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本文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筛查的现状和挑战进行了全面分析,不仅揭示了患者自我认知与实际医疗诊断之间的差异,还强调了个性化筛查策略和技术创新在提高筛查效率和患者参与度中的关键作用。为DR筛查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深刻洞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并发症中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DR的筛查与管理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当前,尽管已有多种筛查技术与治疗手段,但患者对DR的自我认知、筛查的及时性以及治疗的依从性仍存在不足。此外,不同地区和人群对DR筛查的接受度和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筛查效果和治疗质量参差不齐[1]。
2024年6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官方期刊《Diabetes Care》杂志邀请全球知名内分泌专家、悉尼大学儿童和青少年健康联合教授Donaghue K博士,撰写了一篇题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结果的评估:什么才重要?》的述评[2],深入分析了糖尿病患者对DR自我认知的现状,以及筛查后随访与国家指南推荐的符合度,对提高DR筛查的有效性和促进患者健康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Dr. Kim Donaghue
糖尿病患者自我认知与实际DR状况的差异性
Donaghue博士强调,糖尿病患者对于自身DR状况的自我认知与实际的视网膜成像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尽管55%的参与者报告没有DR,但实际上他们已经存在视力威胁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vtDR)[2]。这一发现揭示了患者自我认知与医疗诊断之间的断层,强调了加强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培训的紧迫性。专家认为,通过教育和培训,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筛查和治疗过程。
图:考虑沟通途径和障碍的情况下,HCP和糖尿病患者预防视力丧失筛查成功的概念图
筛查后随访与指南推荐的不一致性
Donaghue博士还指出了患者筛查后随访与国家指南推荐之间的不一致性,49%的参与者报告的随访计划与指南推荐不符[3]。这一结果不仅反映了患者对筛查后必要行动的误解,也可能暗示了医疗专业人员在确保患者遵循推荐随访计划方面存在疏忽。专家们强调,改善医患沟通和提高医疗专业人员对指南的遵循性,对于减少筛查与随访的不一致性至关重要。
筛查技术的创新与挑战
对于当前的筛查技术,Donaghue博士指出,非散瞳超广角视网膜摄影技术可能比传统的7视野视网膜摄影更能全面地检测DR病变[4]。这一技术进步为提高筛查的覆盖率和准确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然而,专家们也指出了实施这些新技术可能面临的挑战,包括成本、设备可用性和专业人员培训等。
个性化筛查策略的必要性
Donaghue博士还强调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筛查间隔的个性化筛查策略的重要性[5,6]。这种策略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分配,提高筛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专家们认为,个性化筛查不仅能够适应患者的个体差异,还能够适应不同地区和人群的特定需求。
筛查的社会心理影响
对于DR筛查可能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2,7],专家们认为,筛查计划的设计和实施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经济背景。通过考虑这些因素,可以设计出更加人性化和有效的筛查计划,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少医疗负担。
总结
本文揭示了糖尿病患者在自我认知与实际DR状况间存在显著差异,以及筛查后随访与指南推荐不一致的问题,这强调了提升患者教育、优化医疗沟通和个性化筛查策略的重要性。同时,专家们也认识到了筛查技术创新在提高DR早期诊断率方面的潜力,以及这些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Donaghue博士指出,DR筛查领域需进一步强化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确保筛查和随访活动与临床指南保持一致,并探索成本效益高的筛查技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筛查的覆盖率和准确性,最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视觉预后和生活质量。。此外,她还指出,对DR认知的否认可能是一种应对策略,但目前尚缺乏关于发现并发症是否会导致健康行为改变和血糖控制改善的数据[8]。
参考文献
[1] Schillinger D, Grumbach K, Piette J, et al. Association of health literacy with diabetes outcomes[J]. JAMA 2002;288:475–482.
[2] Donaghue KC, Liew GL. Measuring Outcomes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Screening: What Is Important? [J] Diabetes Care 2024;47:930–932.
[3] Early Trea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 Research Group. Treatment techniques and clinical guidelines for photocoagulation of diabetic macular edema[J]. Ophthalmology 1987;94: 761–774.
[4] Maguire A, Chan A, Cusumano J, et al. The case for biennial retinopathy screen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Diabetes Care 2005;28:509–513.
[5] Stratton IM, Aldington SJ, Taylor DJ, et al. A simple risk stratification for time to development of sight-threatening diabetic retinopathy[J]. Diabetes Care 2013;36:580–585.
[6] Kanclerz P, Tuuminen R, Khoramnia R. Imaging modalities employed in diabetic retinopathy screening: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Diagnostics (Basel) 2021;11:1802.
[7] Stem MS, Blachley TS, Shtein RM, et al. Impact of diagnosing diabetic complications on future hemoglobin A1c levels[J]. J Diabetes Complications 2016;30: 323–328.
[8] Stem MS, Blachley TS, Shtein RM, et al. Impact of diagnosing diabetic complications on future hemoglobin A1c levels[J]. J Diabetes Complications 2016;30: 323–328.
编辑:连翘
二审:清扬
三审:碧泉
排版: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