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欧阳修:豪骨柔肠,一往情深,文章论说千古事

汽车白话号 2023-03-09 15:11:25

在中国文学中,常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朝以唐诗彪炳后世,而宋朝最突出的文学形式毫无疑问则是宋词,然而大多数人只知道有宋词,却不太了解宋代其他的文学,尤其是宋代的散文。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开宋代散文之传统的大家——欧阳修。

从诗词文三方面来看,欧阳修之词与诗成就倒还在其次 ,其文是最可称道的。而欲说其文,就不得不提他平易晓畅的文风,除此以外,为了多方面地了解欧阳修,我还更广泛地发掘了关于欧阳修的研究材料,注意到欧文豪迈雄奇的特点,通过多方面的论述,力图从欧阳修的散文入手得到一个完整的欧阳修的文学形象。

欧阳修散文的特色

平易流畅

一般人们在论及欧阳修散文之特点的时候,一般都会说“平易流畅”。那么,这种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这种风格的产生又有着怎样的个人原因与时代渊源呢?

所谓“平易流畅”说的就是欧阳修散文质朴无华,明白易懂,语言通俗的特点,这一点在当时的文学界已经是广为赞同的了,苏轼曾评价其散文说:“其言简而明, 信而通, 引物连类, 折之于至理, 以服人心, 天下翕然师尊之。”苏轼之弟苏辙也说:

公之于文, 天材有余。丰约中度, 雍容俯仰, 不大声色, 而义理自胜, 短章大论, 施无不可。

欧阳修为文,较多地受到韩愈的影响,但是大部分杜绝了韩文“求险怪”的特点,吸收了其“文从字顺,以文为诗”的精神。

这种创作风格主要表现在他的政论文和小品文的创作上。由于欧阳修并非“职业文学家”,在更多时候他是一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需要写作很多公文,因此就必须要达到通俗易懂的要求,试想,如果他递上去的奏折或者文章别人看不懂,那岂不是起不到它应起的作用!

在庆历新政中,欧阳修的职务是谏官,他支持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进行革新,但是他们却遭保守派诬陷为“朋党”,为了向仁宗申明朋党之义,欧阳修写下了名传千古的《朋党论》。这篇文章单刀直入,直接点明“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全文观点明确,通俗易懂,不仅体现出了欧文平易的特点,还完成了一篇政论文应尽的使命。

此外,其小品文也同样有此特点。欧阳修一直秉承一种现实主义的道德追求,以至于他并不将艺术眼光锁定在国家大事这种“道义”的领域,而是比较多地注意到了生活的琐事,如饮酒赋诗,浇水种花,下棋游戏,奇闻轶事等等。他用平白如话的语言描写出了普通生活中琐事的现实的道德内涵,使世俗生活在艺术作品当中得到了境界的升华。由此观之,欧阳修不仅在用平易风格革新传统散文的道路上取得了成功,更是在传统之外形式灵活的小品文领域取得了突破。

醉翁亭记

那么,为何欧阳修之文章会有这样的特点呢?这还要从其个人精神特质以及时代背景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首先,就欧阳修自身来说,他非常崇尚简约务实的思想。在政治上,他主张“施政本乎人情,尚宽简,去繁难,使人易知易行。”在学术上,他也认为“读书趋简要,害说去杂冗” 、“正途趋简易,慎勿事崎岖” 。他认为学者解释经典不应该过度地穿凿附会,堆砌解释,应该直接从原文入手,找到正确的解释。为人方面,他也认为应当追求朴素作风,不要好高骛远,追求浮华名利。他立足于现实而超越现实的道德追求方式,并不追求韩愈那是寒士们所信奉的“惟陈言之务去”的那一套准则,认为立足现实,用一颗平常心照样能够获得道德的超越。

其次,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欧阳修这种人格追求的时代渊源。宋代以来,奉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大量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进入官僚阶层之内,并且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得到空前地提高。这就使得宋朝的文人并不再像晚唐文人那样用“险怪”的语言来突出自己的不同博得上层的重视了,通俗易懂的文风自然就变得流行。再说,士大夫们有了稳定的待遇,他们的责任感就变得十分地高涨,他们的处世态度逐渐变得务实,开始广泛地,认真地参与政治,而政论文本身就有通俗平和的文体要求,更加促进了宋代士大夫文风诗风的转变。

豪迈雄健

在“平易流畅”之外,欧文还有一些其他的特点,其中之一即为“雄健豪迈”。这一点并不意外,因为每位作家的创作风格并不是唯一的,有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同,随着情景的变化而不同,欧阳修的散文 风格同样是多样化的。吴充在《欧阳公行状》中就曾提到:

盖公之文备众体,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极其工。

虽然并非欧文主要特点,但是这一点还是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注意。如当时的王安石就曾经在《祭欧阳文忠公文》中评价欧阳修:“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术之精微。 故形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李之仪也同样是在《答人求所为诗文书》中将欧文与王安石的文章一同评论:

窃闻平居专以欧阳永叔、王介甫之文,备肘后之索。 甚矣,二人之文乃一时之宗也,长江秋霁,千里一道,滔滔滚滚,到海无尽。 其如风雷雨雹之骤作,崩腾汹涌之掀击,暂形忽状,出没后先,耸一时之壮气,极天地之变化。

他指出欧阳修之文就像风雨大作,电闪雷鸣,变化多端,精当地写出了欧阳修文章豪迈壮阔的特点。如果我们把研究的眼光放在欧阳修身上,就可以发现他本人也有这样的审美倾向,他在品评他人的作品之时也常常用到“豪放气高”这样类似的词汇。如称赏黄梦升之文章“意气奔放”,石曼卿的文章“劲健称其意气”,薛奎文章“直而有气” 等等。可见在艺术审美倾向上他也是认可豪放的,那么这种风格在欧公之文中又有怎样的体现呢?

在欧阳修早期的作品当中,这种风格还是较为常见的。特别是在一些序作中,如给他人诗集所作的序,赠给他人的序,以及一些碑铭作品。如《〈廖氏文集〉序》得到的评价是“劲肆有锋”、“最奇警快人”,《送田画秀才宁亲万州序》则“有苍古雄迈之气”,《泗州先春亭记》、《〈梅圣俞诗集〉序》等这些作品都无一例外有 “文特遒劲”之特色。不仅如此,在一些写景的文章中也可以见到豪迈愤慨的“欧式风格”,如《黄杨树子赋》,中,由于对自己的被贬心怀不满,于是写景显得格外苍劲,更显欧公之风骨:

绿藓青苔,苍崖翠壁,枝蓊郁以含雾,根屈盘而带石。 落落非松,亭亭似柏,上临千仞之盘薄,下有惊湍之濆激。

除了这些作品以外,我们也能在欧阳修的政论文之中见到他的“豪情”。那时的欧阳修初入仕途,对不平之事颇为愤慨,十分类似于现在所说的“愤青”。作者自己也说:“某性自少容, 老年磨难多,渐能忍事”。早年他作为革新派的时候得知谏官明哲保身,不尽职责,随风而倒,于是写下《与高司谏书》,痛骂司谏高若讷,文章气势磅礴,一气呵成,被称为“怒骂之文”。其豪迈风气可见一斑。与此相似,这个时期的政论文还有《上范司谏书》、《朋党论》、《纵囚论》等,皆为“慷慨多气”之作。

若观察欧阳修这种散文风格的形成特点,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首先于欧阳修的个性有关,前面已经提到,这种豪迈的文风多产生在欧阳修年轻时期,那时的欧阳修年轻气盛,心直口快,情绪激昂,刚正不阿,一有不平事则下笔痛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很难不雄壮阔大。另外,当时欧阳修积极参与新政,以同样的政治主张为联系,他结交了一大批文友,如梅尧臣,苏舜钦,石介等人,既然大家平常都是要好的朋友,那在文学风格上就难免相互影响和学习。而苏舜钦,黄梦生之文又都是“风云变化”“雄豪放肆”之作,欧阳修也便多受其影响。

娓娓抒情

散文者,可写景,可议事,可言情。欧阳修记事状物之文,平易流畅,雄奇豪迈,然而他的文章又有娓娓道来,抒情性强之特点。清代文评家陈衍就曾经评价欧阳修之散文具有 “六一风神”之特质,说的就是欧阳修散文“纡馀委备,往复百折”,“条达流畅”的特点。

欧阳修是有宋一代不可多得的散文大家,精通各种文体,而这种“六一风神”在他的各种体裁的散文中也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在各种序,铭中尤为深刻。表现出的第一个特色就是“情感充沛”。欧阳修散文中情感之充沛,韵味之流长,是得到普遍认可的。清朝论欧阳修的大家林纾说:“凡情之深者,流韵始远。… …故世之论文者恒以风神推六一,殆即服其情韵之美。”

文章之情感,大多出于其人其事。如前文所说,欧阳修是一个刚正不阿,正直的人,这样的人对于自己所倾尽心血的事物和朋友往往一往而情深。朋友之间的聚散,人民的疾苦,国家的安危,都饱含真情地流动在欧阳修的笔端。

其中最为突出的还是他怀念朋友,回忆往事的一些作品,如《苏氏文集序》,《江邻几文集序》、《释秘演诗集序》、《河南府司录张君墓表》、《祭石曼卿文》等。在这些以朋友为主人公的作品当中,作者往往带入自己的真实的人生经历,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因而显得格外动人。在《河南府司录张君墓表》中他深情地回忆了自己青年时期任洛阳留守推官的经历,年轻时的他在这里解释了一大批志趣相投的朋友,像梅尧臣,苏舜钦、张汝士等,并且受到了钱惟演的照顾。他在文中写道:

初,天圣九年,予为西京留守推官。是时,陈郡谢希深、南阳张尧夫与吾子野尚皆无恙。于是一府之士,皆魁杰贤豪,日相往来,饮酒歌呼,上下角逐,争相先后以为笑乐。

一片和谐的场景历历在目,然而笔锋一转,便写到物是人非之景:

自君卒后,文僖公得罪,贬死汉东,吏属亦各引去。今师鲁(按,为张汝士作墓志者)死且十余年,王顾者死亦六七年矣。其送君而临穴者及与君同府而游者,十盖八九死矣。其幸而在者,不老则病且衰如予是也。

一往一今,岁月荏苒,今不胜昔,作者在每个时间段的描写中都倾注了大量的情感,写以往则轻快自然,写今朝则哀痛缓缓,用情之深,足以使人感动。

除此以外,他的文章往往循环往复,更能使情感得到充分地表达。清朝学者魏禧在《日录》中说:“欧文之妙,只是说而不说,说而又说,是以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这种风格可以用朱熹所评价的“一唱三叹”来进行概括,但是欧文并非无端反复,而是借助这种手法更好地传达一种悠远的情感。

在《祭石曼卿表》中,欧阳修用了多次“呜呼曼卿”作为段落开头,从多个不同的层面来表达自己对于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挚友石延年的怀念。文章一咏再咏,往复回环,大有长歌当哭之风范。再有,就是欧阳修传颂千古的《泷冈阡表》,此类文中多用“呜呼”,一咏而落,一咏又起,更是表达出了他对死去的父亲的无限追思与想念。而我们所熟知的朱自清的《背影》,便被普遍认为是朱自清模仿欧公之风格而作。

结语

相信读者朋友们读了上面的文字,已经对欧阳修的文学风格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我们可以认识到,欧阳修是一个兼通各体的散文大家,他的文章之所以风格百态,耐人寻味,与他多样的性格特点是分不开的,当然,这其中又受到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当然,要想更好地了解欧阳修以及他的文章,还是要多读他的作品,只有在其作品中,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真正的欧阳修。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