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学术排名机构ScholarGPS发布全球前0.05%顶尖科学家榜单,祖籍潮州的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孙大文院士被评为全球“食品工程”领域排名第一的学者。榜单显示,以“终身”为统计周期,在“食品工程”“食品工业”“高光谱成像”“成像技术”4个领域中,孙大文均名列榜首;以“近五年”为统计周期,孙大文在“食品工程”“食品安全”领域也排名第一。
ScholarGPS网站截图
从潮州走出来的欧洲历史上唯一华侨华人 “六院院士”
孙大文,1960年1月出生于广东潮州,食品工程专家,现为欧洲科学院院士,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科学院院士,国际制冷科学院院士。是欧洲历史上唯一的华侨华人 “六院院士”。
2011年,孙大文创办华南理工大学现代食品工程研究中心。目前,该中心拥有广东省现代食品新型加工与智能控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广州市农产品智能感知与品质控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冷链食品智能感知与过程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农产品智能冷链物流装备工程实验室等4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同时还建立了广东省省级现代农业(农产品无损检测及精深加工)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广东省食品智能质控与过程技术装备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广东省农产品保鲜物流共性技术创新团队、广东省农产品品质智能感知与精准控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4个省(厅)级研究平台。
截至2023年7月,在Web of Science网站上可以检索到的文章中,作为通讯作者,孙大文共有342篇以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第一作者和第一作者单位的论文,其中高被引50篇,JCR一区论文285篇,影响因子大于6的131篇,2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据了解,ScholarGPS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应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其他数据科学技术,围绕生产率(发表物数量)、质量(被引次数)、影响(h指数)等指标,对拥有超过2亿篇出版物和30亿次引用的大型数据库进行分析,以对全球超过3000万学者和55000家机构在各个领域、学科和专业方面的卓越表现进行排名,是国际认可的权威学术排名机构。
相关阅读
享誉世界 成就斐然
“新鲜”“美味”“方便”“安全”……这些与食物相关的关键词有怎样的科学密码?冷冻、保鲜、杀菌等环节不断创新发展的背后,食品工程领域的科学家们又付出了怎样的探索与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的论证、反复实验,才有了深入生活的化茧成蝶。而在这一领域中,始终绕不过一个名字——孙大文。
有媒体评价说,孙大文代表中国人站在了食品工程研究领域的“世界之巅”。
作为世界食品科学与工程和生物系统工程领域学术带头人,孙大文身上闪烁着诸多耀眼的光环:爱尔兰、波兰、欧洲和国际组织的六个科学院院士,欧洲历史上首位拥有三院院士头衔的华人,被称为农业工程界“奥林匹克”的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委员会的首位华人主席,摘取冷冻食品研究最高奖项——冷冻食品基金会“冷冻研究奖”的首位美国本土以外科学家,连续3年荣获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称号。
与其他科学家不同,虽然实验室设在华南理工大学,但孙大文更多时间却在世界各地奔波忙碌。他频繁出入国际各大高校学堂、实验室、研讨会,更时常进入工厂、企业,探索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在食品工程方面书写了多个第一。
研发出超快速食品冷却技术,将5至7公斤的熟肉制品,从72摄氏度冷却至4摄氏度,仅用一个半小时,按常规方法则需要15个小时;研发的高光谱成像检测技术,能让人们最为担忧的“僵尸肉”一照“现形”,就连一块肉是解冻过一次还是两次,也能在高光谱成像设备检测下识别出来;而新型冷冻技术,则让冬天里吃一颗红壳荔枝的愿望成为可能;彻底解决了自微波加热技术发明以来一直困扰业界的微波加热解冻不均匀这一世界性难题……
多年来,孙大文充分利用自己在学术上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多个国际组织的活动,致力于提高中国学者科研成果的国际认可度、促进中外科学家合作交流。
“跑”进西方学术圈
机械工程专业学士、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科学院院士、国际食品工程领域领军人物……翻开孙大文的履历,一系列专业名称令人眼花缭乱,即使外行人也能看得出来,这些专业跨度很大。他是如何实现跨多学科领域的学习?
“我没有什么秘诀,只是勤奋、坚持和专注而已。”面对外界赞誉,孙大文谦逊地说。
孙大文出生在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沙溪镇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乡村教师,母亲教小学,父亲教初中。在孙大文的记忆中,父母的工作是他小时候感到最骄傲的事情,他也一直梦想着长大后,能够像父母一样教书育人。这里是孙大文出生长大的地方,也是对他的科研之路影响最为深远的地方。
1988年,孙大文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成为我国自主培养的最早一批博士之一。博士毕业后,他先后在中国、德国、英国和爱尔兰的6所知名高校深造或任教。
“在国外,一开始做的都是合同工。合同期一到,居留签证就结束,没有签证就得离境,所以一个项目没结束,就得翻报纸,找下一个工作。”孙大文坦言,为了生存,他频繁切换科研轨道,个中辛苦,常常难与外人道也。
在英国,孙大文先后接触了塑料加工、农业工程、制冷等项目,行业跨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为承接一个新项目,孙大文往往需学习新知识,有的甚至是从零开始。
“但我从没想过放弃。”英国皇家特许工程师、机械工程师、材料工程师、农业工程师和制冷工程师……为了适应不同的项目需求,几年间,孙大文考取各种资格证书,让自己成为科研项目的“万金油”。
“在国外求学、科研的经历,磨炼了我的意志,奠定了我多学科的扎实功底,也成为我日后科研生涯的宝贵财富。”1995年,由于出色的研究成果,孙大文应聘到爱尔兰国立大学任教,成为第一位在爱尔兰获得永久性职业的华人,在爱尔兰这片陌生的土地上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科研地位,并由此开启了他“六院院士”的“开挂”人生。
报效故土 诲人不倦
2010年5月,爱尔兰皇家科学院授予孙大文院士证书,院士名册第一次被烙上三个美丽的中国方块字“孙大文”。
“把自己的中文名字写进爱尔兰皇家科学院的院士名册里,是我感恩祖国的一个方式。”时隔多年,提及此事,孙大文脸上依然会泛起骄傲笑容。
这已经不是孙大文第一次在国际场合“秀”中文。“每次在国际大会上做报告,我的第一张PPT一定是中英文的,并把名字专门用中文标出来。”孙大文说。
“作为一名科学家,我信奉科学没有国别之分的理念,而作为一名中国人,我秉承报国没有地域之别的理念。我正在尽最大的努力,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带回中国,加速祖国的科技发展。”孙大文时刻铭记祖国的培育之恩,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书生报国成何计”,科研和教育是孙大文的两个抓手。
在入选“广东省领军人才”计划回到华南理工大学之前,孙大文早已开始以引入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建立研究基地、联合培养博士生、积极参政议政等方式报效祖国。
1999年起,孙大文先后兼任无锡轻工大学(现为江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的顾问、博士生导师或客席教授,培养青年人才,与大学等联合开发科研项目,等等。
2003年,在爱尔兰任教的孙大文被推选为素有农业工程界“奥林匹克”之称的国际农业工程委员会(CIGR)第六分会主席。上任后的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波兰、德国、英国、美国、中国等诸多国家之间的学术桥梁渐渐联通,给第六分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焕发出其科研光彩。2011年,孙大文凭借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当选为CIGR候任主席,进入CIGR主席团,并于2013 年接任主席一职。
借助CIGR这个平台,孙大文将系列高端学术会议引入中国。
2004 年10 月,孙大文一手策划和组织的CIGR第六分会系列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学术会议⸺“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学术研讨会于北京召开。
2013 年11 月,CIGR 第六分会系列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第八届“食品加工技术”大会来到了中国广州大学城,聚集了全球45个国家600 多名专家。为期3 天的大会设立了12 个分会场,举行了学术报告120 场,不同国家的学者就世界农业与食品加工现状、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等国际领先成果掀起了一场智识风暴,产生了多篇录入SCI 的高质量学术论文。
2014 年9 月,CIGR第18 届世界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CIGR自1930年成立以来第一次来到中国举办世界大会。在这场顶级学术会议中,来自全球59个国家近2000 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就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增长与节约、农业信息化与工业文明的普及、农业经营模式探索等议题进行探讨。
“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中国的科学人才、科学技术都要走出去,到国际舞台亮相并发挥作用。”孙大文一次次牵线搭桥,为促进国内优秀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快中国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的发展进程,提高中国科研的国际知名度,扩大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等吹氧助燃。
孙大文在全国两会和广东两会上,多次呼吁建立健全学术奖惩管理制度、引进更多高水平创新人才、加大对高科技项目的研发投入等,为提升中国科研的整体水平建言献策。
华南理工大学现代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冷链冷冻、无损检测、物理加工,这都与“吃”有密切关系。
其中,孙大文和团队研发的冷冻技术能让荔枝的保鲜长达2年甚至更久。曾有媒体对此进行了亲测与直播,运用了孙大文和团队研发的新型冷冻技术保鲜的荔枝样品,2 年后表皮依然红亮,荔枝肉的质构显示也完整漂亮,口感未明显受影响;而使用常压冷冻12 小时的荔枝样品表皮明显发黑,口感一般。
据了解,孙大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6 件,美国发明专利5 件,英国发明专利1 件;荣获凤凰卫视“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科技)、国际食品保护协会“冷冻研究奖”、国际工程与食品协会“终身成就奖”等重要国际奖项。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虽然蜚声海外,事务繁忙,但一直坚持自己带学生,指导学生学术研究。
“所有学生的论文,我都会亲自批阅。有些论文写得不好,我就和学生反复探讨修改意见,有一篇博士论文前后修改了8遍,直到修改合格,我才帮学生把文章投递出去。”在孙大文的坚持不懈和严格要求下,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被培养出来。如今,孙大文的学生遍及中外,真正桃李满园了。
来源:中国侨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华夏》、天下潮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