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乱补了!这些保健品吃进医院,最后悔没早点知道

逗逗玩转养护 2025-03-30 09:18:3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中华医学杂志》2024年第96卷第3期《中国临床营养学杂志》2023年第31卷第5期,页码157-163《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24年第26卷第2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报告(2023)《中华内科学杂志》2024年第63卷第1期

"病从口入"这句古训流传千年,而现代人却在保健品的诱惑下,正把另一个真相演绎得淋漓尽致:补过头,反伤身。

那些被商家包装成"神药"的保健品,正悄悄地把人送进医院的大门。

每天清晨,我的诊室门外总会排起长队。

这些患者中,有不少是因为盲目服用保健品而导致健康出现问题的。据《中国临床营养学杂志》2023年的调查显示,超过38%的保健品使用者对其功效存在误解,17%的人因过量服用导致不良反应。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健康代价。

保健品≠药品,盲目"补"出大问题

前天,一位65岁的李阿姨被家人搀扶着来到我的诊室。她面色蜡黄,精神萎靡,最初我以为是肝功能异常。

检查结果却显示她的维生素A、D水平异常高,肝功能指标明显升高。

"医生,我不明白啊,我每天都按时吃保健品,怎么反而病了?"

原来,李阿姨同时服用了含维生素A、D的鱼肝油胶囊、复合维生素片、钙片和奶粉,导致脂溶性维生素过量蓄积,引发肝损伤。

脂溶性维生素(A、D、E、K)过量摄入不会随尿液排出,而是积累在体内,长期过量可导致中毒。

维生素A过量可引起头痛、皮肤干燥、肝损伤;维生素D过量则可能导致高钙血症,引起肾结石、心律不齐等严重问题。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因保健品不当使用导致的就诊率上升了23%,这绝非个例。

"神奇功效"背后的营销陷阱

"医生,这个'三高克星'我吃了半年,血压不但没降,反而升高了,是不是药量不够?"

这是前不久一位患者拿着某"降三高"保健品问我的话。

仔细检查后发现,这位患者不仅高血压没控制好,还因为迷信保健品而停用了降压药,导致病情加重。

保健品的本质是食品,不是药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24年的一项研究指出,有41.3%的慢性病患者曾尝试用保健品替代处方药,其中超过一半的人因此导致病情加重。

商家常用"纯天然""无副作用""祖传秘方"等词汇诱导消费,但天然不等于安全,没有任何一种保健品适合所有人。

我的一位同事曾接诊过一名因服用"纯天然降糖茶"而致肝功能衰竭的患者。

检测发现,该产品含有违禁药物成分,根本不是宣传的"纯天然"。

真相:哪些保健品最容易出问题?

根据《中华内科学杂志》最新研究,以下几类保健品最容易导致健康问题:

减肥类保健品:部分产品添加了西布曲明等违禁成分,可引起心脏病、中风风险增加。

壮阳类保健品:许多暗含西地那非等处方药成分,与硝酸盐类药物同用可导致严重低血压,甚至死亡。

关节保健类:过量服用葡萄糖胺可能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加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难度。

美容养颜类:部分产品含激素成分,长期使用可导致肾上腺抑制、糖代谢紊乱等问题。

最近接诊的张女士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这位爱美的40岁女性,长期服用某"养颜胶囊"后出现满月脸、多毛、血糖升高等症状。检测发现,该产品含有激素成分。

停用后,症状才慢慢缓解。

保健品选购与服用的正确打开方式

既然保健品并非"包治百病"的良药,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和选择呢?

辨别资质:选择有保健食品蓝帽标志的产品,查验保健食品批准文号。

理性期待:保健品只能调节机体功能,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

据统计,我国批准的保健品只有27个功能类别,远不如广告中声称的那样"无所不能"。

按需选择: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补充所有营养素。

避免过量: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服用,避免同时服用多种同类保健品。

特殊人群慎用:孕妇、儿童、慢性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最重要的是,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才是真正的"长寿药"。

据《中华医学杂志》研究,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其健康水平远高于依赖保健品的人群。

前几天,一位78岁的老先生来复诊。他精神矍铄,各项指标良好。

当我问及他的养生秘诀时,他笑着说:"每天散步一小时,三餐按时吃,荤素搭配,从不乱补。"

这或许是最朴素也最有效的健康之道。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回归理性。保健品只是健康生活的补充,而非主角。

过度迷信保健品,不仅会伤害钱包,更可能危及健康。

如果你正在服用保健品,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它吗?它给我带来了实质性的健康改善吗?是否经过专业医生的建议?

健康,从来不是靠"吃"出来的,而是靠科学的生活方式"养"出来的。

别让那些五颜六色的胶囊和片剂,成为你走向医院的"加速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0 阅读:8
评论列表
  • 哇.中医好历害的没早点。药決定能不能治病。药量更是決定病好的快慢。但中医连決定病好的快慢這么重要的因素都说不出來自己如何定药量还在说能治病。 现在把问题拿出來。中医回答不了恼羞成怒 只能说些什么汉奸、造谣、日本人.收钱、帮外国人、黑中医、为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找存在合理理由之类。來安慰中医那顆脆弱的玻璃心(比如小和尚、andy、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用户13xxx92、雪尘、390155483、用户70xxx16、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渔樵泛歌我不会、流水无声、wQ)。 中医己经做啦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己经上瘾啦 认为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才叫医者父母心。中医还想把这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医者父母心再传承5000年. (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