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的古装剧,说句扎心的话,真的是越看越辣眼睛。
最近这个《花轿喜事》简直把这个问题推向了高潮。翻拍经典剧本,结果3。9分就收官了,这分数真的惨不忍睹。
你说这帮演员也不是新人啊,演过那么多部作品了,平均年纪也比20年前的老版演员大,结果被人家新人演员给秒杀了,这说明啥?说明光有经验不够,基本功才是硬道理。

就拿田曦薇饰演的李玉湖来说吧。原著里李玉湖是个活泼开朗的大户人家小姐,就算不认识几个大字,那也得有个大家闺秀的样子啊。
结果倒好,在桥上观景这场戏,一只腿就给你撩起来踩在护栏上了。这要放在古代,这种站姿,别说是扬州第一美女了,怕是要被人当成市井泼妇。
更绝的是她跟男主齐天磊对戏时的坐姿,那真是豪放得没边了。一条腿撇到黑龙江,另一条腿撇到海南,大有要把全国版图都纳入自己领地的气势。
这坐姿,说她是在茶馆里听相声都更合适。旁边的齐天磊被她这么一衬托,反倒像个矜持的小媳妇了。

不光是《花轿喜事》,现在的古装剧都有这个通病。演员们基本都是一副现代人的姿态在那儿演,不管演的是大家闺秀还是公主郡主,走起路来扭扭捏捏,说话还带着爱豆腔。
你说这些角色在剧本里可都是从小学礼仪的贵族啊,怎么到了她们这儿,比村口卖红薯的都随意。
最让人无语的是,现在的导演要么是没话语权了,要么就是集体躺平。这种明显违和的表演,居然也能喊"过"。
观众又不瞎,电视剧是什么水平,大伙儿心里都有杆秤。所以网上才会有那么多吐槽声,说现在的古装剧看着像cosplay。

这话虽然扎心,但说得一点都不冤枉。
说到古装剧的巅峰,就不得不提《甄嬛传》了。这部剧为啥能成为近代古装剧的标杆?不是光靠剧本和演员颜值,而是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
有多细节?剧组专门请来了中国古代史硕士张晓龙做礼仪指导。人家说了一句特别在理的话:"古装剧就该有古装剧的样子,一定要古典才可以。

"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可真不容易。
瞧瞧剧里那些小主们,性格各不相同,可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子古典韵味。就说蒋欣演的华妃吧,那可是个跋扈到天上的主,但你见过她在椅子上"葛优躺"吗?没有!就算再嚣张,那也是端端正正地坐着,气势来自眼神和表情,而不是靠夸张的肢体动作来表现。
再看看那些步摇,现在古装剧里演员一甩头,恨不得把头上的饰品当武器甩出去。但《甄嬛传》里的步摇就不一样,一步一摇,轻轻晃动,那才叫优雅。
就连演驯马女出身的暴躁拽妃叶澜依,转头的时候步摇也没往脸上甩,这就是功夫。

全剧那么多号人物,不管是婉约的,青春懵懂的,活泼可爱的,还是飞扬跋扈的,一个个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你说这是靠啥?就是靠剧组的用心和演员们的认真。
为了让演员们更好地理解和展现古代人物的气质,剧组在拍摄前就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从最基本的行走坐立,到品茶赏花这些生活场景,每个细节都严格把关。
这种认真劲儿,在现在看来简直让人感动。
所以说,《甄嬛传》不是靠运气成为经典的,是真真实实地在细节上下了苦功夫。这才是一部好的古装剧该有的态度,也是现在很多剧组需要学习的地方。

你看,这就是差距。同样是演古装剧,为啥人家就能演得那么到位?还不是因为真的用心了么。
说起古装剧的黄金年代,87版《红楼梦》绝对是绕不开的一座丰碑。
秘诀就在导演的用心选角。当时剧组挑演员特别讲究,好多都是戏曲出身的。这些演员从小学戏,身上自带一种古典气质,往那一站就是从书里走出来的感觉。

不光选对了人,导演还花了大把时间培训演员,让她们学琴棋书画,练古人该有的仪态。这种较真劲儿,搁现在简直不敢想象。
杨洁导演也是个很有见地的人,她特别喜欢用戏曲演员。《西游记》里那些惊艳的美人你还记得吗?观音的扮演者左大玢、玉兔精的李玲玉、王母娘娘的万馥香、怜怜的何晴、白骨精的杨春霞,一个个都是学戏曲出身的。
这些演员一上古装,立马就有了身段,有了仪态,美得不像话。
说到古装美人,蒋勤勤绝对是个特别的存在。人家可是学京剧后来才改行演戏的,这身子骨里头都是戏曲的底子。

难怪能在古装剧圈横扫十几年,那不光是靠一张漂亮脸蛋,更重要的是有一身的古典韵味。
这些老戏骨演古装剧,身上的那股子气质是装不出来的。为啥?因为人家是从基本功开始练起的。走路、坐姿、回头、行礼,哪个动作不是经过千锤百炼?这些功夫可不是临时抱佛脚能学会的。
再看看现在的演员,大多数都是速成的。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就直接上阵拍戏。
所以说,那些年的古装剧能成为经典,真不是偶然的。那是导演们用心选角、演员们刻苦训练的结果。不是只靠一张脸就想演好古装剧,没有那么便宜的事。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也明白了,为啥现在的古装剧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古典气质,真不是化个妆、换个发型就能装出来的。
现在再看看这些新出的古装剧,真是越看越觉得离谱。《嘉南传》里鞠婧祎演的姜保宁,好歹是个永安公主的女儿,人设是位嘉南郡主啊。
可她那造型,啧啧,说是郡主还真有点对不起这身份。

头上戴着跟窗帘似的流苏,一摇头晃脑,饰品就跟着甩得跟打架似的。这画面真的很难不让人出戏,后脑勺上的毛球球能甩到前面打眼睛,这操作也是没谁了。
搞笑的是,古代这些步摇、流苏本来就是用来约束女孩子们行为的,现在到她这儿倒好,成了甩头发的道具。
再看看走路那德性,扭扭捏捏的,脚还没迈出去呢,半个身子已经歪过去了,活像在玩什么鬼鬼祟祟的躲猫猫。就这表现,连《还珠格格》里没受过什么礼仪教育的小燕子都不如。
孟子义在《花琉璃轶闻》里的表现也好不到哪去。造型是挺好,总算用上大簪花了,好歹看着有点古典美人的样子。

但一坐下来,那身体歪七扭八的,完全不像个正经主儿。步摇随着脑袋乱晃,跟打节拍似的,这要搁古代,早被嬷嬷打板子了。
这事在《我就是演员》上还专门被郝蕾点评过。当时张檬和陈德容在重演《少年天子》的一个片段,结果被郝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不相信你们是贵族。
"为啥这么说?因为真正的贵族从小就受过严格训练,上半身基本是不动的,哪像现在演员这样浑身上下都在表演。
这些问题都暴露出一个共同的毛病:现在的演员根本没搞明白古人是怎么回事。

说到底,古装剧的问题不是没法解决。你看2017年的小戏骨版《红楼梦》就做得特别用心。剧组在开拍前就把这帮小演员召集到一起,专门请来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生教她们古代礼仪。
从最基本的坐姿、行走礼到品茶这些生活细节,都认认真真地学了一遍。你猜怎么着?这群半大的孩子演出来的效果,愣是比那些动不动就说投资几个亿的大制作强太多了。
这下尴尬了吧?连小孩子都能学会的东西,成年演员反而做不到。为啥会这样?说白了就是不用心。

时间紧任务重就算了,关键是态度也不对。演员根本没花心思去好好研究剧本,导演可能也是无可奈何,知道演员的水平就这样,拍五条和拍一条没啥区别,干脆就这么着吧。
最后呈现给观众的结果是啥?演员说着现代化的台词,脸上画着最流行的网红妆,不管演的是仙女还是格格,走起路来都跟TikTok跳舞似的。
观众说两句还不行,粉丝马上跳出来说你是黑子,说人设本来就是活泼可爱的。
这不是开玩笑吗?活泼可爱就能不讲究基本的礼仪了?就算是古代最调皮的丫头,也得有个样子啊。所以说,要想把古装剧拍好,真得向小戏骨学习,重建演员培训体系刻不容缓。

别嫌麻烦,这是必经之路,没有捷径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