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中国航空工业突然以非官方方式展示了两款六代机原型机,让世界为之震惊,在这两款新机中,外界似乎更多关注了采用3个进气口、3台喷气发动机以及无尾大三角翼气动布局的成飞歼-36,而另一款设计略显平庸的沈飞歼-50却关注度不高。
其实,但凡稍有军事航空知识的人都会看出,尺寸更大的成飞歼-36的设计定位明显偏向于重型歼轰机,即它将用于执行远程对空、对地(海)攻击,或许是轰-20正式问世之前,用于取代歼轰-7、苏-30MKK和部分轰-6;而沈飞歼-50则偏向歼击机定位,甚至很可能发展出舰载机版本,从而取代略显老旧的歼-15,并与歼-35一起构成中国航母舰载机联队的主力机型。
沈飞歼-50设计方案的技战术分析
根据军迷对于中国两款六代机的比例尺推算,沈飞六代机歼-50的机长在21米左右,翼展约19米,最大起飞重量在40吨左右。毫无疑问这些数据都要比成飞歼-36小一号,后者机长约25米,翼展约19米,最大起飞重量超过50吨,这意味着歼-50要比歼-36少10吨左右,更适合歼击机的战术定位。
在气动布局设计上,歼-50采用了更为传统的后掠翼设计,这明显要比成飞歼-36的大三角翼更适合高速飞行以及高过载机动,但为了高度隐身的需要,歼-50并没有完全放弃尾翼的概念,只不过采用了更加先进的全动翼尖和全动两用尾翼两种设计细节,但从远处观察,这种设计与无尾布局非常相似,都注重不破坏隐身性。
毫无疑问,歼-50采用全动翼尖和全动两用尾翼两种设计细节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飞机的飞行稳定性和高速机动性。在这点上,或许成飞歼-36还要比沈飞歼-50要差一些,这不光是尺寸、重量导致的,更重要是设计细节所致。
尤其是全动两用尾翼,此前网络上披露的轰-20概念图和中航工业出品的一款新型飞翼轰炸机缩比模型也是采用类似设计方案。这种设计的优点是当执行作战任务需要高度隐身性时,此尾翼能与机身、机翼融为一体,几乎与整体飞翼布局没有什么差别,但在执行空中格斗任务式,此尾翼就会伸展开来,给飞机提高更好的飞行稳定性和高度可控性。
在五代机的研发过程中,成飞研制的歼-20无疑更加顺利,也更受到军方和各个军迷的青睐,而沈飞的歼-35经历了更多坎坷,从最初的FC-31原型机,到去年珠海航展的终极版,其至少有3个迭代版本,可见沈飞走过的弯路确实不少。
但我们总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沈飞在五代机的开发中,资源和时间成本付出的更多,表明上落后于成飞,但走过的弯路肯定也有很多研发细节积累。比如:歼-50采用的全动翼尖和全动两用尾翼两种设计细节,很可能是在歼-35的研发中论证过的,不然歼-35刚问世不久,怎么歼-50就很快采用了?
另外,我们从五代机的开发过程来看,成飞的设计团队似乎更擅长设计大尺寸、大起飞重量的重型歼击机、歼轰机。此前,就有外国军迷认为歼-20纯属一款远程截击机,而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机。而这次,美国军方高级官员就认为歼-36纯属歼轰机或中程轰炸机范畴。
而沈飞从1990年代接手仿制从俄罗斯引进的苏-27、苏-30系列战斗机,就开始走了一条纯正歼击机血统的设计路线。从歼-35的迭代过程和歼-50的设计细节,可以看出沈飞设计团队一直都非常注重飞机的尺寸、重量和机动性之间的平衡,这或许是成飞和沈飞在五代机、六代机设计中的各有千秋吧。
歼-50极有可能发展出舰载机版本,成为未来航母舰载机的主力机型之一
既然我们对成飞歼-36和沈飞歼-50两款六代机有了很清晰的设计定位分析,那么其未来服役前景也就相当清晰了。即歼-36将取代空军中的歼轰-7“飞豹”、苏-30MKK和部分轰-6机型,成为中国空军未来执行远程打击任务的核心机型。
至于歼-50,由于机动性更强,以及制造成本可能也相对较低,更可能执行以空战为主的任务,但也会兼具对地、对海攻击的能力。尤其是因为歼-50的尺寸、重量和机动性更好,其可能发展出舰载版本,成为中国海军未来航母舰载机的主力机型之一。
目前,中国海军已经正式服役了两艘航母,辽宁舰和山东舰,其主力舰载机是歼-15,这是一款从苏联苏-33舰载战斗机衍生而来的国产舰载重型战斗机。而根据官宣消息,沈飞推出的歼-35将很快成为第三艘航母福建舰的舰载机,这样,歼-15和歼-35就构成了福建舰舰载机联队中的主力舰载机机型。
但这样的搭配明显有一个问题,即歼-15实际是重型四代歼击机,而歼-35是中型五代多用途战斗机,这样的搭配明显存在空战能力的短板,即由于歼-15缺乏五代机的隐身能力和电子设备,会造成福建舰的防空能力较弱,为了补上这个短板,只有让歼-50上舰了。
到时候,歼-50将和歼-35组成全隐身舰载机联队的核心机型,前者将主要执行远程防空巡逻任务,后者将主要执行多样化攻击任务,若再有攻击-11舰载无人机的配合,中国未来航母的舰载机将全面超越美国福特级航母的舰载机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