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私立中小学改为公办,民转公真的落实了,家长为何喜忧参半

悲欢与余生 2022-06-05 15:14:27

教育这个话题几乎是每个家庭都离不开的,而且它不仅事关个体的学习和发展,也关系着祖国的未来。为教育把关,就等于给未来把关。

跟其他很多行业一样,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教育领域也迎来不同的趋势。曾经,公办教学资源相对有限,而学生们的需求又在增加。

在这种背景下,民办学校得到了许可和支持,并逐渐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就算在小城市,我们也能发现有的私立中小学,实力逐渐攀升。

有些甚至已经超过很多公办学校,成为区域内的“扛把子”。不过这也带去了一些不可忽视的弊端,所以“民转公”的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下的局面。

“民转公”真的落实了,多地多所私立中小学改为公办

我们平时提及的“民转公”,通常是针对中小学阶段,将原本的一些民办学校,改成“公参民”的形式,属性变为公办学校。

但这并不等于学校直接“叫停”,很多学校会继续办学。起初大家也是一种观望态度,没想到落实会这么快。这也是双减以后,另一个引起重要关注的话题。

目前多地已经着手推进和落实,例如:云南昆明今年已经确定了35所民办小学和初中,将会转变成公办学校。这个数属实不少。

首都北京也宣布,有7所中学提上“转公”的日程,其中甚至包括北大附中等当地很有名气的“牛校”。这意味着原来的学费也会有一定调整,不再那么昂贵。

包括河南郑州也有19所私立初中,它们因为办学水平存在问题,已被取消招生资格。还有4所符合条件的,会改成公办。

6月2日,浙江教育厅还特别在《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里,提及了关于民转公方面的事宜。通知中明确转公过程中,一些针对招生上的过渡方案。

该省将落实“公民同招”,有序地推进这种变化,让学生和家长适应。总之,通过以上这些信息,都像我们传达了一个信号:民转公真的落实了,而且将是一种趋势。

“民转公”成为新趋势,是为平衡教育资源,规范教学方式

因为很多城市已经明确有多所私立学校转公,这个话题也再度引发了外界的关注。有媒体进行采访,相关专业人士表示,民转公的落实是为平衡和调节教育资源。

民办资本投入教育事业,如果控制在一定程度,有助于带来更多活力和新颖的教学方式。但如果资本过度参与,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很多家长也能发现,有些私立中小学挖走了公办学校的优秀教师,然后再把学费定得很高。这意味着只有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才能得到这些老师的指导。

久而久之可能垄断了一个城市的优质教学资源。起初家长可能以为,多花点钱也没什么。但是已经有私立学校出现“坐地起价”的情况。

而且,如果私立中小学不加以规范,不只是学费方面的问题。在教材和教学模式方面,它们因为民办性质,受到的限制也跟公办不太一样。

所以,有的私立中小学会用“赶进度”、填鸭式教学,或者一味增加学习时间等方式,来保证成绩。而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代的培养理念。

所以,无论是站在平衡教育资源的角度,还是改善和规范教学方式的角度,“民转公”都有着必要性。

“民转公”对普通学生来说是好事,为何家长喜忧参半?

从长远来看,推进“民转公”,受益的是普通家庭的学生。这样可以更好地避免优质的资源被私立学校集中。但也有一些家长表示喜忧参半。

因为从家长个人角度来看,他们考虑的是子女切实的情况。私立学校之所以能吸引家长花更多的钱给学生报名,自然有其原因。

班型小、老师个性化指导、管理严格等方面,让一些在公立学校比较散漫的同学有更多提高成绩的可能。有些特殊的教学方式和选择的教材,也被这些家长认可。

所以他们会担心,转公以后如果衔接不好,或者风格完全按照其他公办学校来,这种优势就逐渐消失了。其实家长这方面的考虑也不是没道理的。

说到底这就需要在转公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原来学校的特点和优势,力争保持一些合适的教学风格,不要进行“一刀切”。

话题:你对“民转公”有何建议?(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3

悲欢与余生

简介:悲欢与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