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空纸
编辑 | 空纸
前言在《三国演义》这部传世经典中,诸葛亮无疑是最有人气且最出彩的角色之一,三国迷们对于武将的战力比拼众说纷纭,但对于诸葛亮是谋士第一却从来没有异议。
只因他出山后,就成为刘备一生中最重要的谋士,从赤壁之战到汉中争夺战,可以说若是没有诸葛亮,便没有后来的三国鼎立、逐鹿天下。
然而,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之前,水镜先生司马徽的一句话却早早预示了孔明的结局。
司马徽一语道破天机诸葛亮出山的场景,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得极为传奇,于是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典故。
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不顾自己身份,亲自三次登门拜访,这种礼贤下士的精神最终感动了这位“卧龙先生”,让他决定走出隐居的生活,全心全意辅佐刘备。
可就在刘备得到了徐庶的引荐,准备去请诸葛亮出山之前,碰到了水镜先生司马徽,而司马徽却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这句话仿佛为诸葛亮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为什么司马徽会有这样的预言?
这句话中的“得其主”显然是指诸葛亮遇到了刘备,这个他心目中理想的明主,刘备待人以诚,重情重义,这样的领导者正是诸葛亮想要辅佐的人,两人的志向也非常契合。
然而,真正让人沉思的是后半句的“不得其时”,这里揭示了诸葛亮最终的悲剧结局,那就是即使诸葛亮再有智慧、才华出众,但他所处的时局已经注定了他的局限性和无奈。
之后的故事更是充分印证了司马徽的这句谶言,汉朝已经衰落,即便卧龙出山,天下分为魏、蜀、吴三国,蜀汉在刘备和诸葛亮的带领下崛起,但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在曹操强大的魏国和孙权的东吴之间,蜀汉无论是资源、人口还是军力,都远远落后,即便有诸葛亮这样天才的辅佐,蜀汉也难以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
换句话说,大局已定,人力再强也难以逆天,司马徽的这12个字,不仅仅是在评价诸葛亮个人的命运,更是在暗示整个蜀汉的前途命运。
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司马徽在评价诸葛亮时提到,孔明自比管仲、乐毅,这本身已经是很高的评价了。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凭借卓越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而乐毅则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大将,凭借五国联军的力量攻打齐国,几乎让齐国灭亡。
能和这两位历史上的名人相提并论,已经说明了诸葛亮的才华非凡。
但是司马徽却认为,诸葛亮的能力不仅仅止于管仲和乐毅,他的才华更像是姜子牙和张良这两位开国重臣。
姜子牙是周朝的开国元勋,帮助周武王推翻商朝,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张良则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为汉朝的建立和四百年的江山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司马徽把诸葛亮与姜子牙和张良相比,说明他看到了孔明具备辅佐明君、开创千秋伟业的潜质。
姜子牙和张良不仅是谋士,更是开国的奠基人,司马徽认为诸葛亮具备同样的能力,可以开创一个延续几百年的伟大王朝。
然而,司马徽为什么还会感叹“惜哉”?这就是悲剧的核心所在。
诸葛亮虽有才华,堪比姜子牙、张良,但他并没有遇到像周武王、刘邦这样的开国之君,也没有像周、汉那样稳定的大势。
他生在一个三国割据、天下已经分裂的时代,蜀汉的力量远远不足以让他发挥全部的才华。
换句话说,诸葛亮明明有开国定鼎的能力,却没有开创一个伟大朝代的条件,这就是司马徽感叹的“惜哉”。
即便诸葛亮才华横溢,但在不合时宜的时代里,他的努力注定无法达到像姜子牙、张良那样的功业。
这也正是司马徽对于诸葛亮最终结局的暗示,即使有再大的才华,如果没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也难以施展,最终也只能是徒留遗憾。
鞠躬尽瘁,无力回天诸葛亮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三国演义》里,都是忠诚与智慧的象征。
他一生为了蜀汉鞠躬尽瘁,尤其是六次出祁山北伐,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他心中复兴汉室的理想。
然而,尽管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北伐,却始终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最终在五丈原病逝,这一幕成了他多年奋斗的悲剧终点。
在《三国演义》后期,诸葛亮的形象愈发悲壮,他其实很清楚,蜀汉的力量和资源远远无法与曹魏相比,无论是军队、后勤还是国力,蜀汉都处于劣势。
可即便如此,他依然一再坚持,带领蜀汉军队多次北伐,试图逆天改命,改变局势。
水镜先生当年所说的“不得其时”,在诸葛亮晚年的这些行动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诸葛亮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整个时代和局势已经不允许他实现理想。
这个天下虽然已经是曹魏、东吴、蜀汉三分鼎立,但蜀汉的处境却非常不利,尽管诸葛亮再聪明,再能谋划,最终也无法战胜天时与大势。
因此那句“不得其时”的意思就是说诸葛亮的失败并非因为他能力不够,而是因为他生错了时代。
如果他处在一个相对和平或者更有机会崛起的时期,他的才华必定能施展得更加淋漓尽致,然而现实是,他一生的奋斗注定了是“无力回天”。
即便他像《三国演义》里所描述的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蜀汉最终还是没有逃过灭亡的命运。
水镜先生那句“惜哉”,真正道出了这位天才谋士一生的无奈与悲哀。
结语诸葛亮虽然得到了刘备这样的明主,也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智慧和谋略,但他始终无法逆转历史的潮流。
蜀汉的力量不足、天下大势已定,哪怕孔明再有才华,也难以改变最终的结局。
诸葛亮的一生,是一个充满理想和奋斗的过程,但也是一个充满无奈和悲剧的过程,他的忠诚与智慧无可置疑,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力量往往显得微不足道。
水镜先生的预言正是对这一历史规律的高度概括:天命不可违,智者也难以逃脱时代的束缚。
诸葛亮的命运,早在他出山的那一刻就已注定,而水镜先生的那12个字,则将这一切点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