游地区的印度,掐断水源,不仅影响到巴方的发电量,而且严重危害巴国农业所需要的水资源,可以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水资源战争”,莫迪采取这一大招,或许就是要对巴基斯坦极限施压。
印巴之间的矛盾有多重,除了宗教信仰的差异外,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克什米尔的领土争端,当地77%的穆斯林加入巴勒斯坦的意愿强烈,但是2019年后,印度撤销其自治地位,划分了两个中央直辖区,加剧了矛盾。此外,水资源利用问题也是双方的矛盾激化点。

此次印度借“断水”之极端方式不是长久之策,主要意图或还是施压,让巴勒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让步,满足印度的要求。
莫迪在这个时间点出手,应该说掐准了动荡变幻的国际时局给予的“有利时机”。
首先,当前美国发动关税贸易战陷入僵局,副总统万斯刚访问印度,特朗普的用意就是想让印度这个“大块头”做出让步,与美方签署协议,给其他国家做出表率,既然美国有求于印度,莫迪自然不怕把事情搞大,印巴突发后,美国特朗普果然不顾事实真相,就迅速站队,称美国全力支持印度。

其次,俄乌冲突虽然正在谈判,但是签署停火仍遥遥无期,普京自然需要拉拢印度,因此俄国方面也罕见发声,站在印度一方进行谴责。
再次,作为巴基斯坦的好伙伴,我们在面对这一场印巴危机,应对起来也艰难,无论从地缘,还是从经济,当前双方都需要彼此合作,双方关系也在升温,我们当然不愿看见印度完全投入美方的怀抱。
虽然巴基斯坦防长已发出警告,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枪击事件可能致两国爆发“全面战争”,但是莫迪不会让真正的战争发生,因为一旦开战,双方都是输家,莫迪的措施看起来又多又猛,其实还是为了想让巴基斯坦让步,而巴基斯坦在当前的大格局下,也会做出妥协的。
不得不说,莫迪是一个战术高手,一有机会就会抓住,但是从战略上讲,是不是一定可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