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一个解放战争的过程中,中共中央以及解放军一直非常谨慎的一件事情,那就是避免苏联,美国以及英国等国家介入中国的国内战争,否则的话,解放军的解放事业会因为这些外国的插手从而中止,同样的,也会造成在全国解放之后的发展困局。
众所周知,在1950年的时候,英国作为西方世界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英国与新中国的关系可以说是和平大于冲突的,这也为不久之后毛主席前往苏联与斯大林进行两国之间的和平合作谈判,提供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助力。

可是,在解放战争的时候,第一个与解放军产生严重对峙以及冲突的,也同样是英国。
1949年的四月,在解放军进行渡江战役的时候,英国驻扎在南京的军舰奉命带领英国的办事人员离开中国,但在离开中国之前,英国人自认为解放军不敢对他们开炮,于是在第三野战军跟国民党军隔江对峙的时候,英国的紫石英号跟国民党的军舰混在江面上。
这导致我军只能单方面遭受国民党军舰的炮击,因为我军一旦开炮,很大几率就会打中英国的炮舰。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党我军高层绝对不能容忍英国人的野蛮行为,最终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那就是向紫石英号开炮,在我军对英国军舰开炮之后,英国军舰也立即加入了对我军沿岸部队的炮击。
在几轮炮击之后,紫石英号舰桥被直接命中,正、副舰长均负重伤,前主炮被击毁,舰体被洞穿,船舵被卡死失去方向控制,紫石英号转向南岸,随后驶入一处浅滩搁浅。
紫石英号被我军击伤,这件事情立即传遍了全世界,当时很多人的目光都放到了中国的长江沿岸,很多人都认为,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后期,本来就即将赢得胜利了,可是在节骨眼上,却把英国人也拉下了水。

如果英国也介入战争,那么未来的情况就扑朔迷离了。
可是不管外人怎么想,炮击英国军舰,这是我党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决定的,如果解放军不打出这一炮,那么中国人永远无法摆脱列强的阴霾。
但后来的结果证明,解放军炮击英国军舰,并没有让英国加入这场战争,反而是毛主席的人的决策以及外交手段,让英国与新中国在后来的关系之中转危为安。
这其中最具有智慧的,就是我军默许英国人的“偷舰事件”。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全球霸主,日不落帝国的实力可以说是让所有人都感到畏惧的,第一个沉重打击中华民族的外国列强,也同样是缔造了鸦片战争的英国。
所以,不要随便惹英国人,这是旧时代许多政治家的共识,可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因为强大的英国,他们的本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这导致的英国本土实力的萎缩,殖民地更是大大萎缩,虽然在雅尔塔会议的时候,英国还能够跟美国以及苏联合称为三巨头,但事实上,从总体国力上来说,英国已经沦落为的第二档。

在新中国建立前夕,英国在东亚洲地区主要的势力范围,只剩下新加坡,香港以及上海,而解放军彻底解放上海,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英国人知道自己不可能再霸占上海。
而新加坡距离东亚的中心又太过遥远,所以英国人当时只能牢牢抓住香港这块宝地,可是解放军如果下定决心要收复香港,英国人是根本不可能挡得住的,英国人为了重建战后的,国内经济以及一系列秩序,根本不可能再次不远万里发动战争。
暂且不说输赢,光是大军开拔,英国就已经承担不起。

英国在二战结束之后已经开始衰落,这是毛主席的领导人深刻了解的,同样的,英国也不可能在世100年前的那个傲慢霸主,相比起英国介入中国的内战,他们稳定自己国内的发展肯定是重中之重,这就是毛主席所说的主要矛盾。
基于这个原因,毛主席的人就知道,英国越是在这个时候让军舰干涉解放战争,就是在试探我军的态度,如果我军在这个时候妥协了,那么接下来,国民党的反动派永远消灭不了,永远都会剩下一些被列强保护的分裂势力在内。
1949年的4月22日,中央军委以及毛主席收到了第三野战军第八兵团第20军,以及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的二十三军分别跟英国军舰交手的情况,从伤亡数据上来看,我军被英军的军舰炮击伤亡高达200多人,比英军伤亡数据多出几十人,但是英国的紫石英号被我军击中搁浅。

毛主席收到这一电报的时候,对于英国人的所作所为非常生气,基本上中央军委没做什么讨论,毛主席立即给第三野战军发电报:
“你们占领镇江后立即将紫石英号俘获,先解除他们的武装,再逮捕他们的人员,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他们适当的待遇,记得不要侮辱他们,对他们的伤员进行应有的治疗,但记住千万不能够释放,必须要有英方派出正式代表与我方代表进行谈判之后,并且让他们承认错误,这才能对他们进行释放”。
毛主席的电报给予了第三野战军绝对的信心,也是毛主席对于英国人的这一种态度,跟国民政府对列强暧昧不清的妥协态度,展现了巨大的不同。

那么党中央以及中央军委此时的强势,是否会导致英国人暴走呢?
毛主席对此从来都不担心。
1946年的时候,英国下台的首相丘吉尔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
铁幕演说,是世界意识形态格局变化,以及英美主要矛盾转移的重要标志,毛主席等人深刻了解国际变化,笃定英国人此时的重要方向,一定是在恢复国内发展,对抗欧洲苏联不断往西边发展的社会主义浪潮。

英国人让军舰在长江对我军进行阻挠,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试探我军的态度:
1、如果我军态度软弱,那么英国人将会继续占据上海,毕竟英国人在上海的投入,要比在香港多得多。
2、如果我军态度强硬,那么英国人将会调整与即将建立的崭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邓公发电,主席认可英国的紫石英号被我军俘虏之后,英国国内掀起了一波浪潮,此时执政英国的是英国的工党。
而丘吉尔所在的保守党希望通过此事继续执掌英国,于是放出了非常嚣张的言论,说要派遣一到两艘航空母舰来到中国沿海,面对丘吉尔的疯狂状态,毛主席在四月末针锋相对的回应,毛主席让英国人一定要在这件事情上承认错误,并且要向中国人民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道歉。

毛主席的强硬态度,让英国的工党知道,这个即将新兴的社会主义政权,不可能像当年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一样,为了求得国内发展,不断地向外妥协,中国共产党已经取得民心,似乎也没有妥协的必要。
于是当时间进入了五月,英国人都深知跟解放军对着来,结果只能是英国人隔着大洋彼岸在欧洲放狠话,但是紫石英号是真的回不去了。
所以英国人要保证紫石英号安全归来。
所以当时的英国首相艾德礼在英国的国会表示:
“一个已经实质控制中国绝大部分领土以及政权的政府,英国人是不能够轻视的,否则的话,会损害英国在中国的一系列利益”。

英国人在政治上率先改变了强硬的口气,这也就意味着,紫石英号事件主动权已经到了我们的手上。
既然战术有效,毛主席继续表态,英国人想要紫石英号回去,一定要向全世界公开道歉,并且赔偿。
英国人则表示,道歉承认错误是不可能的,但是能够发表声明,声称紫石英号是误入战区,这一切都是一场误会。
其实这件事情谈到这个地步上,双方都是不可能再退一步了。

如果英国工党答应了我党的条件,那么就会被保守党冠以软弱的帽子,如此一来,对工党后来的执政是完全不利的。
当党中央以及英国在不断交涉的时候,时间来到了1949年6月,此时的华东地区已经基本被我军解放,在解放了华东之后,紫石英号一直漂浮在我国的领土江面上,这导致了很多战士们的情绪非常激动,紫石英号成为了战士们眼中帝国主义的标志,很多战士们如果不是被上级下令控制情绪,或许都已经开炮。
对此,当时担任着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的邓公向党中央发电报,表示了自己对紫石英号的处理建议。

邓公的主要态度是:
鉴于英国此时内部的情况,如果能让他们公开道歉,这就是这件事情最好的处理结果,如果他们不能道歉,那么他们如果继续恳求我们放他们的军舰离开,我们也应该适当考虑。
更好的办法就是,我们做好让紫石英号被偷走的准备,如果英国人想要偷走紫石英号,那么我们也不必要开炮阻止,不过在他们偷走了紫石英号之后,我们要立即发表一个声明,以此来指出英国人做贼心虚,不敢用谈判途径解决问题的软弱性。
邓公最后表示,其实对于我军来说,长时间利用此事与英国对峙,也不利于接下来的局面。

邓公的这封电报对紫石英号的处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紫石英号上面也被我军补充了一些燃料,这些燃料,就是紫石英号后来逃跑的重要能源。
在1949年的7月29号晚上,紫石英号的代理舰长,借助的长江水位很高,跟在这儿商船后面,指挥紫石英号离开了长江,英国的紫石英号成功逃离中国长江,成为了世界性的大新闻。
多年之后毛主席回忆此事,毛主席笑着说道:
“紫石英号说是跑了,实际上是我们让他走的,他当时燃料不足,我们就给了一点油,当时的形势是,如果英国人的这艘船不走,英国人就下不来台,我们跟英国之间的关系就真的会变得很尖锐,但我们真正要对付的是美国,所以没必要跟英国闹得那么僵”。

英国人也是明白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所以双方形成了一种默契,在1950年的1月,英国承认了新中国政府,并且断开了与国民政府的外交关系。
新中国能够与英国这一开始建立这等外交关系,很大程度就是基于紫石英号的处理办法。
所以紫石英号事件对于新中国而言,是一种挑战,也同样是毛主席的最高领导人对外交危机的处理,是如何转危为安的一种高超体现。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