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很多组织,在默默支撑着国家和社会。一般看不出来。妄人就以为,国家可以很轻易推倒重来。推倒之后才发现,没法重来了。那些默默支撑国家的人和组织,都不见了。国家成了一滩烂泥。
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就是如此。李家皇帝为了平叛辜负了太多老实人。
天宝14年,繁花锦簇的长安城,很多人无法预料这欢愉的一刻日后再也没有了
老实人平时看上去没啥大用,但是一旦某个方面出问题了,这些看上去“闲置”的人,能够顺利补位,应付这些危机。这样即使出点错,也能迅速补救回来。
安史之乱时唐朝为什么犯了那么多错最后也能形式上平定了叛乱,就是因为唐朝前期的系统冗余做的好,大唐的老实人多次救了这个王朝的命。但后面的皇帝再也补充不了这些冗余措施所以盛唐再也回不去了。
安禄山范阳大军南下,玄宗第一时间居然是不相信
755年底安史之乱爆发,仅6天后唐玄宗就收到了太原的塘报但最初皇帝始终不愿意相信,只是不断传来的消息才让玄宗痛苦的承认他看错了人。
8年后763年安史之乱平定,皇帝已经换成了玄宗的孙子李豫。但这一年是吐蕃杀进长安,一路上畅通无阻。而皇帝是吐蕃人杀到跟前才晓得敌情,最后只能仓皇逃离长安。京师的防线跟纸糊的一样。
763年吐蕃人又来了
皇帝出逃路上也在不断发出勤王令,但河东朔方军各个节度使没人派兵。这支部队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中流砥柱,现在就静静看着天子出丑。最后还是郭子仪带的一批部队和鱼朝恩带的神策军进入关中才稳住局势。
短短8年祖孙两人面对的情景已经大大不同。
曾经的大唐煌煌大唐
平叛初期,唐朝国家机器运作起来时,爆发了强大的动员能力。各个阶层各族军民都在帮助大唐平叛
安史之乱开始时长安招兵,募集了11万,这批人军训了一周多就开赴陕州(今河南三门峡)。任命荣王李琬(太子李亨之弟)为元帅。不久后封常清在洛阳又募集了6万人。这些人战斗力虽然不行,但是这么快募集这么多人看得出唐朝国家机器运转还很流畅。
安禄山占领的河北等地,也有颜真卿、颜杲卿兄弟带头抵抗。
叛军的背后,辽东的营州城平卢军的部队没有加入叛军,一直在敌后进行战斗。
洛阳南面的颍川和南阳当地守军激烈地抵抗叛军的进攻。
运河上游的睢阳出了张巡这样的狠人,死守钉在运河节点,尤其是最后在睢阳到了吃人充饥的地步,还是守了很久。
精锐老兵从边境赶回
还有更多的西域百战老兵从碎叶、龟兹、武威、灵武赶赴关中、河北加入平叛的队伍。
而短短八年过去之后,全变了。曾经忠君爱国的士兵、将领都冷眼看着皇帝陷入险境。
安史之乱时唐朝怎么把制度、物力和人心丢光的安史之乱时,两位皇帝骚操作极多,最后还能勉强把叛乱平息。真的要感谢一百年来这个国家做的各项物质和制度建设。
战争持续时间太长,忠君爱国的老兵基本死光了
从组织学来说安史之乱也是从各个方面把唐朝的系统冗余消耗光的过程。
1. 江南的财赋,支撑了大唐能打八年的关键,但是也被压榨到了极限。最后被逼出民变,只能派李光弼前往平叛。
持续多年的战争让河南河北变成焦土
2. 江南河北的物资通过大运河支撑两京,安史之乱后汴河以北的河道已经不能通船,而且河南兵戈过境,人口也大为减少。后来代宗朝能臣刘晏出马才挽救了运河。
战后一段时间运河北段的永济渠和中段的通济渠都不能使用
3. 西北军陇右、河西主力在灵宝之战被哥舒翰送了个七七八八,岭南五岭经略的部队在南阳的战斗中损失殆尽,安西北庭+朔方军鏖战7年规模大不如前。
4. 外部的缓冲区,陇西、河湟开始被吐蕃侵蚀,长安直接面临吐蕃入侵。
5. 河北藩镇化,中央收不到钱还要废力气搞分化离间。
上面说的只是纸面上物资和军力损失,8年时间对唐朝“制度”和“人心”的冗余打击也是极大的。这是大唐的软实力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有时它比金子还贵,一旦丢了就再也找不回。
安西军回援
刚开始的时候,长安洛阳一下就20万的部队凑出来了。
西北岭南的老兵迅速响应号召从边疆往帝国中枢赶。
河北各州郡自发组织义军
一开始没有皇帝动员,河北南部的各个州郡就自发的组织义军。
但是皇帝各种瞎操作让这些人的心凉了一大截。
开局先杀大将高仙芝、封长青。
灵宝之战前皇帝、宰相、大将搞出一堆幺蛾子,结果老将哥舒翰打出史诗级惨败,随后长安也丢了。
以两京为礼,大唐皇帝请回纥骑兵进入关中
后面回纥可汗出4千骑兵帮大唐收复两京。肃宗居然开出了可以抢劫大唐都城的筹码。
中原皇帝曾是草原的天可汗,之前草原部落是自带干粮跟着唐军作战的,如今大唐皇帝身份这么下作吗?后期的回纥人干脆起了心思想和史朝义合伙抢中原,好在朔方军大佬仆固怀恩用他的威信压住了回纥人。
安史之乱前四镇节度使王忠嗣,玄宗一个调令就免职抓起来了。
但到了安史之乱后,由于皇帝屡屡做出猜忌大将的举动,来瑱在荆襄拥兵(后来被骗到长安杀了),李光弼在徐州拥兵、仆固怀恩干脆被逼反了。只有7000人的军头都敢在广陵(扬州)烧杀抢掠(刘展之乱)。
安史之乱后遍布全国的节度使
更倒霉的河北的老百姓在战乱中屡屡被屠杀。756年初刚发起反对安禄山的起义,那时才有燎原之势时就被北上的史思明扑灭了,史思明疯狂屠杀报复。而主力唐军因为要回灵武勤王此时放弃了河北义军(潼关被崔乾佑拿下,叛军进入长安)。后面叛军和唐军在河北河南来回拉锯,河北部分州县人口十不存一。被杀怕的河北百姓只能战后依附本地军阀。
农田荒芜,城市变为焦土
叛军起兵时玄宗和大臣的基本判断没有大问题。玄宗认为叛军只在范阳有坚定支持者,内地作战不会长久的。大唐虽陈平百年,但大唐的百姓是骄傲的,有再多的问题,他也是煌煌大唐的子民不会认范阳杂胡当皇帝。
但皇帝的种种操作都让百姓对这个政权的信心不在,李隆基、李亨消耗大唐百年积攒的信任。
一旦这种信任消耗的差不多了,想要再组织起像样的战力难多了。
杜甫的三吏三别,描述了平叛中期官军抓壮丁的过程
以前一声号召就能让人纷纷过来救驾,到后来杜甫路上所见各地都征不到兵丁,需要官军亲自下场去抓人。
之前靠着大唐的名声,胡人部落踊跃报名给唐军当马前卒,到了如今皇帝长子要和回纥叶护“讲道理”。
“咱先不要抢长安,否则洛阳不好打,咱还是打下洛阳以后去抢洛阳”。
回纥人南下,薅大唐的羊毛
所有的战略构想都是要建立在实力之上,当软实力硬实力都不在以后,最后只能是跟安史叛军和谈了。
一个组织最坚实的基础就是老老实实干活,不惹事,有自己道德标准去约束自己的那群人,在关键时刻,这群人会站出来帮忙稳定军心。但平时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没有声音不被注意。但是如果啥都拿他们来消耗,这帮人只是老实,但不是傻,总有消耗完的一天。
一个运行良好的组织不能一直欺负老实人
一个组织的底气,其实就是这个组织还有多少这样愿意努力干事,不惹事的老黄牛。一个让老实人一直吃亏的组织是不能长久的。
一个组织的冗余人、机器、家庭、公司和国家都需要冗余,以防不时之需。有个专有名词——灾备系统。每一个朝代亡国的原因都多种多样,如果有一个共性的话,那就是没有冗余或者说灾备系统完蛋了,最后被一个或者多个问题一击毙命了。
工厂、医院或者数据中心一小段电路保护测控箱,有大量的监测接口和动作IO
我刚工作那会儿在中电电力专门做二次系统检测的仪器。
电网不单单是电厂、输电线、变压器这些看得见的设备。还有无数多个检测系统检测、继电设备。他们时刻检测电网的过流、过热、电压波动、闪变、三相不平衡等指标。在某一路电断开后,要精确计算断电的相位,及时切换电源。
这些仅仅电网冗余的一部分。我们知道的任何一个大型工厂,都要定期检修,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要定时保养。
用车的人都知道定时要去做保养
机器的任何零件都有冗余设计,在冗余耗尽前能运行一段时间。保养就是把“临界”的功能模块检查出来,换成新的备件。
人类社会的问题和机器类似,每隔一段时间也要把有问题的部门和组织清理一下,更新组织血液,或者为了预防问题,加入冗余的部门。
但这些行为持续进行时很难的,因为这是对抗人性的,人总有侥幸心理。在没出问题之前很抗拒去做维护和改善的工作,出了问题不到万不得已也不愿意把漏洞堵上。
看似没效率的工作保证着大系统运行的安全
有的时候明知有问题但是为了一时的效率,有领导会赌一把,觉得这些设备、措施占地方了花钱了,浪费时间了,全拆掉也暂时不影响。
可能系统裸跑一阵子没关系,但总会有一天会出大事。到了出事的时候,连问题在哪里怎么补救都不清楚。再回过头来想想我们那些议题,安检,禁毒,都有很多的冗余设置,反对的理由是不是也很类似?“没有效率,没啥用等。”
我们可以看到王朝初期,10个锅盖盖5个锅,即使其中一个锅出点意外,拎个锅盖盖上去就好了。到了中后期,5个锅盖盖10个锅,手忙脚乱中,有一两个锅烧扑了这个王朝也就完了。
10个锅盖怎么变成5个的,就是在一代代人懈怠和恣意妄为中丢掉的。
外重内轻的情况天宝年间已经很明显了,但是皇帝就是不愿意改
安史之乱时明上上下下都知道节度使制度出问题了。财政、人事、军事就一人把控容易滋生割据。
但为了平叛能集中效率又把大量节度使安排到内地了。战争结束后没及时(也没能力)收回这些临时制度。导致唐朝后期皇帝能掌握的手段和资源还不如开国时期。
国家治理和人有时很类似,想要长治久安就要时不时做一些反人性的工作。就像躺着不动只靠吃药减肥那这药多半是伤身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