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每16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残疾人,为什么城市里却很少见到他们?

“对待弱者的态度,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明明在大街上很少见到盲人,为何大街小巷中都布满盲道?明明公交地铁高铁上都设

“对待弱者的态度,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明明在大街上很少见到盲人,为何大街小巷中都布满盲道?明明公交地铁高铁上都设有残疾人专座,为何几乎从未见过残疾人使用?为何每个商城都设有无障碍厕所,却鲜少见人使用?公司大楼、住宅楼里明明没有盲人,为何电梯的按键上都设有盲文?

这些随处可见的场景,会给大家一种感觉:我国的无障碍设施已经非常完善了。但事实上,国内的无障碍设施仍处于发展阶段,仍有许多需要完善改进之处。认真看完,相信大家一定会对无障碍设施有更深的了解。

截瘫者之家创始人——文军

在讨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前,我们先听听文军的故事吧。

文军,1972年生,宁夏固原市人,从事服装生意。25岁时,因意外车祸而高位截瘫。在瘫痪之初,文军也曾意志消沉,难以接受下半生都要在轮椅上度过的事实。而在他重新振作起来后,他想要帮助其他截瘫患者走出伤痛,融入社会,于是创办了“截瘫者之家”,开通了“SCI大讲堂”。

“我们希望每一个患者都是勇敢者,我们都能勇敢地走出家门。”文军曾这样说。

而他也在身体力行地去推行这一切,他常常实地考察全国各大城市的无障碍设施,为残障人士发声。为了让截瘫患者拥抱生活,他还组织了名为“SCI感受阳光,享受快乐”的活动。

而在文军前往云南,为第十二届“感受阳光,享受快乐”活动考察无障碍设施的情况时,意外发生了。

平日,文军独自前往考察时,都会仔细观察景点的路面是否适合轮椅行驶、酒店有没有无障碍通道、卫生间门宽度是否足够轮椅通过、马桶边扶手的高度是否合适等细节,并加以详细记录,再将信息发布到微信群,与大家讨论并确定。

2019年7月7日这一天,群里却并没有收到文军的信息,大家以为他只是睡着了,但第二天,却传来了文军意外身亡的噩耗。

害死文军的,是这样一个路口:

这里无台阶、护栏,也没有警示标识,在黑夜里哪怕是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从这里摔下去,也可能有生命危险,更不用说手摇轮椅独自出行的文军了。

一位22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无障碍出行的残疾人,最终倒在了障碍重重的路上,这是何等的讽刺。

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发展

看完文军的故事,相信大家对于行动不便人群的处境已经了然。每年都有无数的残障人士,因为出行的不便,亦或者不愿意给亲友添麻烦而放弃出门。

难道残障人士真的被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所抛弃了吗?其实不然,欧洲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关注无障碍城市的建设,但当时的中国,还在饱受战争的摧残。而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国家逐渐与国际接轨,也开始探讨和建设无障碍城市。

1989年,我国的《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正式在城市设计中落实,1990年也相继出台了《残疾人保障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政府工作的职责,以此保障了残障人士的出行便利。

而在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更是飞速发展,仅是北京所进行的无障碍改造就高达14000项。

在奥运会结束后的10年里,我国也并没有减缓无障碍城市的建设,总计投入超过了1800亿人民币进行无障碍改造(该数据为2017年统计),开展无障碍建设的城市、县城总计达到了1702个(该数据为2018年统计)。

这些数字,无一不在向我们揭示:我们的国家对残障人士的出行问题非常重视。

无障碍设施的现状

结合以上内容,大家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矛盾:为何国家如此关心、重视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但如今的残障人士仍然面临着出行困境,甚至还发生了文军先生这样的惨案呢?

那么,我们就从残疾人的视角,来看看如今城市里的无障碍设施吧。

假如你是一位视障人士,出门需要带着拐杖,依靠盲道分辨道路,那么你可能遇到的盲道可能是这样的:

有些盲道通向的是死胡同,有些盲道被车辆、小摊贩占用,有些盲道可能直接通往死亡。

再假如,你是一位腿部受伤,需要坐轮椅的人,即使出门时有亲友陪同,你也可能会被这些设施挡住去路:

这些我们普通人在生活中不会注意到的石墩、石柱,都可能是出行障碍人士的拦路虎。

在这些压力下,残障人士的出行变得寸步难行。

而这些投入巨大成本建设,却没有真正派上用场的各种无障碍设施,甚至被网友所质疑:“从来没见过盲人使用盲道,盲道的建设是一种浪费吗?”。

事实上,并不是残障人士不想使用,而是这些无障碍设施在设计、投入使用的过程中欠缺合理规划,有些地方的无障碍设施更像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存在。这些具有缺陷的无障碍设施,不仅没有为残障人士的出行带来便利,甚至还成为了他们出行的障碍。

无障碍设施存在的必要性

在身体健全的普通人眼中,或许会认为无障碍设施离自己很遥远,况且在大街上也鲜少见到残障人士。那么上述这些难用、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真的值得国家投入如此多的金钱、精力去建设吗?实际上,需要受到特殊照顾的群体在我国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中国有8000万残疾人,其中包括1700万视障者、2000万听力障碍者、7000万读写障碍者,而除以上所述的残疾人外,还有1.5亿65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属于障碍群体,加上其他各种类型障碍人群,这些障碍人士加起来占中国人口总数20%以上。

如此庞大的数目,怎么会不引起社会的关注与特殊照顾呢?

再我们换个角度思考,无障碍设施难道只是残障人士需要使用吗?

在国外的建筑学上,无障碍设施被称为“通用性设计”或“包容性设计”,简而言之,这些设计并不仅仅是为了照顾失能人士,而是强调这是一种考虑到日常生活中可能产生的多样化需求,而产生的人性化设计。

大家在生活中,都有会碰到因受伤而腿脚不便、或者需要推婴儿车、行李箱的时刻,在这些时候,城市里可以正常使用的无障碍设计常常也能为我们提供便利。

例如,我在读大学期间,每次提着近20公斤的行李箱往返于学校与老家之间时,看到长长的阶梯旁边有无障碍通道时,都会长舒一口气。所以,一座城市中合理的无障碍设施,是为城市里的每一位居民提供福祉。

城市设计的人文关怀

无障碍设计的初衷是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但由于我国无障碍设计的起步时间较晚,且近年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导致大部分地区在面临无障碍设施的需求时,都仅仅是在“抄作业”,并没有针对不同的城市状况对无障碍设施进行地方化改良。

这种人文关怀的欠缺不仅仅体现在无障碍设施的大量建设上,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除了出行不便的残障人士,还有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值得我们的关注:城市流浪者。

随着近些年我国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城市里多了很多外来务工者,微薄的收入仅够生存,以打零工、拾荒度日,他们为了省钱不去租房。虽然不是乞丐,但他们露宿街头,以天为被,以地为床,一张席子、一床破棉被、几件衣服和一个尼龙袋装着的行李,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在火车站、便利店、天桥下、公园长椅,都常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而在一些城市中,为了防止流浪者栖居桥底,维护所谓的“市容市貌”,甚至在天桥下设置了水泥锥。

更有甚者,为了防止流浪者在公交站过夜,而将车站的站台座椅改造成了弧形,只要一坐上去,身体就会不由自主地往下滑。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在多年前,我们的城市建设无论对于残障人士,还是流浪者,都有着太多“驱逐”他们的设施,他们作为社会的弱者,却在这个不断发展的城市中寸步难行,最终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但近年来,上述对待弱势群体不友好的设计已经在逐渐被改良或被取缔,因为一个人性化、开放包容的城市应该善待弱势群体,这考验着政府职能部门的胸怀与智慧。城市不应以这样冷漠的方式对待弱者,而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帮助。

但充满人文关怀的设计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的城市还需要时间,相信在未来,人文关怀的进程一定能与不断发展的科技齐头并进,让我们的每一个同伴都能享受优质、平等的待遇。

因为我们的国家发展至今,所依靠的正是相互协作、帮助弱者,不抛弃任何一个同伴,才能让每个人都生活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发展历程[2] 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3] 城市空间无障碍设施失效与包容性环境设计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