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荣誉会长(原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364)
《渔父》和《渔歌子》是同一个词牌吗?(续五)
诗友望月问:钟教授,《渔父》和《渔歌子》是同一个词牌吗?
钟振振答:(接上期)《渔父》或许根本就不是“词”,而是“诗”!
在上几期的答疑中,我已经说过:
〇张志和“西塞山边白鹭飞”等五首,最早见于唐·李德裕《玄真子渔歌记》一文附录,但原题作《渔歌》,既不是《渔父》,也不是《渔歌子》。李德裕也没说这五首是“词”。而且,这五首短篇,每首只有寥寥二十七个字的篇幅,相互之间的声律歧异却很大,竟达四种之多。与其说它们是“词”,不如说是由七言近体绝句变化出来的“诗”。
〇最早定张志和《渔歌》五首为“词”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沈汾的《续仙传》。但《续仙传》所叙为道教神仙之事,荒诞不经,似不足凭据。
〇唐五代人写的《渔父》,今可知见者凡二十四首,其声律皆如张志和《渔歌》五首,极不统一,且歧异增加到了五种。这一奇特的现象,也只有将它们视为由七言近体绝句变化出来的“诗”,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今天,我们接着讨论这个问题。
(1)苏轼《东坡词·浣溪沙》小序曰:玄真子《渔父》云:西塞山边白鸟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蒻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词曰: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〇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黄庭坚《山谷琴趣外篇》卷三《鹧鸪天》词小序曰:表弟李如篪云:玄真子《渔父》语,以《鹧鸪天》歌之,极入律,但少数句耳。因以玄真子遗事足之。宪宗时,画玄真子像,访之江湖,不可得,因令集其歌诗上之。玄真之兄松龄,惧玄真放浪而不返也,和答其《渔父》云:乐在风波钓是闲。草堂松桂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此余续成之意也。
词曰: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〇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
(3)宋·曾慥编《乐府雅词》卷中录徐师川(按,宋·徐俯,字师川)《浣溪沙》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波才动万波随。〇黄帽岂如青蒻笠,羊裘何似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又《浣溪沙》曰:新妇矶边秋月明。女儿浦口晚潮平。沙头鹭宿戏鱼惊。〇青蒻笠前明此事,绿蓑衣底度平生。斜风细雨小舟轻。
又《鹧鸪天》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按,即“玄真子”,下同),晴在长江理钓丝。〇青蒻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浮云万里烟波客,惟有沧浪孺子知。
又《鹧鸪天》曰:七泽三湘碧草连。洞庭江汉水如天。朝廷若觅元真子,不在云边则酒边。〇明月棹,夕阳船。鲈鱼恰似镜中悬。丝纶钓饵都收却,八字山前听雨眠。
又徐氏自跋此四词曰:张志和《渔父》词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蒻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顾况《渔父》词云:新妇矶边月明。女儿浦口潮平。沙头鹭宿鱼惊。东坡云:玄真语极丽,恨其曲度不传,加数语,以《浣溪沙》歌之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〇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山谷见之,击节称赏,且云:惜乎“散花”与“桃花”字重叠,又渔舟少有使帆者。乃取张、顾二词,合为《浣溪沙》云:新妇矶边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〇青蒻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东坡跋云:鲁直此词,清新婉丽,问其最得意处,以山光水色替却玉肌花貌,真得渔父家风也。然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此渔父无乃太澜浪乎?山谷晚年亦悔前作之未工,因表弟李如篪言:《渔父》词,以《鹧鸪天》歌之,甚协律,恨语少声多耳。因以宪宗画像求元真子文章,及元真之兄松龄劝归之意,足前后数句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元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〇青蒻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东坡笑曰:鲁直乃欲平地起风波也。东湖老人(按,即徐俯自号)因坡、谷互有异同之论,故作《浣溪沙》《鹧鸪天》各二阕云。
以上三条资料传递的信息是,北宋时,《渔父》的曲调已经失传了。苏轼明言“恨莫能歌者”或曰“恨其曲度不传”,只能“加数语,以《浣溪沙》歌之”。黄庭坚的表弟李如篪说《渔父》“以《鹧鸪天》歌之,极入律,但少数句耳”;或曰“《渔父》词,以《鹧鸪天》歌之,甚协律,恨语少声多耳”——虽未明言,也不啻是说,《渔父》的曲调已经失传,只能加几句,用《鹧鸪天》的曲调来唱。
这里有个很大的疑问:众所周知,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是词与音乐的蜜月期。词乐渐次失坠,词亦不复可歌,那是元曲兴起以后的事。当然,这是就词与音乐之关系的总体趋势而言,具体到个别的词调,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失传的随机性也是有的。不过,张志和的词那么有名,《渔父》的篇幅又那么短,怎么才到北宋就没人唱,没人能唱了呢?
最合理的推测或许是:张志和的《渔歌》是“诗”而不是“词”,它本来就没有,也不需要有一个与之相配合的固定、专属的曲调;即便歌唱,也是像“声诗”那样,借适合的流行曲调而为之。
(未完待续)
作者/钟振振 编辑/冯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