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周恩来以自己的婚姻为例,和侄女周秉德谈了自己的爱情观,他语重心长地教育侄女如何对待自己的恋爱和婚姻。
他说:“你的终身大事应由你自己决定,人们为了婚姻自由奋斗了几十年,在解放后的中国,你得到了这种权利是幸福的。”
随后,他又讲述了和邓颖超的恋爱经过。
“当我决定献身革命的时候,我觉得作为革命者的终身伴侣,必须也能一辈子从事革命,应该选择一个能够经受得住革命考验和经得住艰难险阻的人作为伴侣,所以我就选择了你们的七妈(邓颖超),我和你们七妈在长期的战争年代,一直互相通信,相互了解的基础是坚实的,是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精神,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
萍水相逢周恩来和邓颖超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相识的。
邓颖超祖籍河南光山,1904年2月4日出生在广西南宁,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他靠着母亲行医和家庭教师的微薄收入生活,后来来到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靠自己的努力,还当上了“爱国同志会”的演讲队长。
当时爱国运动在国内如火如荼,北京和天津的很多大学生,比如天津的20多名青年男女,成立了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核心组织:觉悟社。
随着五四运动的到来,周恩来和邓颖超都是冲锋在前的勇士,他们是志趣相投的战友,慢慢也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意。
多年以后,邓颖超回忆起来在学校时期的事情,动情地说:“那时候我们都是纯真的,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的目的,我们的友情也是纯正的。”
1920年,周恩来和郭隆真等学生,一起远赴巴黎公社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留在国内的邓颖超开始走向社会,邓颖超到一个小学担任了一名小学老师。
其实在周恩来刚到欧洲时,曾经有一个比较接近的朋友,是一个美丽的姑娘,所以周恩来日后才说了一个关于“选择”的问题。
周恩来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确定了自己共产主义的思想信念,随之爱情的问题也清楚,所以他坚定地远离了那个“美丽的姑娘”,最后选择了邓颖超,给邓颖超写了表白信。
虽然隔着千山万水,但隔不断他们的联系。
1923年春,邓颖超正在和觉悟社的成员探讨问题,突然一个6岁的小女孩拿着一封信跑进来了,她说:“邓阿姨,有您的信,是从国外寄来的。”
邓颖超看了一眼信封上的字迹,就知道那是周恩来从法国寄来的,她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躺在里面的是一张印着油画的明信片。
明信片上,芳草如茵,鲜花盛开,3个披着金色秀发的美丽女郎正在迎风奔跑,在这张画的背面,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像,还有周恩来的笔迹:
“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
看到这句话,邓颖超惊住了,她下意识地感觉到,这是周恩来的真挚情谊,也是一封表白信。
邓颖超不知道如何面对,朋友都劝她:“伍豪(周恩来)是个才子,你们要勇敢地相爱啊。”
为了回应周恩来,邓颖超写信给周恩来,给了肯定的答复:“我们思想相通,心心相印,愿相依相伴,共同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
同时她还给周恩来织了一件围巾,上面绣了几个字:给你温暖,小超。
或许她也没没有想到,“小超”这个称呼,被周恩来叫了一辈子。
1924年7月,周恩来结束了巴黎的生活回到中国,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当时邓颖超还在天津,他们写信沟通,希望有机会见面。
周恩来回国已有一段时间,但却不曾和邓颖超见上一面,一直到1925年7月,邓颖超奉命到广州工作,一个月后正式来到广州。
当时广州区委正在领导省港大罢工,周恩来的工作十分繁忙,最后他只能委托陈赓去接一下邓颖超,当时陈赓拿着一张周恩来给他的照片。
但陈赓拿着一张照片并没有找到邓颖超,原来邓颖超在熙熙攘攘的码头没见到周恩来,便顺着周恩来给他的地址去找他了。
就这样,找上门的邓颖超成为了周恩来的新娘,不知道他们见面的那一刹那,是何等的思念,在广州周恩来的住处,他们在陈赓等人的见证下,结为了夫妻。
后来,邓颖超向朋友介绍自己的爱人,会说:“他聪明能干,我觉得很有才华……”
而回忆起来这些美好的故事,她只是说:“萍水相逢,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恋爱至上。”
吻你万千1970年,邓颖超把一张和周恩来在西花厅海棠花前的合影送给了她的挚友,北京医院副院长韩宗琦,背面邓颖超写了3个年份:1919年,1925年,1970年。
在文章开头,当年周恩来给侄女讲述自己和邓颖超的爱情故事时,邓颖超笑着插嘴说:“怪不得那会连连收到你的信呢!”
所以邓颖超接着周恩来的话,对侄女说:“婚姻和恋爱都应该由自己决定,不要一见倾心就托付终身,有一致的思想和共同的信仰才重要。”
周恩来和邓颖超结婚后,两个人一直相依相伴在一起,特别是在长征时,邓颖超身体不好,但她还是要坚持跟着周恩来走完长征。
有一张照片是邓颖超刚刚走完长征时和爱人的合影,照片上的他们,显得有点憔悴,胡子拉碴,但是却相敬如宾,让人羡慕。
1939年,周恩来从杨家岭回党校的途中不慎从马上跌了下来,摔坏了右胳膊,后来一直打着石膏。邓颖超当时在重庆工作,听说这件事十分担心和着急。
于是,周恩来用左手给邓颖超写了一封信,字迹有点乱但很真挚,邓颖超见信后,还是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延安,陪同邓颖超去苏联治病。
在周恩来写给邓颖超的信件中,有一封来自1942年7月份的信,当时周恩来在重庆乐山医院发高烧,是小肠疝气,由于不能翻身,邓颖超就亲自做了一个小兜子。
7月3日,周恩来给邓颖超写信:
昨天你走后,我朦胧睡去,醒来已近黄昏,晚饭以稀饭配火腿充饥。尚能静心,望你珍摄,吻你万千!
邓颖超见信后,隔一天就去医院看望一次,但邓颖超走后,周恩来还是会给邓颖超写信:结婚十八载,挚友兼爱妻。
没想到,邓颖超居然给周恩来回了一封信,她写道:
自从你入院,我的心身和精神,时时在不安中如重石在压,如今你一天天好起来了……情长纸短,还吻你万千!
署名是:颖妹
周恩来和邓颖超的书信有很多,即便是在工作十分繁忙时,周总理也会抽出空来,专门给妻子写信。
据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回忆,1954年周恩来在日内瓦参加会议时,一连好几个月,邓颖超思念周恩来,便把家里的海棠花托人捎给周恩来。
周恩来收到后,便在国外住的院子里折了一枝花,派人捎回国,送给邓颖超,最后邓颖超把这朵花做成干花,保存在相框里,一直挂在西花厅。
1958年,周恩来到郑州开会,也是一去数月,抽空时,周恩来给邓颖超写信,虽然结婚已经34年,他称作是老夫妻,但饱含思念。
邓颖超开玩笑地说:“总理是大忙人,哪有时间想我。”周恩来回信说:“闲人怎知道忙人多想闲人。”
恩爱如此,真是羡煞旁人。
时光如梭,十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
时间来到70年代,他们虽然都已经年龄大了,但依然恩爱有加。
莎士比亚说,爱是一种无法解释的力量。它只能在心中体验,无法被理智所捕捉。
1970年,邓颖超在周恩来出访期间给他写信,信中一直要求周总理注意身体,并且多次嘱咐,周恩来回信说:“同意你的好建议,我当照办。”
据说这张照片也有很多故事,当时是他们结婚纪念日,孩子们在海棠花下学习拍照,周总理回来后,看到孩子们拿着相机拍照,嘱咐了几句就进屋了。不料被孩子们拉住了。
原来孩子们想给他们拍照,于是把邓颖超也拉出来了,周总理看着邓颖超笑了笑,同意了孩子们的请求,最后他们在海棠花下留下了这些宝贵的照片。
如有来生1975年底,周总理的病情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几年地和癌症战斗,周总理的身体大不如从前,按照医生的说法,癌细胞已经全面扩散,甚至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1976年1月8日上午,周总理怀着对中国人民的依恋之情,怀着对邓颖超的无限爱恋,默默告别了祖国,告别了毕生的战友。
邓颖超接到医院的电话,匆匆赶到病房,看到心电图上已经成为了一条直线,她悲痛地扑在周恩来身边,轻轻地吻了一下周总理的额头,说:你走了。
周总理逝世后,中央在抓紧办理周总理的后事,这时邓颖超却宣布了周总理生前的三条遗愿:
第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第二,不开追悼会,第三,不保留骨灰,把骨灰撒在祖国大地。
这三条遗愿公布后,很多人都大吃一惊,“不保留骨灰”,这种先例从未有过,更何况这是我们最敬爱的周总理。
这时候很多人都表示不同意,尤其是叶剑英等人,最后只能请示毛主席。
83岁同样病重的毛主席,他是周总理的知己,也是风雨同舟几十年的战友,他是理解周总理的,最后他同意了第三条,就这样,周总理成为了不留骨灰第一人。
在追悼会上,邓颖超抱着骨灰盒泣不成声,那一幕,让无数战友感动不已,那是怎样的爱恋呢?无人可以感受到。
后来,邓颖超的秘书透露,原来这是邓颖超和周总理的约定,他们约定好死后都不留骨灰,因为周总理说过,人死了还要占一片土地,这是私有观念的表现。
1992年7月11日,独自生活了16载的邓颖超也离开了这个世界,跟着周总理去了。
花开花落,西花厅的海棠花依然盛开,只是赏花的人再也回不来了。7月18日,秘书赵炜带着邓颖超的骨灰,在轮船上做了抛撒任务。那是最后的告别。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担任国务院总理长达26年,在26年里,他处处为人民考虑,有人说,他既是国家整体建设的设计者,又是付诸行动的卓越的组织者。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他日理万机,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人民的好总理,更是著名的外交家,什么是外交家的魅力?著名作家哈罗德·尼克尔森在《外交》一书中说,外交家应该具有讲真话,沉着,耐心,谦逊忠实等等品质,同时他们还有才,有辨别力,有魅力,勇敢和机智。
对于周总理来说,他的魅力远远不止这些。
鲁迅逝世十周年时,周总理曾引用过鲁迅的两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说,作为革命者,就应该这样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我想,这也是周总理一生的写照。
他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是全国人民的典范,他贡献极大,却又无限谦虚,他身居高位,却又从不以此自居,凡是他要求党员和群众做到的,他自己首先也要做到。
邓颖超在世时曾说过,我作为总理的妻子,他在处处都压低我,上天安门的名单有我,他给划掉了,定工资的时候,他也把我的工资降低一个等级,她却笑着说:“我做了名人之妻,受点委屈算什么。”
1998年根据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的《周恩来邓颖超通信选集》,收集了他们在1938年到1971年的书信,共有74封,这些信中虽然没有“我爱你”,却句句饱含真情。
邓颖超逝世后,她的侄女多次接受采访,她也多次去西花厅怀念邓妈妈,她说,之前邓颖超做的那个干花相框,还一直挂在她的卧室,去一次感动一次。
如今,他们都已经离开了,但西花厅的海棠花依然每年盛开,他们的爱情,是全天下人的榜样,也是后人的榜样。
这些生活在西花厅的孩子们说,周总理和邓妈妈文采都好好,希望有来生他们还在一起。
正如周恩来对邓颖超说的那句话:“我这一生都是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