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相关信源述于文章结尾,请理性阅读。
【前言】贵州的草海,曾经是鸟类迁徙,从北南下的重要中转站之一,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当地的重中之重。
但草海曾经因为各种人类活动,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危机,生态系统几近崩溃。
为了缓解生态系统的压力,贵州当地决定展开一系列的保护行动,然而禁渔五年,草海却迎来了第二次危机,直接被啃成了“秃海”。
长江也正在实行禁渔,并且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与草海相似的情况,不少人针对禁渔期,都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赶紧收手解除禁渔。
明明是生态保护,为什么草海变成了“秃海”?难道长江也会重蹈覆辙吗?
草海的两次危机草海是位于贵州威宁县的一个天然湖泊,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当地人。
草海本身是贵州最大的淡水湖泊,因为地理位置与生态气候的影响,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毕竟是在贵州最大,湖区的总面积达到了12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也达到了4米,最深处甚至达到了9米。
草海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个湖泊所在的地方日照非常充足,再加上水质温热气候宜人,所以这里有非常丰富的水草。
一个淡水湖,拥有种类丰富的水草,自然也就造就了丰富的生物结构,这里不仅有大量的水草,还有各种各样的水生植物。
这些植物成为了鸟类的庇护所,这里的鸟类有两百多种,鱼类也有9种,曾经这里是生态天堂。
但湖泊资源并不仅仅意味着储存淡水和生物栖息,人类的活动,才是对湖泊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左右来说,住在这里的人们就在不断对草海进行捕捞,不过早些时候,人们的装备并不先进,这些捕捞对草海的影响不大。
但慢慢的,人们的捕捞作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小船渔网,草海的因为过度捕捞,渔业资源越来越少。
之后草海又经历了气候变迁,多重印度叠加在一起,造成了草海生态的溃败,不仅生物数量急剧降低,就连湖水都开始枯竭。
到了十年前,草海的危机已经达到了顶峰,于是当地政府决定采取保护措施,下达了禁渔政策。
禁渔也是保护生态的一种方式,通过断绝人类的活动,让某个生态系统在遭受伤害之后自我恢复。
原本政府下达禁渔政策,就是为了让草海的生态系统恢复过来,没想到却让草海迎来了第二次危机。
禁渔的第一年,效果非常显著,整个草海的鱼类资源都在慢慢恢复,肉眼可见的湖水中出现了活蹦的鱼群。
之后的几年时间里,鱼群的数量不断增长,当地人刚开始还欣慰草海终于“活过来了”,但慢慢就发现了不对劲。
草海里面确实鱼越来越多了,但水却越来越浑浊,并且水草也在不断减少。
负责草海生态的工作人员在春天巡湖的时候就发现水草很少,当时还以为是春天植物还没开始长。
但直到夏季到来,水草也没有一点要露头的意思,于是他们就对整个草海进行了普查。
结果令所有人心头一紧,草海的水草面积消失了3.7平方公里,尽管当时就已经采取了补救措施,但第二年水草面积再次减少。
为了弄清楚水草消失的真相,有关部门出动了大量人力,对整个草海进行了普查,才发现让水草不断消失的罪魁祸首就是湖里面的鱼。
禁渔之后,湖里面的各种鱼,因为没有了人为干扰开始疯狂繁殖,鱼越来越多,对于食物的消耗量自然越来越大。
为了生长,这些鱼开始疯狂啃食水草,而湖水水位的变化,加上鱼群活动时候的搅动,湖水变得浑浊,水下的植物很难进行光合作用,数量骤减。
根据相关统计,禁渔五年之后,草海的鱼群数量已经达到了1.2亿条,整个草海也几乎寸草不生,变成了“秃海”。
因为生态环境变化,采取了禁渔措施的不只有草海,长江的十年禁渔,如今也已经进入了第四年。
长江禁渔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长江,因为人类的活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从1950年到2010年,仅仅60年的事件,就让长江的鱼类资源下降了七成多。
那些曾经在长江中生存了千万年的鱼类在不断减少,还有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的中华鲟和白鲟等珍稀生物,也因为人类的活动濒临灭绝。
在禁渔之前,长江的渔业资源,几乎已经到了捞无可捞的地步,大鱼看不到,小鱼活不了。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做出了长江十年禁渔的决定,就是为了保护长江这个天然种质资源库。
实施全面禁渔之后,长江流域的一些渔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手段,国家也对他们进行了扶持,培训之后,就能够成为保护长江的一员。
渔民的就业问题解决,长江的生态也越来越好,就连消失已久的江豚都集体现身了。
5月28日到31日,我市开展长江扬州段江豚科学调查,调查人员对生活在长江扬州段全水域的江豚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共计观测到24头次江豚,其中观测到的一个江豚“家族群”,有11头之多。
江豚的出现,在极大程度上证明了, 长江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长江恢复到往日盛况指日可待。
不过长江有些地方也出现了鱼群泛滥的情况,有人曾经在长江地区拍到了鱼群纷纷跃出水面的场景。
成群结队的鱼跳出水面,一般都是因为阴雨天气的时候,水中的植物光合作用不充分,没有办法给鱼群提供足够的氧气。
在这种情况下,鱼群跃出水面是为了呼吸,得到天气变好之后,这种现象就消失了。
但长江区域被拍到鱼群跃出水面,却并不符合这个特征,也就是说,鱼群越水呼吸不是因为天气,而是鱼群本身数量庞大,水中的氧气已经不足以支撑这么多鱼呼吸了。
这就不禁让人将长江与草海联系在一起,同样是因为禁渔,鱼群数量猛增,草海因此迎来了二次重创,长江会不会重蹈覆辙呢?
重蹈覆辙?草海之所以变成秃海,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就是上面已经说过的,鱼群数量猛增,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水生植物本身数量就在下降。
在草海因为人类活动干涉,导致鱼类和鸟类大面积减少之前,也就是草海最自然的状态下,鱼的种类只有9种。
但经历了一系列重创,并且禁渔了五六年之后,贵州的相关研究人员重新对草海生态进行监测时发现,鱼的种类已经上升到了15种。
并且在禁渔之后,这些不同种类的鱼群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进行了大面积的繁殖,鱼群数量增加到了1.2亿条。
原本草海中大量的水生植物,能够承载超过310吨的动物,当然,草海中鱼是动物主力军。
但禁渔之后,草海里面的与粗略估算已经达到了640吨,超过了水生植物承载量的两倍。
禁渔期间,当地相关部门也对草海进行了人工调控,再次之前,草海的水位下降,于是人工进行调控之后,水位就上升了不少。
生长在水底的水生植物,也要靠太阳进行光合作用,水位上升之后,光合作用受到了影响,水草生长被限制。
而这么多的鱼,在活动的时候也会将水给搅浑,光是阴雨天就能让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下降,从而影响生长以及释放氧气,遑论直接晒不到太阳。
水质越来越浑浊,鱼群越来越庞大,但水生植物的数量却越来越少,简而言之就是水、水生植物以及鱼群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了。
这种情况对于生态系统的恢复自然也是有影响的,不过对于长江,这种情况其实很难发生。
因为长江和草海本质就不一样,草海是相对封闭的湖泊,而长江流域开放广阔,在生态容纳量上也远远超过了草海。
草海会变成现在这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闭塞,在禁渔之后,鱼类数量过剩的情况,在很多相对封闭的湖泊当中都出现过。
而长江流域大部分比较开阔,这些地方不用担心会出现和草海一样的状况,但有些相对封闭的流域就需要注意了。
湖北的武湖、鲁湖等水域,也已经出现了鱼类泛滥以及相对水域严重超载的情况吗,相关部门也已经及时进行了生态捕捞来调节。
这也说明,长江虽然整体不会像草海禁渔一样,出现环境更差的情况,但还是不能盲目自信,有些地方还要谨慎进行禁渔。
结尾长江的生态修复,不仅仅是一项国家工程,更是民生规划,除了官方部门进行监管之外,很多民众也自发监督。
但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的不仅仅是事后补救,更重要的,是事前就意识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避免生态系统崩溃给人类生活带来威胁。
如果你喜欢我的写的文章,麻烦请点个“关注”,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一同探讨,愿世界和平。
END
参考资料北青网在2024年6月5日《达到11头!江面出现江豚“家族群”4天共观测到24头次江豚》符报道
央视网在2024年5月15日《「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谱写长江大保护新篇章》的报道
农民日报在2023年7月20日《草海的草咋没的?怎么救?》的报道
新华社新媒体在2023年8月1日《半月谈丨高原湖泊草海应对“鱼满为患”》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