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目前我们也不知道脑机接口的‘上限’会在哪儿,但作为专注于该领域研究的团队,希望在未来不断为患者叠加辅助功能,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智能化带来更多可能。”阶梯医疗公司创始人李雪表示。在浦东,一批解码“未来”的科创企业正不断突破想象的“上限”,阶梯医疗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年初,一条“最大单笔融资”的消息一下子让“低调做事”的阶梯医疗曝光度陡增,2月阶梯医疗完成3.5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这也是中国侵入式脑机接口行业历史上最大的一笔融资。
当前,依托丰富的科创资源优势、深厚的硬核产业基础以及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环境,浦东全力做强创新引擎,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新动能,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
脑机接口:摸不到上限的未来产业
脑机接口是当前全球科技领域的热门赛道之一,按植入条件可分为非侵入式、半侵入式和侵入式。去年,上海首例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成功实施,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
与马斯克创办的Neuralink一样,阶梯医疗选择了技术难度与应用天花板最高的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路径。目前,团队已成功研制出中国首款符合医疗器械标准的高通量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帮助瘫痪患者完成复杂的脑控任务,值得关注的是,这也是中国首个完成注册性型式检验的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

阶梯医疗凭借该项目成功入选工信部2023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项目名单,是上海市唯一获评的植入式脑机接口企业。
“我们今年将启动国内首个侵入式脑机接口长期埋植前瞻性临床试验(FIM),2026年进一步推进大规模临床试验,为产品注册上市铺平道路。”能有底气将脑机接口从实验室真正推向市场,成为上市产品,源于团队对技术产品本身的信心,李雪现场向记者展示了公司最核心技术——神经电极。
“我们已经研发生产出了超柔性电极,尺寸仅为头发丝的1/100,与马斯克公司产品对比还细了1/5到1/7,使得脑组织很难‘感受到’电极的‘外来侵入’。”李雪介绍道。“我们目前正基于超柔性电极、微型植入体设计、微创植入术式等底层技术,开发运动功能替代、语言功能重建、人工听觉、面瘫修复及脊髓损伤修复等多款产品”。
更小的电极尺寸,给脑机接口带来的直观优势,是通过增加电极数量,有望采集更多信号,这也意味着未来阶梯医疗脑机接口前沿探索的想象空间更大。“大家可以更具想象力,不单是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除了能与亲人、朋友交流相处外,还能投入到正常的社会活动中。”李雪说。
目前,阶梯医疗已在浦东外高桥建成2000平方米符合国际GMP标准生产管理质量要求的生产厂房,其中包含300平方米万级洁净车间及自主质检实验室,已引入半导体微纳加工工艺,解决了医疗级脑机接口电极的规模化生产难题。
根据阶梯医疗长期规划,公司正研发数千通道的新一代脑机接口系统,致力于推动人机交互效率的颠覆性提升,未来期待联合大语言模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领军企业,共同探索智能化协同的创新路径。
未来产业“燃料”在浦东不断产生
上海作为我国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依托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优势,已形成覆盖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技术的完整研发体系。根据《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年)》,上海计划2027年前推动5款以上脑机接口产品完成临床试验,2030年前实现全面临床应用,打造脑机接口全球创新高地。
在浦东,脑机接口作为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之一,已经走到了公众的视野,并在不久前还爆火了一把。

国产《黑神话:悟空》一上线就惊艳全球,但同时也被吐槽太难玩。但一则网上视频让所有玩家惊讶:一名中国玩家采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全程双手完全脱离操作手柄,就能在《黑神话悟空》上实现了连续、精准的游戏操控,甚至打赢了不少常规操作玩家。
这名玩家就是浦东“模力社区”内岩思类脑研究院的一名研究员,他表示:“在操作前佩戴上脑电帽,利用脑电帽上的8个电极采集大脑视觉区域脑电活动,通过先进的神经解码算法将操作指令以60毫秒的高刷新率直接发送给电脑。”
岩思类脑人工智能研究院作为浦东科技集团岩山科技旗下的独立型研究机构,致力于人工智能和脑科学交叉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其核心技术在于构建“脑电大模型”。
“目前来说脑机接口产品是个人定制化的,对不同的对象要进行重新建模,存在泛化性的瓶颈。”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岩思类脑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李孟教授说,团队正在做的是从0到1的突破性技术创新,正以海量人类植入式脑电活动数据为“燃料”训练脑电大模型,落地控脑、脑控两大方向应用场景,研发服务大众的脑机接口技术和产品,拓展在脑疾病、人机交互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据悉,岩思类脑研究院首款非侵入式商业化大脑调控产品即将在年底推出。
推动未来产业“破圈”,浦东正加速布局
去年浦东出台的《关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意见》,提出建设“3+5+5”现代化产业体系,即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世界级先导产业,提升智能网联汽车、船舶海工、民用航空、生物制造、人形机器人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五大前沿性未来产业,并进一步明确五大未来领域的发展重点。
在未来健康领域,以合成生物为例,依托清华工研院建设的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落地浦东并开启运营,并持续推进院校、企业的高能级研发平台建设;在未来智能领域,全国首个国地共建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落地浦东后,浦东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跑起来”阶段,智元机器人、傅利叶等纷纷加速开源进程等。
在浦东,看未来,前沿技术研发正“百花齐放”,从实验室“跑到”甚至“飞到”了现实场景。
一辆辆拥有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的汽车在浦东正驶入“高速路”。随着日前上海划定浦东新区第三批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不仅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为浦东新区乃至整个上海的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飞入天空的飞行器也在加速驶来。将研发总部落在浦东的国内低空经济赛道领军企业御风未来,今年已下线首架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也是上海今年首批下线的适航构型低空飞行器。
“我们将研发中心落户浦东张江,很关键的一点,是这里拥有大批民用飞机设计领域的专业人才,并拥有成熟的配套供应链体系。同时,作为上海科技创新的核心区,浦东形成了集高科技企业、科研机构、风险资本和创意资源于一体的‘创新磁场’,为技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高效的生态网络。”御风未来副总裁岳婷婷表示。

浦东软件园正以三林园区为核心空间载体,打造首个以低空设计研发为核心,以飞行测试为依托的低空研发试飞示范园。
科创人看的都是“未来”,在他们看来 “破圈”前夜,要做的“前瞻性动作”就是提前布局。
“针对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方案,我们尽量把性能提升到最佳水平、把应用场景铺好;而对于侵入式脑机接口,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类似‘黑客帝国’中的通用脑机接口,即统一接口实现多种脑功能。”李孟教授说,“未来5到10年,脑机接口技术会爆发,岩思在浦东面向未来,提前布局,做这个产业的底层基础设施。”
未来产业的发展模式,与传统产业不同,将涵盖更多的“跨学科融合、大协同攻关”。在《浦东新区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中,就明确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五大领域15大发展方向,形成“创新核-先导区-集聚区-特色园-加速园”的多层次空间发展格局,实施科学强基、群智赋能、企业引育、人才夯基、生态护航五大工程,完善未来产业创新生态。
谈及为何选择浦东,李雪说,中国科学家团队在全球脑机接口探索上是领先的,整个浦东的环境更开放,浦东构建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是吸引人才的“强磁场”。“我们最开始其实也是偏医疗器械的,随着不断拓宽技术,更需要跨学科的人才,这一点上整个浦东人才储备是非常充沛的。”
文字/部分摄影:杨珍莹
编辑: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