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二十年(也就是1681年的时候),杰书成功将耿精忠捉拿并带回京城。这可算是一件大事,当时康熙皇帝非常重视,还亲自率领着文武百官来到了卢沟桥迎接杰书呢,并且专门设下宴席来犒赏他,以表彰他此番的功绩。可没想到的是,到了第二年,情况却发生了转变。康熙皇帝做出了一个让人有些意外的决定,他剥夺了杰书之前所立下的战功,还罚了杰书一年的俸禄,从这之后,就不再对杰书加以重用了。
在清朝的众多亲王之中,有一位颇为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杰书。杰书可不是一般人,他乃是礼亲王代善的孙子呢。要知道,代善在清朝初期那可是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杰书凭借着自身的身份以及功绩等因素,成为了清朝赫赫有名的“六大亲王”之一,并且还被册封为康亲王呢。
清朝这个朝代,前前后后一共享国268年之久呢。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被封为亲王的人那可真是不少。不过呢,要是说到能在众多亲王当中脱颖而出,挤得进所谓“六大亲王”这个行列的,那可就寥寥无几啦,满打满算也就只有6个人而已哦。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几位亲王堪称是国之柱石般的重要存在。首先要说的是礼亲王代善,他在诸多重大事件和历史进程里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功绩对于王朝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凭借自身的能力与贡献,稳稳地站在了国之柱石的行列之中。睿亲王多尔衮更是声名赫赫,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他手握重权,参与了众多关键决策和军事行动,对整个国家的走向起到了极为关键的推动作用,无疑是支撑着王朝大厦的重要支柱之一。康亲王杰书同样表现不凡,在其所处时代,他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忠诚的为臣之心,在相关事务中发光发热,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实为国之柱石般的关键人物。怡亲王胤祥,深受皇帝信任,在诸多重要事务上尽心尽力,无论是处理政务还是其他方面,都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与担当,成为了那个时期对国家至关重要的支撑力量,稳稳位列国之柱石之中。安亲王岳乐也不逊色,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下,以自己的智慧和行动为国家的繁荣与安稳添砖加瓦,在众多亲王中脱颖而出,当之无愧地被视作国之柱石。还有恭亲王奕䜣,身处特定历史时期,面对复杂局势,他积极作为,在政治、外交等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贡献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意义重大,无疑也是国之柱石般的存在。
努尔哈赤之后的第四代,也就是所谓的“八旗四代”里面,有杰书这么一个人物呢。要说这一辈人的能力情况,那杰书的能力可以说是相当出众的,和福全、常宁比起来,那可真是强出太多啦,福全和常宁在能力方面跟杰书相比,确实是有着不小的差距呢。
在1673年的时候,从云南那边传来了重要的战报消息。当时的平西王吴三桂,居然打出了“恢复大明”这样的旗号,而且还做出了极为重大的举动,他把朱国治给处死了,随后就公然起兵发起叛乱啦。
话说吴三桂起兵之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局势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江西、福建这几个省份,都相继落入了“三藩”的掌控之中。而且,不仅仅是这些地方,就连湖南、陕西、浙江、甘肃等地,大部分区域也都被“三藩”的势力所占据,可以说当时“三藩”的势力扩张得极为迅猛,形势对朝廷而言变得十分严峻。
就在那个时候,察哈尔的蒙古亲王布尔尼居然起兵了,而且还是为了响应吴三桂呢。他这一起兵可不简单,还打算直接朝着京师发起进攻呢。这情况可把康熙皇帝给弄得惶恐不安啦,心里头七上八下的,着实担心这局势的发展。
在清朝时期,八旗曾经是极为重要且颇具战斗力的军事力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诸多因素的影响,八旗逐渐走向了衰落。这一状况可让康熙皇帝痛心不已,毕竟八旗在以往的诸多战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面对吴三桂发起的叛乱,这可是个极为严峻的局势,可八旗当时的状态又难以很好地应对这场战事,康熙没办法,只好借助汉军绿营的力量来与吴三桂作战了。虽说当下依靠汉军绿营是形势所需,但在康熙心里呢,始终还是对八旗抱有很大的期望。他希望能够重新振作起八旗的雄风,让八旗再次恢复往日的那种强悍与威风。而且,康熙还盼着能在八旗当中培养出一些有着卓越军事才能的帅才呢,如此一来,八旗日后或许就能重振旗鼓,继续为大清的安稳和发展贡献强大的力量啦。
在1674年的时候,康熙皇帝做出了一项重要的军事任命。他任命杰书担当征南大将军这一要职呢,随后,杰书便率领着八旗军以及绿营军浩浩荡荡地开赴浙江地区。而他们此行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要和耿精忠所部展开一场激烈的决战。
相较于吴三桂来说,耿精忠的实力那可就要逊色许多啦。而且呢,他和盟友郑经之间相处得并不融洽,彼此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呢,根本没办法齐心协力,把力量凝聚到一块儿,就像一盘散沙似的。
就算是在那样的情况下,耿精忠依旧成功夺取了温州、处州以及衢州这几个地方,并且还对金华心怀不轨,妄图将其也据为己有。
话说杰书率军南征,来到了金华这个地方并在此驻扎下来,目的就是要好好观察当时战场上的局势发展情况。在这期间呢,耿精忠那边发起的攻势那可是相当迅猛的,形势颇为严峻。然而杰书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并没有做出派兵去增援各地的举动。他的这一做法,让远在京城的康熙皇帝心里很是不满呢。
话说有一位名叫徐尚朝的将领,他可是耿精忠麾下的前锋大将呢。当时啊,他率领着足足五万的兵马,一路朝着金华的方向径直奔袭而去。其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企图通过这一次的行动,一下子就把清军的主力给消灭掉,从而在战场上占据优势呢。
杰书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术,事先安排好火器兵进行埋伏。当敌军进入预定区域后,在城外的树林处展开了激烈战斗,最终成功击败了徐尚朝的军队,这一战杀敌数量多达两万余人。
话说那徐尚朝啊,之前吃了败仗心里很是不甘心呐,于是就又一次集结起军队,气势汹汹地跑过来要挑战了,而且还动用火炮对着金华展开了攻击。面对这样的情况呢,杰书这边想出了一个应对的法子,那就是采用夜袭的战术。您想啊,这徐尚朝哪能料到这一招,他压根就没怎么防备着夜里会被袭击呢。结果这一打起来,他的队伍一下子就乱了套,士兵们纷纷往后逃窜,那可真是一路溃败着逃回去喽。
当得知徐尚朝在战场上遭遇战败的消息后,耿精忠决定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前往增援。就在他率军行进的过程中,在衢州这个地方,和一路紧追不舍、乘胜而来的杰书所带领的军队碰了个正着。于是,双方就这样在衢州展开了一场决定胜负的决战。
耿精忠手里拥有西洋火炮,这火炮的威力相当巨大。在作战的时候,耿精忠就用这些火炮朝着清军发起攻击,而且是展开密集的火力打击呢。那炮弹就如同雨点般纷纷落下,场面十分吓人。在这猛烈的炮火攻击下,杰书所率领军队的大营都被摧毁掉了。当时,那些八旗兵在这种危险情况下,只能拿门板来当作掩护,可杰书却没有任何可以用来遮掩自身的东西,完全暴露在炮火威胁之下。
在当时的局势下,杰书表现得镇定自若,他所率领的清军因此士气十分高昂。而另一边,郑经占据着沿海的诸多城池。在这样的形势对比之下,耿精忠陷入了颇为被动的局面,没办法,他只好选择撤军。撤了军之后呢,耿精忠就回去找他那些所谓的“盟友”去理论了,想要弄清楚这一系列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
耿精忠与郑经这两人,没能做到团结一致去应对局势呢。他俩反倒在那儿相互拆对方的台,就这么内耗着。而清军的杰书瞅准了这个机会,利用他们之间的不和,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最终成功地把耿精忠和郑经都给打败了。
耿精忠在经历诸多变故后陷入了走投无路的绝境,无奈之下,他再一次选择向清朝投降。然而,这一次投降并没有给他带来好的结局,康熙皇帝对他此前的所作所为极为震怒,最终下令将耿精忠处以凌迟这种极为残酷的刑罚,让他丢掉了性命。
郑经由于自身的一些状况,没办法对盟友实施增援行动。并且呢,在沿海一带,他也没办法扎稳根基、站稳脚跟。在这样的形势下,他遭遇了杰书的攻击,最终没能抵御得住,被杰书给打败了。打了败仗之后,郑经就只能率领着自己的队伍退回那座宝岛之上了。
话说那平定耿精忠以及郑经之乱啊,杰书可是前前后后花费了足足6年的时间呢。等这一系列战事结束,杰书开始班师回朝啦。在回朝的过程中,杰书向康熙皇帝呈上了一份奏章,在奏章里他提出建议,希望能够让姚启圣担任福建总督一职,目的就是为接下来收复宝岛做好充分的准备呢。
在1681年12月的时候,杰书这边已经把相关的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了。随后呢,他就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开始启程返回京城啦。而当时的康熙皇帝呢,对杰书此次的行动可是极为重视的,他亲自率领着众多的文武百官前往卢沟桥去迎接杰书的归来。等接到杰书之后,康熙皇帝还专门安排了丰盛的宴席来犒劳赏赐杰书呢,并且按照杰书立下的功劳大小,给予了相应的奖赏。
在1682年的时候,康熙皇帝对杰书进行了追责处理呢。原因是康熙觉得杰书在平叛这件事情上表现不佳,一方面呢,他没有能够迅速地让军队向前推进去平定叛乱,这就使得平叛的进程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呢,在海澄那边需要救援的关键时刻,他也没能及时地派出兵力去施救。就因为这两件事,康熙皇帝决定剥夺杰书之前所立下的军功,而且还罚他一年的俸禄呢。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对某人进行了责任追究,所追究之事乃是在金华发生的屯兵不前的情况,以及在支援海澄时行动迟缓的过错。因为这些缘故,此人之前所立的军功被剥夺,并且还受到了罚俸一年的惩处。
在平定耿精忠的那场战役当中,杰书可是立下了相当显赫的战功呢。要知道,这场战役的胜利,杰书那可是出了大力气的,功劳着实不小。虽说呢,在作战过程中可能也出现了一些小小的差错,但这些小问题和他所建立的赫赫战功比起来,那真的是微不足道。按常理来说,这样的情况不至于让他被剥夺掉好不容易得来的军功,可结果呢,不仅军功被剥夺了,而且之后还不再对他加以重用了,这着实是让人觉得有些可惜和不解呢。
在那个时期,出现了杰书被“夺军功”这样的情况。其实呢,这背后是有着深层次原因的,那就是康熙皇帝为了强化自身的皇权,着手去削弱那些满蒙勋贵们手中所拥有的权力,而杰书被“夺军功”正是这一系列举措所导致的一个结果呢。而且哦,不单单是杰书遭遇了这样的事儿,像岳乐呢,还有康熙的大哥福全,他们也都面临着类似的情况。也就是说,他们在当时的局势下,同样受到了康熙皇帝为强化皇权而采取的相关行动的影响呢。
在当时的情形下,有杰书和岳乐这样两位人物,他们秉持着一种主张,那就是要效仿中原地区的诸多做法。他们觉得应该抛弃关外一直以来所遵循的一些传统模式。在对待顺治皇帝强化皇权这件事情上,他们是持支持态度的。而且,他们还赞同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削弱那些满蒙勋贵们所拥有的权势,以此来推动局势朝着他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康熙皇帝继位之后,当时有着几位辅政大臣呢。其中索尼、鳌拜、苏克萨哈以及遏必隆这几位呢,他们在处理诸多事务等方面表现得较为“守旧”,就是相对来说遵循着以往的一些传统模式和做法啦。而与之不同的是,杰书还有岳乐这两位呢,他们的行事风格就很是开明,对于新的理念、新的做法等往往更容易接受和推行呢。
杰书和岳乐这两个人,他们在顺治时期就是坚定的支持者呢,后来到了康熙朝,同样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哦。不过呢,得注意啦,他们可都是勋贵阶层的人物,手中掌握着数量可观的重兵呢。这情况就有点微妙啦,毕竟他们手握重兵这件事,对至高无上的皇权来说,无疑是存在着一种潜在的挑战意味呢。
大家知道吗,杰书是以代善家族作为依托的,就因为有这样的背景,他所拥有的能量那可真是相当大。即便他明确表示拥戴皇帝,可康熙皇帝呢,出于种种考虑,还是会对杰书进行一番敲打,以此来让各方势力都能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呢。
杰书因为没了军功,而且还受到罚俸禄的惩处,此后就闲居在家了。他先是把家中的16位妻妾以及她们所生的子女都妥善安置好,然后就开始过起了闭门读书的生活。在这段日子里,他完全不过问政务方面的事情,一直都保持着低调的做人态度,就这样平平静静地度过余生,最终得以善终。
所参考的书目为《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