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骑马路过田间,见一大汉正在睡觉,此人帮他得到了半个天下

冷雪落下 2024-12-18 01:46:39

朱元璋骑马路过田间,见一大汉正在睡觉,此人帮他得到了半个天下

永乐元年,朱棣在整理父亲朱元璋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幅画像。画中是一位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将军,朱棣凝视良久,这不正是当年那位在田间酣睡,后来却为大明开疆拓土的常遇春吗?

据说那是洪武初年的一个午后,朱元璋微服私访,骑马经过安徽怀远的田间。忽见一个身形健硕的大汉,正在田埂上呼呼大睡。朱元璋的侍从们见状大惊,要将此人驱赶。谁知这一个照面,竟成就了大明王朝最令人传颂的君臣相遇。

这个在田间熟睡的汉子,为何能得到朱元璋如此看重?他又是如何帮助朱元璋打下半壁江山的?更令人好奇的是,为何在他死后多年,朱元璋依然对其念念不忘?

田间奇遇:草莽英雄的惊艳亮相

元至正十八年,安徽怀远县常家村里,一位身材魁梧的年轻人站在田埂上,远远望着村口那群操练的乡勇。这个年轻人就是常遇春,生在乱世,却偏偏有一身的武艺。

说起常遇春的武艺,还要从他十三岁说起。那一年,村里来了一位游方的武师,在村口支起了一个简陋的场子教人习武。常遇春虽然家境贫寒,却靠着帮村里富户干活挣来的钱,一点一点地凑够了学费。

常遇春天资聪颖,不到三年就将这位武师的本事学了个七七八八。尤其是马上功夫,更是出类拔萃。当地有个说法:"常家小子骑马射箭,十步之内百发百中。"

可这个时节,元朝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朝廷的统治摇摇欲坠,各路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常遇春走投无路之际,只得加入了当地一个叫刘聚的起义军队伍。

刘聚虽然是个草莽,但也知人善任。他一眼就看出常遇春不是寻常人物,便将其收为心腹,让他统领一支百人队。常遇春在这支队伍里待了两年,却渐渐感到失望。这支队伍只知道打家劫舍,没有什么大志向。

正在此时,常遇春听说濠州有个叫朱元璋的首领,治军有方,爱民如子。这让常遇春心生向往,便暗自打探朱元璋的消息。

这一天,常遇春特意来到濠州城外的田间,想要亲眼看看这位朱元璋是否真如传言中那般不凡。他在田埂上等了一上午,却不见朱元璋的踪影。盛夏的阳光炙热,常遇春便靠着一棵大树小憩。

谁知这一睡,竟让他赶上了朱元璋微服出巡。朱元璋看见这个酣睡的大汉,不禁停下了马。他身边的侍卫想要驱赶,却见常遇春一个翻身就站了起来,身手矫健得像只猎豹。

"将军若是嫌我挡了道,小人这就离开。"常遇春抱拳说道。

朱元璋看他举止不凡,便问:"你是何人?为何在此处睡觉?"

"回将军的话,小人姓常名遇春,原是刘聚部下。慕名而来,想投效将军麾下。"

朱元璋闻言一愣,又问:"你既在刘聚帐下有职,为何要来投靠我?"

常遇春朗声答道:"刘聚虽也起义,却无济天下之志。将军仁义治军,爱民如子,才是真正的明主。"

朱元璋听罢大笑,当即就让常遇春随自己回营。路上,朱元璋又考校了常遇春几个问题,发现这个大汉不但武艺高强,还颇有见识。于是便让他先在亲军中效力,这一用,就用出了一员虎将。

武艺超群:从盗贼到大将军的蜕变

常遇春的武艺从何而来?元末年间,怀远县常家村里有一位老武师,专门教授弓马刀枪。这位老武师姓王,据说曾在元朝军中任职,后来归隐乡里。常遇春便是拜在这位王武师门下学艺。

当时的武师收徒,都要考较資質。王武师让常遇春试过几个功夫后,立刻收他为徒。王武师常说:"这孩子生就是打仗的料,力大如牛,臂力过人。"

在王武师门下,常遇春最擅长的是马上功夫。有一回,王武师让他骑马射箭,常遇春竟能在马背上连射七箭,箭箭中的。这一手本事,日后在战场上帮了他大忙。

投奔朱元璋后,常遇春第一次建功,就在渡江大战中。那是至正二十五年的春天,朱元璋的军队准备渡过长江,攻打南岸的城池。当时朱元璋手下的将领们都不敢打头阵,唯独常遇春主动请缨。

"主公,让末将带一支劲旅先渡江,为大军开路!"常遇春拱手说道。朱元璋令他带领五百精兵先行渡江。

那天夜里,常遇春让士兵们将船只都涂成黑色,趁着月黑风高悄悄渡江。等到敌军发现时,常遇春的人马已经登岸了。敌军慌忙迎战,却被常遇春一阵箭雨打得措手不及。

常遇春亲自带着一队骑兵,沿着江岸冲杀。他马上弯弓搭箭,一箭射中敌军主将。敌军顿时大乱,常遇春趁势夺取了江岸的防御工事,为大军渡江开辟了通道。

朱元璋见常遇春如此了得,便把他提拔为先锋官。从此以后,但凡有硬仗,朱元璋必定让常遇春打头阵。渐渐地,军中流传着一句话:"常先锋出马,必定马到成功。"

朱元璋发现常遇春虽然武艺高强,却不识字。一次议事后,朱元璋特意叫来常遇春说:"你要多读兵书,学习古人用兵之法。"于是派了一位先生专门教他读书识字。

常遇春白天操练兵马,晚上就跟着先生念书。不到一年,便能认得不少字,还能看懂一些简单的兵书。朱元璋见他如此用功,更是器重他。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派常遇春率军攻打扬州。当时扬州城高墙厚,守军众多。常遇春先是派人在城外晃荡,引诱守军出战。等守军追击时,他率领骑兵从侧面杀出,一举击溃敌军。

这一仗打下来,朱元璋不但升了常遇春的官职,还赐给他一匹上等的战马。这匹马是从北方缴获的,通体乌黑发亮,四蹄如飞。常遇春给它取名"乌云",从此骑着这匹马南征北战,所向无敌。

忠义双全:鲜为人知的三件往事

至正二十七年冬,寒风凛冽。朱元璋在濠州城的大帐内召集众将议事,商议如何处置降将陈友谅的残部。有人提议将这些降卒全部处死,以儆效尤。常遇春听后,立即站了出来。

"主公,这些降卒不过是被裹挟从军,若是处死,恐怕寒了天下投降之人的心。"常遇春拱手说道。朱元璋听了这话,连连点头。最后下令将这些降卒编入军中,由常遇春亲自训练。

这些降卒在常遇春的管教下,后来都成了朱元璋军中的精锐。朱元璋私下对李善长说:"常遇春不但有勇,更懂得收买人心。"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攻打徐州的时候。当时徐州城内囤积了大量粮食,朱元璋的军队却已经断粮三日。有将领建议强行征收百姓粮食,常遇春却提出了一个妙计。

他让人在城外支起大锅,熬制粥汤,凡是饥民都可以来喝。消息传开后,城内的百姓纷纷偷偷出城讨食。常遇春不但给他们食物,还让他们带着粥汤回城分给亲朋。

不到十天,城内百姓对朱元璋军队的印象大为改观。等到攻城的时候,城内百姓居然打开城门迎接。朱元璋进城后看到粮仓还是满的,这才明白常遇春用心良苦。

最让人称道的是至正二十八年的一件事。那年朱元璋准备北上攻打元朝,军中有人告发说常遇春的亲戚还在元朝为官。按照军规,这是重罪。

常遇春得知后,立即向朱元璋请罪:"末将确有一个叔父在元朝为官,但末将自从投效主公,便已断绝与他来往。若主公不信,可派人查证。"

朱元璋问道:"若是攻打开平,遇到你叔父,你当如何?"

常遇春不假思索地回答:"末将效忠的是主公,若叔父抵抗,末将定当以国事为重。"

朱元璋大笑道:"我就知道你是条汉子!"从此以后,更加信任常遇春。

这三件事在当时并未传开,直到洪武年间修史时,才被史官记录下来。常遇春不但武艺超群,更懂得用计谋,善待降卒,笼络民心。有一回李善长问他为何如此做,常遇春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若是杀戮太重,百姓寒心,这天下迟早要失去。"

这些故事流传后,不少人都说常遇春不但是员虎将,更是个通达事理的智者。朱元璋也经常对其他将领说:"你们要多学学常遇春,不但要会打仗,更要懂得用心。"

沙场豪情:常遇春的经典战役

至正二十七年的淮西之战,是常遇春军事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战。当时陈友谅的残部据守淮西,凭借地势险要,屡次击退朱元璋的进攻。朱元璋召集众将商议对策,常遇春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战术。

"主公,末将愿率轻骑五千,绕道潢池,从敌军后方突袭。"常遇春拱手说道。这个计划极为冒险,要穿过数百里沼泽地带,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

朱元璋问道:"此去路途险恶,你有几分把握?"

"末将在刘聚部下时,曾多次穿越这片沼泽,对地形了如指掌。"常遇春说这话时,眼中闪着自信的光芒。

朱元璋当即拍板同意。常遇春挑选五千精骑,每人带足干粮,趁着夜色出发。他们走的都是些猎人踩出来的小道,白天藏身芦苇丛中休息,夜里赶路。

三天后,常遇春的骑兵突然出现在敌军大营后方。他让士兵们每人都绑了几束干草在马尾上,纵火点燃,在夜色中冲杀。敌军还以为来了大队人马,顿时大乱。常遇春趁机攻入大营,直取中军大帐。

正面的朱元璋听到喊杀声,立即命令大军进攻。敌军腹背受敌,溃不成军。这一战,活捉敌将三十余人,缴获战马万匹,粮草无数。

洪武元年,朱元璋派常遇春北上收复大都。这是一场更为艰巨的战役。当时元朝的统治中心虽然已经迁到了上都,但大都仍有重兵把守。

常遇春这次用了一个更绝的计策。他先派斥候打探,得知守军经常在夜里偷偷出城采买物资。于是他让部下扮作商人,混在集市中,暗中观察守军的一举一动。

经过半月观察,常遇春发现守军每次出城都走固定的几个城门。他立即布置兵力,在这些城门外埋伏精兵。一天夜里,当守军像往常一样出城时,常遇春的伏兵突然杀出。

守军还没反应过来,常遇春就带着主力杀到城下。他命令被俘的守军高喊:"大明军队已经进城了!"城上守军顿时惊慌失措,城门大开。常遇春趁机率军冲入城中,一举拿下大都。

这两场大战,都体现了常遇春用兵的特点:善于利用地形,长于出其不意。朱元璋后来评价说:"常遇春打仗,从来不按常理出牌,每次都能给敌人意想不到的打击。"

最后一次征战,是追击元顺帝。当时元顺帝已经逃到了开平。常遇春率军追击,一口气追了上千里。这一路上,他采取快速机动的战术,让轻骑兵昼夜兼程,经常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在他的穷追猛打下,元顺帝不得不放弃开平,继续北逃。这一战,彻底瓦解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可惜的是,就在这次远征中,常遇春染上了重病,最终不治而亡。

未竟之志:一代名将的悲壮落幕

洪武二年春,常遇春率军追击元顺帝至开平。这座北方重镇,是元朝最后的据点之一。常遇春带兵连续奔袭数百里,终于将元军围困在城中。

开平之战打得异常激烈。元军知道这是最后的退路,拼死抵抗。常遇春亲自率军冲锋,一连攻城七日,终于攻破城门。元顺帝仓皇北逃,留下大量军需物资。

就在清点战利品时,常遇春突然感到一阵寒意。多年的征战生涯,让他积劳成疾。这次千里追击,又日夜不停,终于压垮了他的身体。

得知常遇春病重的消息,朱元璋立即派御医前往。可惜天不遂人愿,洪武二年三月,常遇春在返京途中与世长辞,年仅四十岁。

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放声大哭。他说:"常遇春是我手下第一猛将,没有他,这江山打下来要难上加倍。"

为表彰常遇春的功劳,朱元璋破格追赠他为左柱国,并按照开国功臣的最高规格下葬。在追赠诏书中,朱元璋亲笔写道:"常遇春忠勇双全,堪为将相。"

常遇春的两个儿子常茂、常升,也得到朱元璋特别照顾。他让两人都留在京中,跟太子朱标一起读书。后来常茂被封为宿国公,常升被封为陵国公,这在开国功臣的子女中是极为罕见的。

朱元璋对常遇春的思念,远不止于此。洪武五年,他命画师绘制常遇春画像,悬挂在宫中。每次看到画像,朱元璋都会驻足良久。

有一次,朱元璋对群臣说起常遇春临终前的一句话。当时常遇春说:"臣本布衣,蒙主公知遇,愿以死报国。只可惜未能亲眼看到大明一统。"

为了纪念这位功勋卓著的将军,朱元璋在南京专门建了一座祠堂,名为"常公祠"。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洪武十年,朱元璋又下令修建常遇春墓。墓前立起一座高大的石碑,碑文由朱元璋亲自拟写。碑文中说:"常遇春者,朕之功臣,天下之良将也。"

这座墓一直保存到今天,成为研究明初历史的重要见证。在墓旁的石碑上,还能看到当年朱元璋题写的碑文,字字铭刻着对这位开国功臣的追思与敬重。

至今在安徽怀远,还流传着常遇春的故事。当地百姓说,常遇春的功劳,不仅在于他打下了大片江山,更在于他处处为百姓着想,从不滥杀无辜。所以在他守土期间,当地百姓安居乐业,再没有遭受战乱之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