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为秦攻下了魏国的河西地,秦惠王为何却任用张仪为相?

厚德龙龙 2022-09-01 10:02:24

据《孟子》记载: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可知公孙衍是和张仪齐名的纵横家。

而公孙衍出道其实远早于张仪。公孙衍是合纵的首创者,是纵横家的鼻祖。

早在公元前333年,张仪还寂寂无名之时,公孙衍就被秦惠王起用为大良造。

次年,公孙衍率秦兵攻魏,历经两年,大败魏军,斩首8万,歼灭魏国驻防西部的主力,俘虏魏将龙贾,为秦国重新夺回被魏占领近80年的河西地。

公孙衍为秦立有如此大功,理应加官进爵、拜相封侯,然而却在功成之际旋即黯然离秦,这是为何?

这不得不归因于其天敌——张仪的到来。

虽然后来的张仪名震天下,然此时入秦游说的张仪却名不见经传、孑身一人、困穷潦倒。

张仪是在穷途末路之时才来到秦国的。他最先出游的乃是楚国,却在楚国受尽了屈辱,几遭灭顶之灾。

张仪在楚国并未见到楚王,而是投身于楚相门下。

一次陪同楚相喝酒,楚相丢失了璧,众人都怀疑是张仪偷了,因为张仪最穷且没有好的名声。

楚相于是将张仪绑了起来,百般鞭笞拷打,打得张仪只剩下一条舌头完好无损。

就是这样一个贫且贱的张仪,在楚国无法立足,走投无路之下,怀着宁可碰了钉子也别错过的侥幸心理来到了秦国。

谁承想一到秦国,他便面见了秦王,旋即秦惠王便任命他为相国!这与他在楚国的遭际真是云泥之别呀。这究竟是为何?

公孙衍的过失

公孙衍本是魏国人,早年在魏国为将,郁郁不得志,转而投秦。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的洗礼,晋升渠道畅通,公孙衍凭借军功一路飙升,官至大良造。

秦惠王十分倚重凭真才实力从芸芸众人中脱颖而出的这位大良造,因而将夺取魏国河西的重担委任给他。

公孙衍不负秦王的重托,用时2年,夺回了被魏侵占的河西之地。

然而,正像俗语所说的:成功难,居功更难。公孙衍又该如何保持自己夺取了魏国河西地这一大功呢?

你想都想不到,他举动之离谱没有算计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魏惠王派人用重金贿赂公孙衍。公孙衍却接受了。

这个傻蛋。他于是便对秦惠王说:魏国已然答应献河西之地给秦,与秦修好;那么趁秦魏暂时和好之机,我们不妨先进攻其他的国家。

张仪抓住了天赐良机

此时的张仪正来秦国钻营,他一听公孙衍的做法露出了破绽,立即设法觐见秦惠王。

张仪告诉秦惠王,此时魏国西败于秦,齐、赵、楚又对它虎视眈眈,魏国四面受敌,正是秦伐魏的大好良机。而公孙衍却顾私利而忘公义,让秦国停止进攻魏国,转去进攻别的国家,这实在是误国之举。魏国有过去百年霸业的根基,如果让它缓过劲来,秦国再去攻打它,恐怕就很难对付了。

秦惠王一听,如醍醐灌顶,如梦方醒,立即罢黜了公孙衍,拜张仪为客卿。

于是张仪与秦公子华一起率兵进攻魏国的蒲阳。不久攻克蒲阳。

张仪又劝秦惠王将攻占的蒲阳归还魏国,然后前往魏国恫吓魏惠王不可以对秦无礼。

魏惠王迫于压力,答应把上郡十五县献给秦国。

秦惠王见张仪软硬兼通,成效显著,周旋灵活远胜于公孙衍,便任命张仪为相国。

公孙衍本以为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能在秦国出将入相,至此则大失所望,不得已逃离秦国,再度投奔魏国。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