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皇族,在东晋局势本就不稳时,他因忌妒谢氏战功而罢黜其兵权,破坏权力平衡。与儿子司马元显聚敛财富、生活奢靡,致使东晋朝政腐败,引发孙恩起义,东晋局势更加动荡。他的恶行主要集中在东晋内部的权力倾轧和奢靡享乐,尚未像其他奸臣那样带来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和国家覆灭危机,在这十大奸臣中相对“名声稍好”。

唐朝宰相,为人阴险狡诈,忌贤妒能。他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朝中忠良,排斥异己,导致朝廷人心惶惶。为填补财政亏空,征收“间架税”“除陌税”等苛捐杂税,极大加重了百姓负担,使民怨沸腾。他的掌权时间相对较短,在唐朝的历史进程中,造成的危害没有那些导致王朝重大转折的奸臣那么深远。

元朝初期大臣,专权横暴,目无法纪。他打压异己,迫害反对他的大臣;利用权势强占民田,致使大量百姓流离失所;还挟权经商,垄断市场,谋取暴利,生活荒淫无度。他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元朝的政治和经济秩序,元朝统治疆域辽阔,政治体系相对复杂,其恶行在一定程度上被分散,没有对元朝的根基造成毁灭性打击。

唐玄宗时期宰相,因杨贵妃得宠而平步青云。他专权跋扈,任人唯亲,垄断选官大权,公开受贿,扰乱朝廷吏治。他与安禄山争权夺利,矛盾激化成为安史之乱的导火索之一。他的发迹和弄权很大程度上依赖杨贵妃,自身根基相对不稳固,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和危害程度较一些长期把持朝政的奸臣稍弱。

明朝内阁首辅,专擅朝政长达二十余年。他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卖官鬻爵,致使明朝官风吏治大坏,朝廷贪污成风。他打压异己,迫害弹劾他的沈炼、杨继盛等忠臣良将。还匿报、谎报军情,导致明朝边防废弛,国家安全受威胁,国库匮乏,民生凋敝。明朝在他弄权期间,整体国力基础仍在,没有彻底走向灭亡。

明朝末期宦官,被封为“九千岁”,极受明熹宗宠信。他与东林党激烈党争,击败东林党后大肆迫害正直之士,清除异己,广结党羽,使得明朝政治黑暗,社会矛盾激化,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他的权力源于皇帝宠信,皇帝更迭后,其势力迅速瓦解,掌权时间相对一些权臣较短。

秦朝宦官,秦始皇驾崩后,他发动沙丘政变,与李斯合谋篡改遗诏,逼死公子扶苏,立胡亥为帝,自此独揽大权。他结党营私,征役繁重,行政苛暴,致使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还设计害死李斯,上演“指鹿为马”,颠倒黑白,打压异己,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使秦朝百姓未能享受统一带来的长久和平与安定,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到极大破坏作用。

北宋末年权奸,四次任相长达十七年。他在新旧党争中投机取巧,左右逢源。掌权后,援引同党、打击异己,使得朝廷内部乌烟瘴气,政治斗争不断。为迎合宋徽宗喜好,大兴花石纲之役,搜刮民脂民膏,加重百姓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加速北宋灭亡,被视为“六贼”之首。

唐玄宗时期宰相,掌权十九年。他表面和善,内心阴险,“口蜜腹剑”。他排斥异己,打压贤能之士,阻塞言路,使得皇帝无法了解真实民情与朝政,纲纪紊乱。他建议重用胡将,导致安禄山势力壮大,引发安史之乱,让大唐盛世急转直下,国家陷入战乱,百姓生灵涂炭,唐朝由盛转衰,对国家和民族发展进程产生深远且负面的影响。

南宋主和派代表,两度拜相,执政十九年。他极力奉行投降主义,主张与金朝议和,打压抗金将领,以“莫须有”罪名冤杀岳飞,使南宋失去收复北方失地的机会,寒了爱国之士的心。他结党营私,独揽朝政,大兴文字狱,压制抗金舆论,篡改官史,掩盖卖国行径。他的行为严重阻碍南宋发展,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在人们心中是奸臣的典型代表,遭后世唾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