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趣读史记:21-纯粹理性的边界

一、理性爱 “跑偏”,但有大用处家人们,今天咱来唠唠理性这玩意儿。你说理性吧,它就像个调皮的孩子,老是不安分,总想往经验
一、理性爱 “跑偏”,但有大用处

家人们,今天咱来唠唠理性这玩意儿。你说理性吧,它就像个调皮的孩子,老是不安分,总想往经验的 “禁区” 外面跑,一跑出去就容易整出些幻相来,就跟着了魔似的。这就好比你玩游戏,本来有个固定的地图范围,可理性这家伙非要翻墙出去,结果发现外面都是些虚幻的东西,全是骗人的。

先验理念这东西呢,它和我们熟悉的范畴一样,都是理性世界里的 “原住民”。可别小瞧了这先验理念,虽然它老是搞出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幻相,但它的作用可大着呢!打个比方,理性就像是个大管家,而知性概念就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物品。理性通过先验理念这个 “魔法棒”,把这些杂乱的知性概念整理得井井有条,赋予它们一种统一性。就像你收拾房间,把乱七八糟的衣服、玩具都分类整理好,房间一下子就变得整洁有序了。

再说说知识的系统化。咱都知道,知识要是乱七八糟地堆在一起,那可就麻烦了,找都找不着。理性的理念就像是一个知识地图,它能让我们的知性知识从一个原则出发,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条有理的体系。这就好比你手机里的 APP,要是都乱糟糟地摆在桌面上,你找个应用不得费老劲了?有了理性这个 “整理大师”,知识就能像整理好的手机桌面一样,一目了然。

但你可别把先验理念当成能直接构建现实的 “神奇画笔”,它没有建构性的应用。它更像是一个导航仪,有杰出的、不可或缺的范导性应用。它能给知性指个方向,让知性朝着某个目标前进。虽然这个目标就像你在导航上看到的那个终点图标,在现实中可能根本摸不着,完全处在经验的界限外面,但它能让知性概念实现最大程度的扩展和统一。就好比你导航去一个特别远的地方,那个目的地你还没到,但导航能引导你一步步靠近它,让你的旅途更顺畅。

二、理性的两种 “玩法”

理性这哥们儿在推导问题的时候,有两种 “玩法”。第一种玩法叫不容置疑的应用,这就好比你玩游戏的时候,规则都定得死死的,你只要按照规则把具体的情况套进去就行,结果明明白白的,没什么可怀疑的。就像你玩连连看,规则就是两个相同的图案能连起来消除,你按照这个规则去玩,那结果肯定是确定的。

第二种玩法叫假设性的应用,这个就有意思了。它就像你在玩狼人杀的时候,你先怀疑某个人是狼人,但这只是你的猜测,是个或然的假定。然后你就得通过各种线索、大家的发言这些特殊实例去验证你的猜测。要是看起来很多情况都符合你猜的这个 “狼人规则”,那你就可以大胆推测这个规则可能是对的。但你也别太自信,因为你咋知道所有可能的情况都能证明你是对的呢?所以这种应用只是范导性的,就是尽量给特殊的知识引入点统一性,让规则看起来更靠谱一些。

比如说科学家们研究各种力量,一开始发现同一实体的不同表现有好多不一样的地方,就像人的心灵,有感觉、意识、想象这些五花八门的东西,感觉就像有好多不同的力量在起作用。这时候理性就出来 “搞事情” 了,它提出一个逻辑准则,说咱们得找找这些东西背后有没有隐藏的同一性。说不定想象和意识加起来就是回忆,或者和其他的能力是一回事呢?关于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一种基本力把它们都联系起来,逻辑也搞不太清楚,但理性的理念就把这个当成一个问题来研究。

理性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实现这种统一性,要是发现两种力量的表现很相似,那就很有可能它们只是同一种力的不同 “马甲”。这就好比你发现两个人穿得不一样,但行为举止特别像,你就会怀疑他们是不是同一个人换了身衣服。对于其他力量也是这个道理,找到相似的就把它们归到一起,这样就能慢慢找到基本力,把系统的统一性引入到知识里面。不过你得知道,这种统一性只是理性假设出来的,不是说真的就发现了,它是为了给经验可能提供的各种规则找个基础。

三、理性的 “三条法则”

理性为了让知性更好地工作,还整出了三条 “神奇法则”,分别是形式的同类性、特殊性和连续性原则。这三条原则可不得了,它们就像三把钥匙,能打开理性世界的大门。

先说说同类性原则,这就好比是个 “找相同” 的游戏。它能让杂多的事物在较高的属下面找到共同之处。比如说,不管是猫猫、狗狗还是老虎、狮子,虽然它们看起来不一样,但在 “哺乳动物” 这个较高的属下面,它们就有了同类性,都得喂奶给宝宝吃。这就像你在一堆杂物里找出有共同特点的东西,把它们归到一类,这样就能让知识更有条理。

特殊性原则呢,则和同类性原则相反,它是个 “找不同” 的游戏,关注的是事物的差异。它要求我们在较低的种下面区分出不同的东西。就像同样是猫,有橘猫、黑猫、白猫,它们虽然都是猫,但各自又有不同的特点。在科学研究里,这就提醒科学家们别只看到相同的地方,也要注意那些细微的差异,不然就容易错过重要的发现。

连续性原则就更厉害了,它把前面两条原则结合起来,就像把 “找相同” 和 “找不同” 的游戏融合到一起。它让不同的事物通过差异的逐步增加,实现从一个种到另一个种的连续过渡。打个比方,你从圆形开始,慢慢改变它的形状,经过椭圆,最后到抛物线,这个过程就是连续的。在理性的世界里,所有的杂多性都像是有亲缘关系的一家人,它们通过扩展了的规定的一切程度,都源自同一个 “老祖宗”,也就是至上的属。

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咱用个形象的比喻。你可以把每一个概念都想象成一个点,这个点就像你站在山顶上的观测站,能看到一大片风景,这就是它的视界。在这个视界里,又有好多更小的点,每个小点也有自己的小视界,这就好比每个种下面都包含着诸亚种。不同的视界又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 “大视界”,从这个 “大视界” 看下去,所有的小视界都能看到,这个 “大视界” 就是较高的属,一直往上,最高的属就是那个最大的 “超级视界”。

同类性原则就像是让你站得高,看得远,找到不同事物的共同之处;特殊性原则则是让你仔细观察每个小地方,发现细微的差异;连续性原则就是把这些不同的地方用一条线连起来,让它们有连续性。这三条原则合起来,就能保证理性系统的联系和统一性。不过你得知道,形式的连续性虽然听起来很厉害,但它就像个美好的理想,在经验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对象。就像你想象有一条完美的线,能把所有的事物都连续地串起来,但在现实里,总会有一些 “小疙瘩” 让这条线不那么完美。但这并不影响它对知性应用的重要指导意义,就像灯塔,虽然你不一定能真的走到灯塔那里,但它能给你指引方向。

四、理念演绎与实际运用

咱前面说了那么多理性和理念的事儿,现在得聊聊这些理念咋证明自己是 “靠谱” 的,这就得说到理念的演绎了。纯粹理性的理念演绎和范畴的演绎可不一样,它不能像范畴那样有一套固定的 “流程”。但要是这些理念想有点用处,哪怕只是不确定的客观有效性,而不是像个空壳子一样,那就必须得有个演绎过程。

这演绎到底咋回事呢?简单说,就是得证明按照这些理念去做,能让理性在经验性应用的时候更系统、更有条理,还不会和经验知识 “掐架”。比如说心理学里,咱可以按照心灵是个持久单纯实体的理念,去把心灵的各种现象、行为和感受联系起来。就好像心灵是个小小的 “王国”,里面各种 “居民”(显象、行动和感受性)虽然看起来乱糟糟的,但有了这个理念当 “国王”,就能把它们管理得服服帖帖,让它们有条理地运作。哪怕这个 “王国” 的一些 “居民”(肉体的状态)是从外面来的 “访客”(外部条件),而且还老是变来变去,但这也不影响 “国王” 的管理。

再看宇宙论,我们在研究外部自然和内部自然现象的时候,得像个不知疲倦的探险家一样,不停地追踪各种条件。就好像这个探索过程没有尽头,没有最初的或者最上面的那个 “通关按钮”。虽然我们知道在所有现象之外,可能存在一些纯理知的最初原因,但那些东西太神秘了,咱根本不了解,所以也别硬把它们拉进自然解释的 “群聊” 里。

还有神学方面,对于那些和可能经验有关的东西,我们得把它们看成是一个有依赖的、在感官世界里有条件的统一体。同时呢,又得假设在感官世界之外,有一个超级厉害的、像 “万能钥匙” 一样的理性存在。就好比把世界当成一个巨大的拼图,这个超级理性就是拼图的 “总设计师”,我们在理性的经验性应用中,要按照从这个 “总设计师” 那里得到的规则,把拼图拼得更完美。不是直接从某个神秘的存在那里推导出现象,而是按照理念的指引,把现象推导出来,这样就能在最大程度上扩展经验性应用。

不过可千万要记住,这些理念就像是游戏里的辅助工具,是范导性原则,不能当成能直接构建现实的 “神器”(建构性原则)。要是搞错了,那就像你玩游戏开错了模式,本来想轻松辅助过关,结果变成了瞎玩,越玩越迷糊,肯定会出大问题。

五、理性 “犯错” 的教训

家人们,理念要是用错了,那麻烦可就大了,理性也会跟着 “犯错”,闹出不少笑话。比如说把理念当成建构性原则,就会出现两种典型的错误,一个叫怠惰的理性,另一个叫颠倒的理性。

先说说怠惰的理性,这就好比一个懒人,一看到有个地方能偷懒,就赶紧跑过去躺平。在研究自然的时候,要是把某个理念当成建构性原则,觉得自己已经把自然研究透了,不用再费力气了,这就是怠惰的理性。就像有些研究心理学的人,把灵魂的理念当成一个能直接解释一切的 “万能公式”,觉得灵魂就是个单纯的实体,从这个理念出发去解释各种灵魂现象,还想把对灵魂的知识扩展到经验之外,比如死后的状态啥的。这可就坏事儿了,他们直接放弃了从物理的角度去研究灵魂现象的原因,就像把好好的一条研究之路给堵死了。这就好比你玩游戏,本来有很多关卡可以挑战,结果你刚过了第一关,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不玩了,后面的精彩内容全都错过了,多可惜呀!

再说说颠倒的理性,这就更有意思了,它就像一个人走路走反了方向,还觉得自己走得挺对。系统统一性的理念本来是用来引导我们按照自然规律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结果有些人把它颠倒过来,把合目的的统一性原则的现实性当成实体性的东西,还把一个最高理智的概念当成基础。这就好比你本来要按照地图去寻找宝藏,结果你先把宝藏的位置定好了,还不管这个位置对不对,然后强行让所有的线索都指向这个错误的位置。这样一来,不仅本来该有的自然统一性被破坏了,理性想通过自然来证明最高理智存在的目的也达不到了,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嘛!

所以说,我们在研究自然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自然本身的规律来,从自然事物的本质中寻找合目的性,而不是把一些超自然的、偶然的东西当成自然的本质。要是把自然的系统统一性的范导性原则当成建构性原则,那就像把游戏里的辅助道具当成了通关神器,肯定会让理性 “晕头转向”,陷入混乱。只有正确应用理念,把它当成范导性原则,遵循自然规律,我们才能在探索自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然就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偏啦!

六、理性问题有答案,理念使用要恰当

家人们,纯粹理性提出的问题可不像有些脑筋急转弯,它都是必须要有答案的。你可能会想,这怎么可能呢?我们的知识不是有限的吗?但康德说了,这些问题都是理性自己给自己出的,和事物的本性关系不大,主要是关于理性内部结构的问题,所以必须得有个说法。

比如说有这么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有没有一种东西和世界不一样,还按照普遍规律包含着世界秩序及其联系的根据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世界就像一个大舞台,上面的各种现象(显象)多得数都数不过来,那肯定得有个幕后 “大老板”,这个 “大老板” 就是显象的先验根据,虽然我们看不见它,但它肯定存在。

第二个问题就有点复杂了:这个存在者是不是实体呀?有没有最大的实在性?是不是必然存在的呢?嘿,你可别被这些问题绕晕了,答案其实很简单,这些问题根本没啥意义。为啥呢?因为我们用来思考这些问题的工具 —— 范畴,只有在经验性的应用中才能发挥作用。就好比一把钥匙,它只能开特定的锁,你要是拿着它去开一把根本不匹配的锁,那肯定打不开呀!范畴就是这样,一旦超出了感官世界这个 “特定范围”,就没啥用了,只是一些空洞的概念名称,啥也理解不了。

第三个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按照和经验对象的类比来思维这个和世界有别的存在者呢?这当然可以啦!但你得清楚,这只是把它当成理念中的对象,不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东西。就好比你想象有一个超级英雄,他能拯救世界,但你也知道他只存在于你的想象里。这个存在者就是世界安排的系统统一性、秩序和合目的性的一个神秘 “基底”,我们按照和理智的类比来思维它,就像给这个神秘 “基底” 穿上了一件 “理智外衣”,这样能帮助我们在自然研究中更好地运用理性。而且呀,在这个理念里,我们还可以加点 “想象调料”,允许一些神人同形同性论的东西,让它更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但你可别真把它当成一个具体的、能摸得着的东西,它只是一个理念,是为了帮助我们研究自然的。

那我们能不能假定有一个唯一的、智慧又万能的世界创造者呢?当然可以啦,而且在研究自然的时候,我们还必须得这么假定。但这可不代表我们的知识就扩展到经验之外了哦!我们只是假设了一个东西,它到底是啥样,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只是在研究自然的时候,按照和理智的类比,把一些能让世界更有秩序、更统一的属性赋予它。这个理念就像我们在黑暗中摸索时的一盏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自然,但你要是把这盏灯当成了真实的世界,那就大错特错了。

所以说,在理性的世界考察中,我们可以运用最高存在者的概念和预设,但一定要用对地方。就像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有个游戏攻略能帮助我们通关,但你得按照攻略的正确方法来用,不能瞎用。我们可以把世界的一些安排看成是有目的的,但不管你说这是上帝的智慧安排,还是自然本身的智慧,都得符合理性的范导性原则。而且我们要时刻记住,不能忽视自然的普遍规律,要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这个理念,这样才能在理性的道路上走得稳稳当当,不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