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反人性兵役制度的开创者——曹操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中国广阔的疆域需要人坚守,历史上的统治者挂在嘴边的治国之道是“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把一批优秀的人送到军队,去守卫边疆或开疆拓土是任何一个王朝的统治者需要关心的大事。
西汉、唐初都是良家子从军
各个时代采用的办法不一样,西汉和唐初是有产的富裕农户家庭从军,和各个时期做对比看目前这是效果最好的办法。不论是西汉的六郡良家子还是唐初的府兵。这样的士兵有开疆拓土的气势,内外军纪也好,更重要的是这些士兵有信仰,知道为何而战。所以能打逆风战和绝境战。
汉初、唐初那些以少胜多千里奔袭的战役都是良家子创造的。不过随着经济基础改变,有产农民的土地被兼并这项制度也维持不下去了。
在北周兵役制度上改进的唐初府兵,战斗力极高在唐太宗和唐高宗前期完成了疆域的极度扩张
明初的军户制度有些像唐代的府兵,朱元璋建立军户制度时考虑的是明初的战时环境。搞了一套以粮食本位为基础的制度安排,等商品经济发展后这套体系就跟不上了,而且这项制度把人都圈死了。到了明代中后期难以为继,兵户逃亡严重,剩下的兵户中很难胜任军事任务。各防区的长官只能招募各民族精锐人员进行小规模战斗。
《长安十二时辰》中崔器的装备,小说中崔器就是募兵去边疆从军的
比良家子从军次一些的办法就是各个时期的募兵制度,这种制度大部分都是给开国时期的兵役制度打补丁的。比如唐睿宗、唐玄宗时期的募兵加节度使制度,明代中后期的也广泛招募精兵去辽东作战。
这样搞得好就是“让大唐再次伟大”,搞砸了就是中唐的军阀割据和五代时期的军阀相互攻讦。
全民皆兵的建州女真
清代稍微特殊一些,它的初期是全民皆兵+军事贵族制度。这个是建州女真小集团从兼并战争中发展出来的制度。相当于全族靠着抢劫内地维持组织运行,最后抓住了明末关键机会入主中原。
历朝历代要不花钱搞募兵,但需要极高的政治手段制衡否则就会搞出安禄山这种野心家。要不就是利用新朝红利发放土地给自耕农,让部分有战斗力的自耕农成为保家卫国的子弟兵。
要是既没有钱也没有自耕农怎么办,中国的历史还给过另外一种答案。三国时期曹操发明的错役制。
最反人性的兵役制度中国历史最反人类的兵役制度是曹操搞出来的。既不发钱也不发地(土地产权不属于军人家属),这么反人性还运行了快80年,在司马炎当皇帝时才废止。
曹操这次出征张绣,因为自己的孟浪害死了自己的贴身保镖、长子和侄子
这项制度始于曹操的一次艳遇。公元197年曹操击败张绣,张绣投降献出宛城后,但他没有管住自己裤腰带把张绣嫂子给睡了。这事出了后张绣没法再忍,直接掏刀子又杀回来。
张绣:曹贼!
曹操的贴身护卫典韦为了护送曹操被乱刀砍死,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也力战而亡。曹操但为了这次放荡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事后曹操老婆都和他闹起了分居。
曹操喜好人妻,如今成了网络名梗
复盘这次失败的买春行动,他没有为自己的孟浪后悔,而是觉得自己第一时间没有把张绣的士兵亲属绑为人质是一大失着。在参透人性恶这一方面,曹操不愧是法家的坚定实践者。当时汉末的军阀已经有不少把军属放到后方监视的做法。但曹操把这个做法制度化了,还不断地打补丁最终形成了曹魏版的“错役制”。
首先是“使人役居户,各在一方”。就是指把兵士派到远离家乡的前线打仗,然后把他的家属编上号,拉到后方屯田耕田和服徭役。
如果兵士在前线有逃跑或背叛的行为,曹操就会把他家属的脑袋挂在城门口示众。
《历代兵制.三国》: 魏武制错役之法,分离天下,使人役户各居一方。其离逖转徙之患,又可胜言哉!
第二是人尽其用,前方打仗用军士,后方用军士的家属耕地。
屯田
后方的亲属不是白吃皇粮的,而是要在后方屯田搞建设,公粮上缴比例极高,一般是6成的收获,闲时还要服徭役。更无赖的是这项制度没有退出机制,只要收了曹老板的田,就世世代代不能再做自由民,子子孙孙都是曹魏政权的兵奴和农奴
曹操是得到先秦法家的精髓,为了自己的宏图大愿把百姓当成耗材压榨的干干净净。
”使用官牛者,官六成民四成;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
第三就是严刑峻法控制百姓。
不管你愿不愿意,凡是被曹军占领的地方都要纳入这个系统里面,另外立法监督谁敢逃跑,就杀你全家!这个制度可谓是曹魏军事+后勤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曹操特别重视错役和屯田,典农的长官基本曹家族人担任。
“时天下草创,多逋逃,故重士亡法,罪及妻子。亡士妻白等,始适夫家数日,皆未与夫相见,大理奏弃市”
第四就是情绪疏导了,前面3条我们现代人看了都会摇头。这么高压的控制一旦失控发生兵变。曹魏高层马上就全家“火葬场”。
但是曹操也想到了解决办法——就是允许手下人屠城。曹操的部队爱屠城这个三国时就人尽皆知,除了193年第一次屠徐州是打着为老爹报仇的口号,那次屠杀极其恐怖,杀了几十万人,泗水的河水都被堵住。
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后汉书·陶谦传》
收编了百万青州黄巾军,曹操更需要物资补充,屠城开始毫无顾忌
后面几次屠城都是削弱竞争对手、补充自己粮饷的有计划行动。再后来收编收了青州黄巾军后,面对这么多吃饭的嘴,曹操就更顾不上骂名了。
屠城除了能威慑对手,也是这支部队平时压力太大需要渠道泄愤。而且屠城能抢东西,这是曹魏这支高压下的部队普通军士少有的放松的机会。
有记载的曹军屠城名单有一长列。
曹魏的屠城名单很长,从南到北都不能幸免
建安十二年,攻打乌桓地区,破柳城,屠城:
十二年,太祖征三郡乌丸,屠柳城。
建安十四年,夏侯渊出兵平定太原商曜叛乱,屠太原城:
又行征西护军,督徐晃击太原贼,攻下二十馀屯,斩贼帅商曜,屠其城。
建安十九年,夏侯渊出兵平定韩遂、宋建,两次屠城:
韩遂徙金城,入氐王千万部,率羌、胡万馀骑与夏侯渊战,击,大破之,遂走西平。渊与诸将攻兴国,屠之……遣夏侯渊自兴国讨之。冬十月,屠枹罕,斩建,凉州平。
建安二十年,曹操击败氐人,屠河池:
氐王窦茂众万馀人,恃险不服,五月,公攻屠之。《三国志·武帝纪》
建安二十四年,宛城响应关羽北伐,起兵反曹。曹仁扫平叛将侯音,屠宛城:
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三国志·武帝纪》
此外围困袁绍大本营邺城时,曹军掘开大堤水淹邺城也造成了十几万人死亡。
曹军南下,荆州地区百姓四散逃亡
荆州地区的老百姓拖家带口跟着刘备逃难
所以我们现在看207年曹军南下百姓四散逃亡的场景就能理解了。为什么荆州地区的老百姓拖家带口跟着刘备逃难。老百姓不傻他们实在是害怕曹军,这支军队名声确实太臭了。
喋血孤城“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曹操。
汉末连年灾异,动乱,是一个空前的乱世
这个制度能够铺开也主要是东汉末年连年灾异,动乱和军阀混战。葛剑雄老师分析中国人口变迁时就推断东汉从184年到220年这样时间。人口从6000万跌倒2200万。这种乱世有口饭就不错了,大家对生活的期望极低。所以曹操给的条件这么苛刻,还是有人愿意干。乱世人命不如狗啊。
在这个反人性的制度下激励下,曹魏集团军创下了多次喋血孤城案例。
曹军死守
219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时,关羽集团势如破竹,接连击败曹操派出的多路救援部队。坐困孤城的襄阳守将吕常就是不投降,他们终于等到了孙权的背刺,关羽无奈撤军。
没办法,自己不死守,家人就得死。
制度的反噬没有永远可行的制度,当初因为天下大乱,大家要混口饭吃所以这么严苛的制度也就忍了。但是随着三国疆域稳定下来,高烈度的战争逐渐平息。这么残酷的连坐和追责制度就很不合时宜了。
曹魏兵户的世代为兵、家人世代为农奴完全没有阶级上升的希望。开始出现大量兵户的脱籍逃亡,兵户自己绝育的现象。
曹魏的兵户,上升无望家人还不能脱籍
将心比心,如果这辈子不是自己挨一刀,就是亲属要挨一刀,那我还要生孩子不就是造孽吗?
曹魏南方的淮南地区就一直实行不了这项制度,因为大家都有腿。如果曹家皇帝强推的话,大家全跑到孙权那里去了。
其实曹操还在世的时候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矛盾,219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时。宛城的兵屯士兵就跟风起义了,这样的叛乱早就成了曹魏政权的不稳定因素。
大规模战争结束了,曹家皇帝还在驱使兵农给自己修宫殿
曹魏内部也有人提过建议,赶紧进行改革。特别是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曹魏紧张的西北防线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个时候改,内外压力都不大能很快修整。但皇帝曹睿不同意,紧张了多年的他要开始好好享受了,屯田的兵户正好能给他大修宫殿楼宇。
这项制度直到西晋司马炎于咸熙元年才废除:
“罢屯田官,以均政役,诸典农皆为太守,都尉皆为令长”,实际上就是下令废止屯田制。
法家治国法家治国有好处也有弊端,而且正反两面都很突出。好处是短期就能迅速动员国家的一切力量。秦、隋和汉武帝时都通过法家治国搞了很多大工程,完成了不少大项目。人性害怕惩罚,畏惧权威所以能够被驱使。但人的忍耐也有限度的,民不畏死何以以死惧之。
老百姓也是有脾气的
法家的条规可以规范人的言行,但是迷信严刑峻法的主导者把老百姓都当初了君主实现抱负的耗材。这样的社会长期来看是没办法凝聚人心的。
历朝历代都是法儒之道杂之,中国人讲究一个中庸,是历史上无数教训不断反馈的结果。
汉宣帝很早就给出了治国的基本思路,“霸王道杂之”
落实到军队建设上就是军事战斗要有正当理由,占据道德制高点,这样出征的士兵也有底气,有自发干事的动力。我们中国后面历来重视军队的政治工作也因如此。靠鞭子抽打前进,放纵士兵作恶的部队是不能长久作战的。
错役制度下的士兵战斗素质可能还可以,但是完全是出于对长官惩罚畏惧和家属担忧而战斗。几代下来剩下的全是兵痞和兵油子,后来在八王之乱和北方残酷的混战中被消耗光了。
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但他搞的这个兵役制度后来历代统治者即使要抄袭也不敢全部抄。历史教训确实太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