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是第一次,有导演火了之后让媒体给他打马赛克的。
“黑眼圈”的小哪吒都火成这样了,导演怎么还突然害羞起来了?
爆火后饺子害羞了
在哪吒的身上,能看到许多饺子的影子,比如也会为一些别人的评价而感到不安。
饺子一本正经地说,自己就是那种喜欢安静独处、不喜欢抛头露面的性格。
可是看到他在公司上蹿下跳,站在众人面前演示。
那些给哪吒电影里小人物设计的动作和台词被生动演绎,才知道他根本不是自己口中说的那样。
网友们一听都乐坏了,导演终于知道害羞了,不过还挺招人喜欢。
不过也得理解人家,毕竟他只想安安静静搞创作,不想被太多关注打扰。
票房一路飙升,每破亿一次,饺子就亲画一张庆贺海报,作为彩蛋奉送给观众。
甚至还有家长晒出自家孩子的“破亿海报”作品,创作热情简直挡不住。
而且饺子导演的手绘海报可不是简单应付,每一幅都藏着小彩蛋。
不过,按照目前的票房趋势,这导演还得继续画下去,看看作业量可真是不小。
还有更绝的,饺子导演为了给动画人物配表情和声音,直接自己上阵。
他一边做着夸张的表情,一边配音,那认真劲儿,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角色。
这事儿被曝光后,网友们直呼:“导演,你这是要抢演员的饭碗啊!”
其实饺子导演的这些怪招,背后都是他真实个性的外显。
他从药学专业出身,却一头扎进动画世界,连家人都全力支持他。
为了一个十几秒的镜头,72个小时里就死磕一件事,实在非常人所能为。
别看饺子导演有点憨,其实他就是用这种方式,把对动画的热爱传递给观众。
饺子何尝不是最大彩蛋?
其实《哪吒2》的票房奇迹,绝非仅靠情怀与IP加持。
片中“穿心咒”场景,还真让特效创作者感受到了“穿心”般的体验。
从神话传说到现实美学反复推敲,就这一闪而过的镜头耗时365天。
他曾尝试与《阿凡达》团队合作,但因文化隔阂与态度敷衍,最终选择国内团队。
这才有了以“中国制造”诠释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方神话。
这种“死磕”精神,让《哪吒2》从剧本到特效均达到国漫新高度。
《哪吒2》的诞生十分坎坷:因资金短缺,他亲自奔波拉投资。
因国际特效团队“敷衍了事”,他转而与国内团队合作。
与其说是破90亿的票房神话成就了饺子,不如说是他对中国动画的期待成就了这部现象级作品。
对动画的偏执、对初心的坚守、对细节的死磕,这些特质,恰恰是电影之外最动人的彩蛋。
饺子的成功,始于一场不认命的孤身冒险,医学专业出身的他,因对动画的热爱毅然转行,经历三年啃老生活。
依靠母亲的退休金度日,每天三点一线。
从卧室辗转到厕所,或者窝在客厅的沙发上,又突然跑回卧室埋头创作。
如今这段世人皆知的黑历史,正是倾注了母亲的爱,才让他全力完成了首部短片《打,打个大西瓜》。
这部仅16分钟的独立作品,横扫柏林电影节等国际奖项,成为他走向辉煌的敲门砖。
他坦言《哪吒》系列仍有遗憾,如因经费删减的30分钟片段、未实现的“沧海桑田”剧情线。
饺子曾言:“当无人再提‘国漫崛起’时,才是国漫真正的成功。
《哪吒2》背后有115家小微企业参与制作,从特效到剧本,凝聚了全产业链的努力。
而饺子本人,则像一块敲门砖,以近乎殉道者的姿态,为后来者劈开荆棘。
票房90亿的背后,观众最终记住的,或许不是炫目的特效或破纪录的数字。
而是那个啃老三年的医学生、那个为了一帧画面较劲的导演、那个拒绝戴高帽子的“偏执狂”。
这份本性,才是电影留给时代最珍贵的彩蛋。
他的成功招致猜忌
有人觉得导演长得不好看,甚至还把这事儿和电影联系起来。
说他长得像电影里的哪吒,特别是哪吒的黑眼圈,殊不知哪吒的许多小表情确实是饺子亲自演示并设计的。
更离谱的是,这些人还开始扒黑料,说饺子导演买了件1万多的爱马仕毛衣,好像他突然就变得奢侈浪费了。
结果公司出来说那毛衣根本不是爱马仕,就是一件国货恒源祥,价格不过贵了点要4百多,但质量确实不错。
导演一直都很低调,根本不是他们说的那样。
饺子导演自己说过,曾经他每天的生活费只有3块钱,连买菜都要精打细算。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动画梦想,付出了多少努力和心血,那些造谣的人根本不懂。
说饺子导演“苛待工作人员”的,说他不给员工分红,还逼人家离职。
但饺子却始终都在强调能有今天全靠团队的努力,他怎么可能干这种事儿呢?
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像家人,没有他们,就没有《哪吒》系列。
这些攻击和谣言背后,可能还是有些人见不得别人好,眼红嫉妒罢了。
如今哪吒电影已经彻底点燃国人冲击全球票房的热情。
有网友调侃,这刷上去的票房并非冰冷的数据,而是为了在全球影业中,升起那抹红旗。
写在末尾
今年春节期间,大家都为哪吒电影贡献票房了吗?
信源:亲人讲述:饺子导演家里的“那些事” 2025-02-11 18:07·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