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在佛教术语中,指能表现于外,由心识观察描写的各种特征。包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感觉到的、头脑思维想象到的各种表象和名相,这些外境通过五官进入到我们的心里,形成一种意象,这就叫做 “相”。
“虚妄”也并非指完全不存在,而是说这些表象和名相是不真实的、是虚而不实的,总在变来变去,因其无常,所以不值得去执着。就如同水中影、镜中花,看似存在,实则虚幻不实,众生有何种业力和执著妄想,便有何种对境和觉受,此幻境、幻觉、幻受即属“虚妄”。
在《金刚经》语境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强调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本质上是没有自性的、是无常的,所以是虚妄的。例如,一个人在某一时刻的形象、地位、财富等都是各种因素暂时聚合的结果,这些因素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人所执着的这些外在的相状终究是不可靠的。
下一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是对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的进一步阐释,这里的 “见如来” 不是见到身高百丈金光闪闪的佛形像,而是见到恒常存在的法身佛,即佛陀所讲的心、佛、众生都无差无别的本自具足的佛性,也就是我们清净、平等、无为、无我的本心。
当能够透过种种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体证到一切相都是心所呈现、因缘而起、随缘而灭,也就是 “诸相非相” 的时候,就亲证本心,就亲见如来。
而拜佛像则是一种修行的方式和手段,而非目的。拜佛的过程可以帮助修行者收摄身心,培养恭敬心、谦卑心和忏悔心,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觉醒。通过拜佛的仪式,修行者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放下执着和烦恼,逐渐领悟佛法的真谛。
拜佛像也并非只是求平安、求保佑,有所求的拜佛,不能算是修菩萨行,对人心境的提升亦无大助益。单纯有所求,久而久之,使人生贪嗔痴心,对修行产生负面作用。
一般来说,拜佛像有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是忏悔罪过,跪拜佛像,让我们心生虔诚。佛像本身虽没有生命,但并不是没有意义。
佛像能代表 “佛”、代表 “佛” 之思想来表达。明白了这点,佛与菩萨的法身便永远遍布世间。自然而然,生忏悔心,每天用至诚恭敬的心去拜佛,纪念那些如法修行而成就道业的人,提醒自己心中有佛,有善念,以佛菩萨的品行要求自身,自省所造恶业,拜佛便有了意义。
其次是修持禅定,拜佛是对真理、智慧的低头、臣服。在虔诚中,心灵可以得到净化,与佛菩萨相应,得到加持。
最后是感恩礼敬,佛是佛陀的简称,意为觉悟的人,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拜佛,是因为佛陀远离了贪嗔痴,成就大慈悲、大智慧的品质。我们拜佛就是以佛为导师,学佛的为人处世,积德修福,做一个慈悲与智慧的人。
从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句话来看拜佛像,虽然一切相皆是虚妄,但拜佛像并非执着于佛像这一具体的相,而是通过佛像这一外在象征,引发内心的虔诚、忏悔、修持禅定和感恩礼敬,帮助更好地领悟佛法的深意。
拜佛像的过程是一种修行的方式,帮助降服内心的傲慢、贪嗔痴等习气,回归内心的清净与自在。同时,拜佛像也提醒人们不要执着于外在的虚幻相,而是要透过表象看到本质,领悟佛法的真谛。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与拜佛像并不矛盾,而是相互呼应,共同引导走向觉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