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拔清波。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的故事,历经岁月洗礼,依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骆宾王便是其中之一。一首《咏鹅》,让我们从小就记住了这个名字,那个天真烂漫、才思敏捷的孩童形象,仿佛就站在我们眼前,对着池塘里的大白鹅,吟诵出千古名句。可骆宾王的一生,远不止这一首《咏鹅》这么简单,他的命运充满了传奇色彩,尤其是他最后的结局,更是成了一个千古谜团,引得后人不断猜测、探寻。
初露锋芒的诗坛神童咱都知道,骆宾王是 “初唐四杰” 之一,他的才华那可是从小就展露无遗。就说这《咏鹅》,一个小孩子,能把大白鹅的形态、动作、神态观察得那么细致,还能用短短二十个字,把那种活泼可爱的感觉写得淋漓尽致,这要是放到现在,妥妥的 “别人家的孩子”,神童一枚啊!
小时候的骆宾王,家境虽然不算大富大贵,但也算得上书香门第。家里人对他的教育很重视,骆宾王也很争气,小小年纪就饱读诗书。他整天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那些经典的诗词歌赋,他读起来就像着了魔一样。就好比现在有些孩子痴迷于游戏,骆宾王痴迷的就是诗词。他常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对着花草树木,琢磨着怎么把眼前的美景写成诗句。有时候灵感来了,他就兴奋地跑回屋里,拿起笔,刷刷几下就写好了一首诗。周围的邻居们都知道,老骆家出了个小才子,写的诗那叫一个绝。
随着年龄的增长,骆宾王的才华愈发耀眼。他写的诗,风格多样,既有清新自然的田园诗,也有豪情万丈的边塞诗,还有那些感慨人生、抒发抱负的诗作。他的《帝京篇》,更是把长安城的繁华、宫廷的奢华,以及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和迷茫,都写进了诗里。这首诗一问世,就在诗坛引起了轰动,大家都对这个年轻的诗人刮目相看,纷纷夸赞他的才华。那时候的骆宾王,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诗坛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卷入政治漩涡,讨伐武则天骆宾王虽然才华横溢,但他的志向可不仅仅是当个诗人。在那个时代,文人都希望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为国家、为百姓做些实事。骆宾王也不例外,他一心想着能为大唐的江山社稷贡献自己的力量。
公元 683 年,骆宾王在老家浙江临海县当县官。这时候的唐朝,表面上还算平静,可实际上,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正在悄然酝酿。长期卧病在床的唐高宗李治,终于还是没能挺过去,撒手人寰。按照遗诏,太子李显应该即位,可武则天呢,她早就习惯了掌握大权,怎么可能轻易放手呢?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废了李显,立了更小的李旦为帝,实际上自己独揽大权。
武则天掌权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手段那叫一个狠辣。她大肆诛杀那些反对她的唐室勋臣,只要是对她的统治有威胁的人,她都不会放过。为了监视百官和百姓,她还设立了间谍机构,搞得大家人心惶惶。在那个时候,大家都不敢随便说话,生怕一不小心就被人告密,丢了性命。走在大街上,你都能感觉到那种压抑的气氛,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小心翼翼的神情。
骆宾王看着这一切,心里别提多气愤了。他觉得武则天的行为简直就是在篡夺李唐江山,是对国家和百姓的背叛。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文人,他怎么能坐视不管呢?于是,他决定联合握有兵权的徐敬业,一起起兵讨伐武则天。
要起兵,就得有个响亮的口号,还得有一篇能鼓舞人心的檄文。这个重任,自然而然地就落到了骆宾王的身上。骆宾王也不含糊,他拿起笔,饱蘸浓墨,写下了那篇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在这篇檄文里,骆宾王把武则天的罪行一一揭露,从她的私生活不检点,到她篡夺皇位、诛杀忠臣,每一条罪状都写得有理有据,言辞激烈。那气势,就好像是在战场上,对着敌人挥舞着锋利的宝剑,毫不留情。
“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 骆宾王用这样犀利的语言,把武则天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他还写道:“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 意思是说,唐高宗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他的儿子就被武则天欺负成这样,实在是天理难容。这篇檄文写得太精彩了,不仅文采飞扬,而且充满了正义感,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
据说,武则天看到这篇檄文的时候,一开始还挺生气,可越往后读,她的脸色就越平静,最后竟然忍不住感叹:“宰相怎么能错过这样的人才呢?” 能让对手都佩服的文章,可想而知骆宾王的才华有多出众。这就好比在一场辩论赛上,对方辩手虽然观点和你完全相反,但却被你的口才和逻辑能力深深折服。骆宾王的这篇檄文,就有这样的魅力。
兵败之后,下落成谜徐敬业和骆宾王的起义,一开始确实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也有一些人响应他们的号召,加入了起义军。可打仗这事儿,光有热情和勇气可不行,还得有正确的战略战术。徐敬业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些错误,没有抓住有利战机,结果被武则天的军队打得节节败退。
公元 684 年,这场历时仅仅三个月的起义,就在扬州城下宣告失败。徐敬业和骆宾王等人,知道大势已去,就准备连夜坐船逃往高丽。他们想着,先到高丽避避风头,等以后有机会再回来。可没想到,他们的部下竟然叛变了。在关键时刻,这些叛徒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了徐敬业和骆宾王。徐敬业被杀,而骆宾王呢,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从此没了消息。
从那以后,骆宾王的命运就成了一个谜团,大家都在猜测,他到底是死是活,去了哪里。历史上,关于骆宾王的结局,主要有三种说法。
说法一:被诛杀在《资治通鉴》里,明确地记载了起义军失败后,徐敬业、骆宾王被叛军诛杀的场景。《旧唐书》也肯定了诛杀骆宾王的事实。这两部史书,在历史研究里那可是相当有权威,很多人就觉得,既然权威史书都这么说了,那骆宾王肯定是被杀死了。
你想啊,在古代,史官记录历史,那都是很严谨的,他们会参考各种资料,采访当事人,力求把最真实的历史记录下来。就好比咱们现在看新闻,大媒体报道的事儿,咱们心里就觉得可信度高。在当时,大家对《资治通鉴》和《旧唐书》也是这种信任。而且,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武则天对起义军那是恨之入骨,肯定会下令斩草除根,骆宾王作为起义的主要头领之一,被诛杀的可能性确实很大。
可是,咱们再仔细想想,这里面也有疑点。在古代,信息传播可没现在这么发达,很多时候,消息都是口口相传,很容易出现偏差。说不定当时叛军为了邀功,就谎称杀了骆宾王,而史官也没来得及仔细核实,就这么记下来了。就像我小时候,村里流传着一个消息,说某某家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大家都信以为真,结果后来才发现,是搞错了。历史上的事儿,有时候也会这样。所以,这被诛杀的说法,虽然看起来很靠谱,但也不是绝对的。
说法二:逃跑隐匿《新唐书》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说骆宾王兵败后逃跑了。武则天死后,李显重新当上了皇帝。李显很感激骆宾王为李唐江山做出的努力,就下令郄云卿在全国各地搜集有关骆宾王的诗作,还要求他对骆宾王兵败后的下落做出严密的调查,遍访他的好友。
一开始,郄云卿也觉得骆宾王可能已经被叛军诛杀了,毕竟有《资治通鉴》和《旧唐书》的记载摆在那儿。可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了一些新的线索。比如说,有一些人曾经在某些地方见过一个很像骆宾王的人,虽然那个人乔装打扮,但从他的言行举止和气质上,能感觉到他不一般。还有一些和骆宾王关系比较密切的人,在和郄云卿交谈的时候,隐隐约约透露出一些信息,让人觉得骆宾王可能还活着,只是躲起来了。
后来,郄云卿就提出了逃跑隐匿这个说法。咱们来想想,骆宾王要是想逃跑,也不是完全没可能。他是个文人,心思细腻,说不定早就料到起义可能失败,提前做好了逃跑的准备。而且,当时天下大乱,到处都是流民,他只要乔装打扮一下,混在人群里,想要藏起来也不是难事。就像电影里演的那些特工,总能在关键时刻乔装改扮,躲过敌人的追捕。骆宾王虽然不是特工,但他的智慧可不比特工差。
在 2005 年,中央电视台《见证发现之旅》栏目播出了专题片《骆宾王》。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骆宾王研究专家骆样发,向媒体公布了自己这么多年研究骆宾王下落的结果。他说,骆宾王兵败被诛杀的论证值得怀疑,在官方的史册上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记载,这本身就值得商榷。同时,骆祥发还提到,在家族宗谱上,有关于骆宾王逃出后,隐身在江苏南通一带芦苇荡,辗转后,客死南通,埋骨黄泥口的记载,终年 70 岁左右。
这宗谱,就像是家族的历史档案,记录着先辈们的点点滴滴。很多家族的宗谱,都能追溯到好几百年前,里面的信息虽然不一定百分百准确,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就拿我们家来说,我爷爷经常给我讲我们家族的故事,有些事儿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一代一代传下来,也能让我们了解家族的历史。骆宾王家族的宗谱,说不定也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史信息。要是这个记载是真的,那骆宾王在逃跑之后,也算是在乱世中找到了一片安宁之地,度过了余生。
说法三:出家为僧还有一种说法,说骆宾王出家了。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在杭州灵隐寺月下吟诗的时候,吟出了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可接下来就怎么也想不出下句了。这时候,一个老和尚走了过来,接了一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对联对得那叫一个妙,一下就把灵隐寺的雄伟和钱塘江的壮观都写出来了。据说,这个老和尚就是骆宾王。
后来有人想去寻找这个老和尚,却怎么也找不到了。这个故事听起来就特别有诗意,让人忍不住想象,骆宾王在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之后,心灰意冷,选择在古寺里青灯古佛相伴,度过余生。他把自己的才华和感悟,都融入到了这一句诗里,然后悄然消失在尘世之中。
在古代,很多文人在遭遇挫折之后,都会选择出家。比如说王维,他在经历了官场的黑暗之后,就一心向佛,写诗也充满了禅意。骆宾王要是出家,也算是顺应了当时文人的一种潮流。而且,出家对于骆宾王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他不用再为世俗的纷争烦恼,不用再担心被追杀,每天在古寺里,诵经念佛,修身养性,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归宿。
我眼中的骆宾王在我看来,骆宾王不管是被诛杀、逃跑还是出家,他的一生都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他以笔为剑,敢于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发起挑战,这种勇气,在古代文人里可不多见。很多文人,虽然心里对朝廷的腐败和不公不满,但也只是敢怒不敢言,最多在诗里隐晦地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可骆宾王不一样,他直接站了出来,用一篇檄文,向武则天宣战。这种正义感和担当,真的让人敬佩。
而且,骆宾王的才华,那也是没得说。他的诗,既有文采,又有内涵,既能描绘出美丽的自然风光,又能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和人生感慨。他的边塞诗,让我们感受到了边疆的辽阔和战士们的英勇;他的抒情诗,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内心的喜怒哀乐。他的作品,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像骆宾王这样有勇气、有才华的人。我有一个朋友,他在一家公司工作,公司里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很多人都选择沉默,不想得罪领导。可我这个朋友,他觉得这样不对,于是就收集了证据,向上级部门反映了情况。虽然过程很艰难,他还受到了一些排挤和打压,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他说,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去做,不然就永远不会改变。这和骆宾王讨伐武则天的精神,其实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心中的正义,勇敢地站出来。
骆宾王的命运之谜,也许永远都无法解开,但他留给我们的诗作,还有他的故事,会一直流传下去。不管他最后的结局如何,他都是那个才华横溢、勇敢无畏的骆宾王,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里的一颗璀璨明星。大家觉得骆宾王最有可能的结局是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咱们一起聊聊这位传奇诗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