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人物的形象和评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转变。其中,北宋时期的政治家章惇[dūn]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传统的历史记载中,章惇因与苏轼的政治斗争而被《宋史》冠以“奸臣”之名。
然而,当我们深入挖掘历史资料,重新审视章惇的政治生涯时,不难发现他实际上是一位有着坚定政治立场、勇于改革的铁血宰相。
在探讨历史人物时,我们常常需要穿越时间的迷雾,以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视角去审视其一生的功过是非。
历史的评判不应仅仅基于个人恩怨或单一事件,而应综合考量其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及其所处时代背景下的决策与行为。本文旨在通过历史文献资料重新评价章惇,尝试剥离后世偏见,还原章惇一个更接近真实的铁血宰相形象。

开篇:章惇其人
章惇(1035年—1106年),比苏轼(1037年-1101年)早出生2年,晚去世5年。字子厚,号大涤翁,福建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为北宋后期宰相,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人物之一。北宋中期政治家、改革家、书法家,银青光禄大夫章俞之子。出身名门,当地章氏大家族,多人在朝廷做官。包括章惇爷爷,父亲,堂兄,侄子等,章惇四个儿子也都是进士。章惇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这个家族在福建浦城极具声望。他的家族不仅在地方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在朝廷中也拥有不小的影响力。
章惇在嘉祐二年(1057年)和嘉祐四年(1059年)两次考中进士,这种成就在当时极为罕见,显示了他的学术和政治才能。嘉祐二年科考人才济济,比如苏轼苏辙兄弟,曾巩曾布兄弟,张载,程颢,吕惠卿等。仅仅因为这年名次不如祖侄章衡(这年的状元),他就感觉生气,放弃了第一次的进士赐予,2年后再次参加科考,又获得进士。这种奇葩事,说明章惇的确才华掩盖不住啊。
但第二次成功金榜题名,无疑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望和尊重。
由于家族背景和个人经历的特殊性,章惇形成了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这种性格在他的政治生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他在处理政治事务时显得尤为果断和独立。
尽管遭遇重重困难,章惇还是凭借自己的才智和政治手腕达到了权力的巅峰,成为宋朝少有的权倾朝野的宰相之一。
章惇才华横溢,自命不凡,与吕惠卿、曾布等大臣同为王安石变法的坚定支持者,后来王安石去世,吕惠卿被贬,曾布思想有所转变,只有章惇立场坚定,从未动摇支持新法。
他后来也成为神宗及北宋晚期哲宗时期依然坚定恢复新法、推行新法的主要政治人物,也是主持朝廷的关键政治人物。
章惇性格桀骜不驯,坚决果断,有仇必报,所以对苏轼等朝廷旧党人士无情打压,苏轼晚年接连被贬岭南惠州,海南儋州,都拜章惇所赐。因此,历史上章惇被骂最多,也因此被《宋史》列为奸臣。

抖音百科:章惇
他的一生,既见证了北宋的辉煌,也亲历了其衰落的开始,其政治生涯跌宕起伏,充满了争议与挑战。
极具讽刺的是,曾经的铁血宰相,晚年章惇落得个和苏轼一样的下场,苏轼去世后,章惇被宋徽宗和蔡京远贬岭南,最后死在贬所,结局还不如苏轼。
喜欢请关注安哥,欣赏更多精彩内容
章惇与苏轼的恩怨
谈及章惇,不得不提的就是他与苏轼的关系变化。早年间,两人私交甚笃,共同参与科举,一起高中进士,且有诗文唱和之谊。然而,随着政治立场的分化,特别是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两人渐行渐远,最终因政见不同而彻底决裂。章惇在权势鼎盛之时,确实利用职权尽力打压包括苏轼在内的反对派,导致苏轼等人被贬谪流放,这一行为在《宋史》中被记录为“奸邪”,成为后世评价章惇的重要依据。
章惇在不同时期对苏轼的不同态度,展示了他政治形象的复杂性。一方面他在乌台诗案中挽救苏轼,另一方面又绍圣执政期间在政治上极力打压苏轼一派,迫使苏轼苏辙黄庭坚等晚年不断被贬谪迁徙,生活窘迫困顿。

章惇:铁血宰相的另一面
然而,仅凭此一点便将章惇全盘否定,未免过于片面。作为一位身处复杂政治环境中的宰相,章惇展现出的不仅是手腕强硬的一面,更有其深远的政治抱负和改革决心。
1. 王安石变法的忠实执行者:首先,章惇的政治生涯始于宋神宗时期,他在王安石变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章惇支持变法,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在王安石罢相后,章惇继续推行新法,其政策主张包括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财政制度、整顿军事等。这些措施在当时虽然遭到了不少反对,但从长远来看,它们对于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和经济实力是有积极意义的。

王安石
章惇是王安石变法后期的重要推手,他不仅继承了变法的精神,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与深化。在财政、军事、教育等多个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增强国力,解决积弊。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引发争议,但其初衷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
1085年(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年仅10岁的宋哲宗即位,由于年龄尚小,朝纲由哲宗母亲高太后把持。由于对变法一直心怀不满,高太后启用了司马光、苏轼、苏辙等保守派大臣。
司马光回归之后,将大多数之前参与变法的官员罢黜,更是废除了王安石变法的全部条例。对于司马光只手遮天的做法,朝中众臣竟无人敢质疑。

司马光
性情耿直的章惇不信这个邪,朝堂之上他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进行辩论。驳得司马光哑口无言,气愤不已。最后通过高太后支持,把章惇贬谪出京城。
章惇的政治活动,特别是他对新法的支持和执行,对北宋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边疆治理与军事成就:在处理边疆事务上,章惇展现出了非凡的胆略与能力。他主张对西夏采取强硬政策,亲自督战,收复失地,迫使西夏称臣。由此稳定了西北边疆局势,展现了其作为军事指挥官的才能。
在处理与辽国的关系上,章惇也力求维护北宋的利益,展现了其强硬外交手腕。
3. 文化与教育的推动者:除了政治与军事上的作为,章惇亦重视文化教育,支持学术研究,鼓励士人进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虽然他的政治立场与苏轼等人相左,但这不妨碍他对文化的尊重与扶持。
章惇不仅是一位手段强硬的政治家,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成就比苏轼一点不逊色。他的书法作品《草堂寺题记》和《会稽尊候帖》等,展示了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才华。他的政治生涯和文化活动相辅相成,增强了他在历史上的影响力。
时代的局限与评价的反思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中。北宋末年,国家内外交困,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章惇作为宰相,面对的是一个亟需变革却又阻力重重的局面。他在推动改革过程中所采取的某些手段虽显激烈,但其目的并非个人私欲,而是出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历史记载,章惇本人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坚持原则,手段强硬。
然而,章惇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与苏轼的政治斗争是其名声受损的主要原因。苏轼是当时的文学巨匠,也是政治上的反对派。章惇与苏轼之间的矛盾,部分源于政治理念的差异,部分则是个人恩怨。在这场斗争中,章惇确实采取了一些手段来打压苏轼,这些行为在后世被视为其人格上的污点。但是,如果我们将这段历史放入更大的政治背景中考虑,不难发现,政治斗争在任何时代都是残酷的,章惇的行为虽然有可指摘之处,但也是当时政治环境下的产物,
后世对章惇的评价,特别是《宋史》的记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南宋理学兴起后对王安石变法整体负面评价的影响,以及苏轼在文学史上无可比拟的地位和影响力。这种评价往往带有鲜明的道德色彩和情感偏向,未能全面客观地反映章惇的历史贡献。
结语:未来有可能平反
综上所述,章惇是一位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他既有作为铁血宰相的决断与执行力,又不可避免地在政治斗争中留下了一些遗憾。重新评价章惇,不应简单地贴上“奸臣”或“英雄”的标签,而应从多维度、多角度出发,理解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行动逻辑与时代局限。在更宽广的历史视野下,章惇的贡献与失误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从而获得对历史更深刻的理解与启示。
通过对章惇政治生涯的全面审视,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环境,还可以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教训。因此,我们应该给予章惇公正的历史评价,让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应有的一席之地。
安哥写于2024年5月28-30日
欢迎评论,转发,点赞,请关注安哥,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