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李承休是唐代的吴房令。李承休娶了汝南的周氏为妻,周氏在年幼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僧伽的异僧从泗上来,见到她后觉得很惊奇,预言说她以后会嫁给李氏,会生三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不要用紫色的衣服穿,这个儿子将来会穿上金紫色的衣服,成为帝王的老师。周氏嫁给李承休后,两年后才怀孕生产,而李泌出生后头发一直长到眉毛。周氏每次生产都会非常困惫,但生产李泌时却没有任何问题,因此他的小名叫“顺”。李泌从小就聪明敏捷,看书一遍就能背诵,六七岁时开始学习写文章。
自幼聪颖,深得唐玄宗赏识。成年后,他常游历于嵩、华、终南诸山之间,慕神仙不死之术。
天宝年间,玄宗令李泌待诏翰林,为太子李亨(唐肃宗)的属官。
东宫供职几年后,李泌因看不惯杨国忠的恃宠擅权,写了一首《感遇诗》讥讽朝政,结果得罪了杨国忠,旋即被逐出京师。干脆脱离政治,从此躲到河南嵩山,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涯。
后来他又被权宦李辅国等诬陷,再次隐居衡岳。唐代宗即位后,再召李泌为翰林学士,但他接连受到宰相元载、常衮的排挤,先后被外放为江南西道判官、楚州刺史、澧朗峡团练使、杭州刺史。
唐德宗即位后,授李泌左散骑常侍,不久后又任命他为陕、虢都防御观察使。贞元三年(787年),李泌被召入朝,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
贞元五年(789年),李泌病逝,享年六十八岁。他在安史之乱期间,为唐肃宗出谋划策,维护了唐朝的统一。此外,他还参与了制定《大历律》,对于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泌在安史之乱期间为唐朝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泌对安史之乱局势做出了正确判断。他认为参与叛乱的多是异族人,而华人(主要指汉族)寥寥,这说明安史叛乱没有得到中原人的支持;同时叛军把掠夺到的财物全部送回自己的偏居一隅的老巢范阳,可见叛军根本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为唐肃宗制定了平叛的方略,即命令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使得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开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开长安。此外,他还建议让郭子仪不要攻取华,让叛军得以通关中,从而使其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最后,他建议命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阳。李泌在安史之乱期间一直辅佐肃宗,为他出谋划策。他在灵武时,向肃宗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包括如何安置百姓、如何选拔人才等。他还多次劝谏肃宗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在平叛过程中,唐朝内部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李泌在此时起到了调和矛盾的作用。他多次向肃宗进言,希望他能够放下个人恩怨,以大局为重。同时,他也尽力协调各方势力之间的关系,使得唐朝能够在战争中保持团结。在学术上,李泌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对于经史子集都有深入研究。
他的著作《邺侯家传》被收入《四库全书》,被誉为“其言切实近理”。此外,他还擅长诗词,有《李泌集》传世。
人脉广泛,李泌在年少时就得到了唐玄宗的赞赏,与当时的上层社会建立了联系。
他与张九龄等一众政坛重臣结为朋友,张九龄是唐朝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年纪比李泌大近50岁,但两人结为忘年之交。和唐玄宗的亲兄妹宁王和玉真公主也有着深厚的友情。
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被唐玄宗册封为太子后,以“待诏翰林”的身份充当东宫幕僚,跟李亨共事。此时的李亨和李泌,名义上是上下级,实际上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在灵武,李泌拜见了已经登基为皇帝的李亨,也就是唐肃宗。见到李泌,肃宗喜出望外,他的脸上洋溢出了真诚而深厚的喜悦之情。肃宗与李泌并肩而出时,他们的坐骑仿佛也感受到了两位主人之间的默契,马缰绳紧紧相连,仿佛是在默默地见证着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
夜幕降临,肃宗和李泌并肩而卧,就像他们在太子时期一样。他已经成为了皇帝的挚友和智囊。肃宗对李泌的尊重和信任没有任何改变,不论大小事务,他都愿意听取李泌的意见。
甚至在朝廷中,将领和宰相的升迁问题,肃宗也会与李泌商量。这种深厚的信任使得李泌在朝廷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他的智慧和勇气为唐朝在安史之乱中的平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这些人脉关系不仅仅是对李泌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他卓越才华和高尚品格的认可。为他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石,也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痕迹
李泌是一位博学多才、智谋出众、见识卓越、人脉广泛的历史人物。他在唐朝中期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他在历史上以智谋和见识著称,是一位备受后世推崇的杰出人物。
《旧唐书·李泌传》:详细记述了他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背景。
《新唐书·李泌传》:与《旧唐书》相比,更加详细和全面。
《资治通鉴·唐纪》:这是《资治通鉴》中关于唐朝历史的部分,其中也有很多关于李泌的记载。
《唐会要》:是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综合性著作,其中也有一些关于李泌的内容。
《邺侯家传》:详细记述了他的家世、生平事迹和思想。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