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撰文 | 芝士咸鱼
十点人物志原创
在过去的十多年,青山过着一种与世隔绝、静谧且无所事事的生活。
他的世界没有内卷,没有职场纷争,不需要和太多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与狮子、猎豹等猛兽朝夕相处,才是青山的生活日常。他常开车驶向草原,一望无际的广阔天地里,他在车上看书,猎豹悠闲地在车下打鼾。
夕阳的余晖中,就这样度过一天。
这是当代都市人难以想象的慢节奏生活。十多年前,刚毕业的青山也曾按部就班地遵循东亚社会普遍认可的人生轨迹:读985名校,学英语、经济学这类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毕业后进入体制内,拥有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
但体制内严肃的工作氛围,很快让青山感到厌倦,他主动报名外派非洲坦桑尼亚,并在三年后,彻底离开体制内,在草原从事野生动物相关工作15年。
猎豹趴在青山的车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他常驻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有105种哺乳动物,450种鸟类,327种爬行和两栖类动物,超过8000种昆虫,这些年,青山乐此不疲地重复着拍摄、观察它们。在他眼中,野生动物比人更具「人性」,它们的忧患意识、利他主义,以及面对压力的姿态,都值得人类借鉴。
我们和青山聊了聊他的经历,这个故事不仅关乎野生动物的趣味见闻,也记录了在社会普遍拥抱实用主义的当下,一种充满诗意的别样活法。
以下是青山的讲述。
辞去体制内工作,
到广袤的草原生活
2005年,我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进入某体制内单位工作。
不久后我就发现,体制内单位更适合想过安稳生活的人,像我这种自由散漫惯了的,不适合在这儿待着。
三个月后,单位恰好有个外派名额,去非洲坦桑尼亚,我自告奋勇地向领导主动申请,领导批准了。
我从小就知道坦桑尼亚,这里有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还有全球最好的国家公园塞伦盖蒂,每年有不少野生动物迁徙而来。小时候,我特爱看赵忠祥老师解说的《动物世界》,也喜欢订阅《我们爱科学》杂志,杂志上经常刊登关于动物的文章。那时没有太多的娱乐方式,我只对动物比较着迷。
猎豹追捕汤氏瞪羚,图源纪录片《猎捕》
读大学时,本科我学的是英语专业,大量地看BBC和《国家地理》的纪录片,一是为了学英语,再就是为了吸收野生动物的知识。
但真正来到坦桑尼亚,反而让我感受到更多的压力。因为工作原因,所有人都住在同一个院子,没有自己的活动空间,还有很多严格的纪律规定,时间长了,很难受也很憋屈。
2008年决定辞职时,我几乎没怎么犹豫,这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人生嘛,短短几十年,趁年轻能折腾得动,我还是想过点真正向往的生活。
离开体制内后,我加入坦桑尼亚国家公园管理局,先是被派去坦桑南部很偏远的保护区,做了两年土地拆迁协调员,劝附近住进国家公园界限的村民搬出去,以免造成人兽冲突等问题。
那是坦桑尼亚最穷的地方,不通电也不通网,我去的时候又是雨季,住在村里简陋的招待所,房间潮湿闷热。整个房间里只有床和桌子,床上铺着非常不透气的海绵垫,桌上放了根蜡烛,但我从不敢点燃,如果室内有光亮,所有蚊子都会飞进来。
刚开始驻村那周,我的心情很苦闷,小山村跟外界隔绝,只能去距离村口很远的山腰上,才能接收到电话信号。就算我死在那儿,估计都没人知道。
我问国家公园那边,这活儿能不能不干了?对方回复,“你已经签了合同,要么赔钱,要么再找一个人顶替”。两者我都办不到,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待着。
对我来说住在村里的好处是,人际关系变得简单,虽然当地非常穷困,但村民都很淳朴。他们知道我是外国人,对我格外照顾。邻居送了我一盏煤油灯,其他村民也会喊我去家里吃饭,用自己的牛车帮我提水。
青山和当地村民围坐在一起,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那是一段贫苦却也值得怀念的日子。
某个周末,我去村口的简易小酒吧吃烤鸡喝啤酒,喝了几瓶酒后,脑袋昏昏沉沉地往住处走,途中经过一条小河,很多燕子在桥下搭窝。
我干脆躺在桥边的草地上,看着头顶的蓝天白云,上百只燕子围绕在我身边叫个不停。那一刻,我觉得太治愈了,好像前几年的工作压力,都在大自然中被慢慢排解,不一会儿就睡着了,直到半夜才醒。
这次经历对我触动很大,在体制内工作的那三年,我至少有一半时间处于失眠状态,来到这个贫困的村庄,我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能如此轻易地入睡。
慢慢地,我喜欢上这里的生活。
图源:《地球脉动》纪录片
做了两年土地拆迁协调员,后来我又回到坦桑尼亚国家公园总部,负责推广工作,吸引更多游客来看动物。
来这里的游客普遍抱有两种心态:一种是把野生动物妖魔化,认为它们是可怕的野兽;另一种则是将它们看成宠物,常问“我能不能摸一下”?
野生动物既没有人们想得那么危险,也和家养宠物不同。家养宠物和主人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但野生动物和人类,更像是平等的伙伴关系。这么多年,我早将野生动物看作朋友,把自己定位为是它们的一员,而不是所谓的“高等生物”。
和野生动物相处15年,
颠覆99%的动物行为认知
直到八年前,我真正沉下心开始做动物行为的拍摄观察。
每天,我会开车去塞伦盖蒂,找到想拍摄的野生动物,在距离十米的位置,记录下它们的种种行为。积累的相关素材足够多,形成大数据,从而推导出它们的行为规律。
生物学家珍·古道尔曾告诉我,“想了解一种动物的行为,至少要观察十年以上”。为了观察黑猩猩,她甚至用了六十年时间。
青山和珍·古道尔的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珍·古道尔是世界著名动物学家,九十岁仍在勤勉工作
长期观察野生动物,其实很单调也很枯燥。等待某个具体行为,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只要等到了一个精彩瞬间,比如狮子护食、猎豹捕猎,又会觉得前面忍受的枯燥都值了。
观察野生动物后,我从前获取的关于动物行为的知识,99%被颠覆了。
我应该是全中国观察角马迁徙最多的人,至今为止看过上千场角马迁徙。人们往往误以为角马迁徙是为了去往某处。其实它们有时只是为了去河对岸吃草、喝水。
角马过河,也并非勇往直前地一直向前,而是经常折返。我们很难对角马的行为给出确切原因,但它们每天都在不断迁徙。
角马过河,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以前我受动画片《狮子王》的影响,以为狮子的姿态和毛发都很凶猛、威武,其实野生狮子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凶神恶煞。大部分时间里,狮子都是一副憨态可掬、人畜无害的模样。
狮子处于草原生态链的顶端,它们却不是真正的“百兽之王”。包括大象、犀牛、斑鬣狗、鳄鱼等七种动物,都会主动进攻狮子,对狮子的生命有严重威胁。在一个生态系统里,有这么多动物能威胁狮子的生命,它还能被称为百兽之王吗?
正在休息的狮子,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唯一接近“百兽之王”的动物是大象,它们没有天敌。当大象走到水塘边,所有动物都会乖乖避让,大象拥有属于“王”的威严气质。
大象也是除人类外,唯一会悼念死者的动物。如果同伴死去,象群会举办默哀仪式。每头象会用鼻子轻轻地触碰同伴的遗体,哪怕面前只是一滩白骨。此时所有的象都保持沉默,还会自发地将泥土倾倒在同伴的尸体上。
大象,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乞力马扎罗山下,有一头年老的公象,过去三年,它一直在小树林里转悠。我以为它太老了,不愿意去太远的地方。直到去年,我才发现小树林里有其它大象的白骨,而老公象很可能一直在守着这堆尸骸。
受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人们总以为动物世界很残酷,动物狡诈自私,弱肉强食,还以此来形容人类社会的残酷。
我们过分夸大了动物间的相互竞争,忽略了它们之间存在大量的利他行为和协助行为。
我通过观察发现,动物群体间有情感,有文化,它们懂得教育,也有道德感。
象群内部通常团结互助,如果有哪只象受伤,整个象群都会停下脚步等它。成年象有教育和保护所有小象的义务,哪怕不是自己的子女。大象脑袋里掌控情感的神经元,高达2000亿,比人类多出5倍。
除了大象外,黑猩猩同样关心同伴,如果同伴被入侵者咬伤,其他黑猩猩会帮它舔舐伤口。如果有哪只黑猩猩受了伤,它的同伴们也会主动把树上果子扔下来,帮助它进食。
互助的黑猩猩,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塞伦盖蒂,所谓的“弱肉强食”现象甚至并不存在。
英国科学家辛克兰在塞伦盖蒂工作了五十年,提出了一种“塞伦盖蒂法则”,在这里,被视为弱者的食草动物,决定着食肉动物的数量和生活状态。
塞伦盖蒂有着全世界最好的草场,食草动物们不缺乏食物,反倒是食肉动物生存艰难,如果草食动物群体迁徙,它们会陷入严重的饥荒。
即使陷入饥荒,多数动物生长在正常的食物链,只会攻击自己吃过的食物,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它们很清楚,人类不是它们的食物。和动物共处这些年,它们也从未攻击过我。
很多人都问过我在草原上有没有遇过危险?我都会回答,我只遇到过来自人类的危险,比如盗猎者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从没有遇到来自动物的危险。
像动物一样生活:
学会面对压力和失败
这些年,我从动物们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书本上多。
我也习惯和动物待在一块,跟一只陌生猎豹建立信任,只需要安静地陪伴一下午,当你被一只动物所信任,会觉得这是人世间最单纯美好的事情。而跟人,再长的时间也很难建立起真正的信任。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受长期观察动物的影响,我的感官变得格外敏锐,包括听觉、嗅觉,还有视觉。外界只要有风吹草动,我都能第一时间感知到。
同理心也变得更强,熟悉的动物捕猎成功后,我会充满成就感,由衷地为它们高兴。当它们面临困境时,也会让我时时刻刻牵肠挂肚。
从前在体制内工作,我会故意麻木各种感官,隐藏内心的真实感受。但是在草原上待久了,不管是言语表达还是行为,都逐渐遵从内心,更加坦荡了。
从动物身上,我还学到了一点:坦然地面对压力和失败。
猎豹是草原上生存压力最大的动物之一,它们将奔跑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前肢缺乏足够力量,爪子无法伸缩,咬合力也不强,这些代价使猎豹在草原上非常弱势,食物常被狮子、秃鹫抢走。
但,凡是见过猎豹的人,无论是游客还是研究者,无不赞叹它优美的外形和气质。
青山拍摄的猎豹近景,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傍晚的黄昏时光,猎豹喜欢蹲在凸起的白蚁堆上,将身体扭成S型,防范狮子和斑鬣狗的入侵,姿态像是古希腊雕像。
我甚至能从它们身上看到叶嘉莹老师提出的“弱德之美”。所谓弱德之美,代表的是一种坚韧而优雅的处世态度,也是弱者对待生活的态度。
动物界也好,人类社会也好,“弱者”占多数,当面对各种压迫和侵害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苏东坡那样洒脱,或是屈原那样“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弱者往往没有能力直接反抗,这种时候,我们可以学习猎豹,对待外界压力表面屈服、不挣扎,但是坚持自己的姿态,默默承受压力,完成自己的一生。
青山救过一只被斑鬣狗围攻的母猎豹,即使被咬得遍体鳞伤,依然淡定地从他的车前走过,昂首挺立张望四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狮子也常常面临捕猎失败,失败时,它们很能沉得住气,心平气和地趴在树下睡觉。等到机会再次出现,它们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一次的捕猎中。
猫科动物最迷人的一点,就是它们捕猎前的专注神情,眼睛紧盯着猎物,全身肌肉收紧,心无旁骛,似乎任何事都打扰不了它们。
动物们每天为怎样躲避敌害、如何捕猎进食而发愁,这是一种天然的忧患意识。它们用自己蓬勃的生命力,去对抗捕猎过程中巨大的不确定性。而我们作为旁观者,也能从中感受到生命的韧性。
青山将这些年关于动物的观察,
写进了《我们在非洲》一书
我始终认为,动物可以作为人类的一面镜子,它们身上的优点,我们可以借鉴学习,而它们的缺点,我们也可以引以为戒。
如今,我已经四十多岁,人生的上半场结束,下半场开始了。到这个年龄,对赚多少钱出多大名,已经没有太大的兴趣,未来希望能在动物行为观察方面,进一步推动大众的认知。
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在遥远的非洲有一块土地,还保留着世界原有的模样,土地上生活的动物是那么纯真。它们的顽强率直深深影响着我的人生观。而将它们的故事分享给大家,不仅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职责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