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还是0度左右的天气,还没过几天,最高温度就升到了25度左右”
“这是等于冬天直接到了夏天,把春天给忽略掉了啊”
“昨天穿棉袄,今天穿短袖,春天跑哪了?”
时间来到3月下旬,小帮手所在的豫东地区,温度急剧上升,一些朋友发出了上述感慨。
不仅是河南地区,在华中、华北等多地的温度,近期上升也比较明显,仿佛要提前进入三伏天的节奏。
说到三伏天,本篇内容,小帮手就说说今年哪天入伏?哪天出伏?以及通过民间传统预测三伏天冷暖的方法,来看看今年三伏天热不热?
每年的三伏天入伏时间不是固定的,如今依据的是“夏至三庚便入伏”的观点。这里大家先要了解两点。
其一,夏至的时间
入伏时间的计算以夏至日为起点,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时间是每年6月21日或22日(公历)。
其二,庚日
“庚日”是干支纪日法中的特定日期,每10天出现一次(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循环)。三伏天的计算需要找到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作为初伏首日(也就是入伏时间)。
今年(2025年,下同)夏至节气是6月21日,往后数3个“庚日”。
第一个庚日是6月30日(庚午日), 第二个庚日是7月10日(庚辰日), 第三个庚日是7月20日(庚寅日)。
因此,按照上述“夏至三庚便入伏”的说法,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是7月20日。
入伏的时间确定以后,出伏的时间就很好判断了。
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初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中伏时间不固定,有些年份是10天,有些年份是20天。
今年的中伏时间是10天(至于原因,下面有详解),也就是说今年的三伏天时间是30天。
7月20日入伏,往后推10天是中伏,再往后推10天是末伏,这样的话,就可以得出今年三伏天的具体时间表:
初伏:7月20日到7月29日,一共10天;
中伏:7月30日到8月8日,一共10天;
末伏:8月9日到8月18日,一共10天。
出伏的时间是三伏天过后的第一天,也就是8月19日为出伏,而不是8月18日。
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由中伏的长度决定。中伏可能是10天或20天,导致了三伏天的总天数不同。
中伏的长度由夏至与立秋之间的庚日数量决定。夏至是6月21日或22日),但庚日的分布因年份不同而变化。
立秋的日期在公历8月7日或8日左右,与庚日的相对位置影响中伏长度。
如果夏至与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则中伏为20天(闰中伏);如果夏至与立秋之间仅有4个庚日,则中伏为10天。
因此,如果中伏是10天的年份,当年的三伏天就是30天。如果中伏是20天的年份,当年的三伏天就是40天。
民间把三伏天分为公伏和母伏,俗语说“公伏凶,母伏爽”,表达的寓意,如果当年三伏天是“公伏”,或预示热一些。如果当年三伏天是“母伏”,或预示三伏天相对没有那么炎热。
公伏和母伏的区分,可以根据入伏当天的农历日期来确定。
如果入伏当日的农历日期为单数时,称为“公伏”;如果入伏当日的农历日期为双数时,称为“母伏”。
今年7月20日入伏,当天的农历日期是六月二十六,属于双数,按照上述说法,今年三伏天属于“母伏”。
再结合“公伏凶,母伏爽”的说法预测,今年三伏天期间或许不会很热(具体还是要以天气预报为主)。
综合上述内容,今年三伏天7月20日入伏,8月19日出伏,一共是30天,根据民间传统文化的说法,或许不会感到太炎热。
关于今年的三伏天,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中一起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