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传递知识,也塑造着我们的观念,然而一些曾经占据教材重要篇幅的民族英雄,如今却悄然退场。
翻开课本,那些熟悉的名字,像岳飞、秋瑾、鲁迅,一下子涌上心头,他们在哪里?
岳飞的《满江红》不再慷慨激昂,秋瑾的侠义故事也不再热血沸腾,这并非个例,鲁迅的文章也大幅减少,甚至连《水浒传》中的经典桥段,如武松打虎也曾受到质疑。
这不仅仅是教材改版那么简单,它触及的是我们如何定义英雄,如何传承民族精神的根本问题。
官方的解释,往往是“为了教材的严谨性”、“为了给学生减负”,教材的严谨性难道是通过删减历史人物来实现的吗?给学生减负,难道是通过让他们远离民族英雄来达成的吗?
例如有人认为岳飞抗金并非抵御外辱,而只是南宋内部的斗争,有人质疑《水浒传》宣扬暴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些观点虽然看起来很理性,但其实没考虑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历史背景。
岳飞精忠报国,保卫的是南宋的江山,也是中华民族的土地,《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反抗的是封建社会的压迫,体现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教材中英雄的消失,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没系统学习过,孩子们容易被网上零零碎碎的说法带偏,对英雄的认识就变得不全面,甚至肤浅,这样一来民族精神就没法很好地传承下去了。
教材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消失,无异于切断了民族精神的根脉,我们的民族精神未来会怎样?
与教材中英雄的消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络文化中涌现出一批新的“英雄”,这些人有些是历史人物,有些是编造出来的。
他们的事迹往往被夸大、歪曲,甚至完全脱离史实,十六国时期的人物冉闵,在网上被很多人视为英雄,因为他下达了“杀胡令”。
他杀胡的动机并非纯粹为了民族大义,而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更离谱的是吴三桂,一个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两姓家奴”,竟然也有人将他吹捧成民族英雄,理由是他的投降结束了战乱。
这种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观点,在网络上竟然还有不少拥趸,网络文化塑造英雄的方式,往往是碎片化、情绪化和缺乏权威性的,一段文字、一张图片,就能塑造出一个“英雄”形象。
这些说法不够可靠,缺乏权威支撑,它们迎合的是人们的情绪,而不是理性的思考,网络文化对英雄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反作用,它还会造成民族精神传承的混乱,让原本崇高的英雄形象变得庸俗化、娱乐化。
教材和网络文化对英雄的塑造,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教材中的英雄,往往是高大全的形象,强调忠君爱国舍己为人,网络文化中的英雄则更加多元化,甚至带有反叛和个性的色彩。
真正的英雄,应该是什么样的?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英雄的标准不应该被时代所局限。
古代的英雄可能忠于君主,保家卫国;现代的英雄则更注重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敢于担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英雄精神的内核是不变的:那就是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材应该更加注重历史的客观性,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网络文化应该传播正能量引导理性讨论,避免对历史人物的过度解读和情绪化宣泄。
社会大众也应该提高对历史的判断力,避免被碎片化信息所误导,它跨越历史长河鼓舞着人们一代代接力,为民族复兴的梦想努力奋斗。
即使在和平时期,英雄的精神也依然很重要,这句话提醒我们:记住过去,珍爱和平,别忘了最初的梦想和肩上的责任。
它激励我们要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默默奉献的英雄。
他们可能是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可能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军人,也可能是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普通劳动者,英雄的精神不只是怀念,更要融入生活成为我们前进的力量。
学习英雄传承英雄精神,让它闪耀新时代,我们不能让真正的英雄被遗忘,也不能让虚假的英雄被吹捧,我们需要用实际行动,传承英雄精神续写英雄的篇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民族。
参考资料
北京商报 - 2022-05-30:整改“毒”教材要追责到底
也应该选完颜亮的诗入教材。念奴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