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一开,服务员刚上饮料,年纪大点的客人就摆了摆手:“别上酒,喝不动了。”
旁边人点头附和,“吃点东西就行,晚上还得吃降压药。”酒还没碰,茶已经续上第三壶。这几年,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朋友聚餐,那种非喝不可、非拼不可的场面,几乎看不到了。
餐桌上,几瓶啤酒往往最后都没开封,一顿饭下来,反倒是无糖茶和苏打水最受欢迎。

曾经,60后是喝酒的主力军。工作应酬多,酒桌讲感情。可岁月不饶人,一身小毛病,加上生活节奏放缓,喝酒变成了“能避就避”。
酒精不是朋友,是负担。

年轻人就更简单了。90后、95后,不习惯酒桌文化。不是不社交,只是不把酒当作交流工具。工作场合该说的事,办公室就能讲清楚。朋友间聚会,点杯咖啡也能聊上一晚。
酒,对他们来说,只是选择之一,甚至根本不在菜单上。

啤酒行业最初的繁荣,正是踩在一代人对社交、情绪、身份的共同认知上。但一旦这些基础动摇,再经典的产品,也会遭遇冷落。

看似大家都不喝了,但像青岛啤酒这样的老品牌,并没有垮。
销量是跌了——2024年全年754万千升,同比减少5.85%。可利润却上去了。
年报显示,净利润增长1.8%,线上销售增长21%,经营现金流甚至超过了净利润。
秘密在哪里?其实很现实。

一方面,企业不再指望“走量”,而是把重心放在单价更高、利润更厚的产品线上。比如推出更多特色口味、主打原浆、纯生等细分品类,不靠便宜打市场,而是靠品质争份额。
另一方面,销售方式也悄然转变。线下商超流量走低,啤酒厂商开始深耕线上。
电商、直播、社区团购齐上阵,能买到的地方变多了,触达用户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便利店和饭馆。

还有一些大企业手里资金充裕,调结构、控成本的能力更强。即便市场不给力,也能靠精打细算,把利润留在自己账上。
从表面看,青岛、华润等老牌啤酒企业像是在逆风中“稳住了”,但其实是做了艰难的转弯:告别野蛮增长,进入精细经营。

啤酒这个行业,曾经热闹非凡。市场抢得你死我活,新口味一个接一个,广告砸得铺天盖地。那时候,谁都在拼创新、拼覆盖。
但如今大家心照不宣地“慢了下来”。

百威亚太销量下滑,华润青啤不再扩张。不是不想,而是知道没必要。人口红利退场,饮酒文化变化,这不是砸钱能扭转的事。
于是,“稳”成了共识。

没有大手笔并购,没有盲目扩产。多的是调整渠道、优化库存、压低费用。有能力的企业,把账面多出来的资金用来做理财,买稳健的金融产品。
钱没白花,也没拿去冒险。

更关键的是,这些企业懂得在现有的局面下,怎样维持企业的运转节奏——不激进、不浮躁,把每一笔收入都看得很清楚。
这不是过去那种“大干快上”的打法,而是稳稳地经营、慢慢地赢。

啤酒不再是必备的社交工具,也不是年轻人的第一选择。但它依然在。
只不过,它不再喧哗,不再抢风头,而是悄悄在冰箱里、晚饭边、假期小酌中,留着一个角落。

企业也一样,不再依赖增长讲故事,而是靠现金流、分红、稳经营给人信心。
喝的人少了,但撑起一家公司、一群人的生活,啤酒仍在发挥着它的作用。平淡,也是一种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