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后面的“斯坦”去哪儿了?

书兰聊历史 2024-04-08 01:30:30

前言:从世界地图上可以发现总有一些国家的国名带有相同的后缀,比如欧洲和非洲加起来共有7个后缀带“尼亚”的国家,另外像后缀为“利亚”或“比亚”的亦有不少。至于亚洲,最明显的体现是那些“斯坦”国家,仅中亚就集中分布了5个,然后南亚还有我们的巴铁,而且中亚斯坦和南亚斯坦之间只隔了一个阿富汗。

如果从宗教文化等方面来说,阿富汗和这6个斯坦国家是有一定相似性的。再加上阿富汗是夹在诸“斯坦”国家中间的必经之路,其国四周除了西边的伊朗和东边的华夏外,全境几乎被“斯坦”包围。有鉴于此,现在确实有不少人会称阿富汗为阿富汗斯坦,但其官方名称并未带上“斯坦”。那么阿富汗为何会有这种突兀的现象?其“斯坦”二字去哪儿了?

今之阿富汗

一、有一种变化叫“翻译”

1、阿富汗的古名

阿富汗既然在东西方向分别与华夏和伊朗接壤,而华夏和伊朗在古代的影响力有多大就不用多说什么了,那么阿富汗在古代必然会受到华夏和波斯两种文化的影响。早在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的开国之君-居鲁士二世就大举东征,将包括阿富汗在内的广大地区尽皆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阿富汗当地的土著部落对此没有任何招架之力,只能等着同化。

受地理条件的影响,波斯帝国东扩基本止步于帕米尔高原,其主要精力长期放在了西边的希腊城邦,双方时有大战,比如温泉关之战。然而战争和对立并未让希波双方得到什么好处,反倒是让逐渐希腊化的马其顿做了渔翁,公元前4世纪后期,偌大的波斯帝国在亚历山大率领的马其顿军团面前迅速飞灰湮灭,阿富汗就此迎来了一段希腊化光阴。

亚历山大帝国

希腊文献中将阿富汗一带称为巴克特里亚,这是一个很有西方特色的名字。由于继承亚历山大帝国亚洲部分领土的塞琉古王朝和非洲的托勒密王朝争战不休,希腊对东边领土的控制力逐渐削弱,而南下的月氏人和塞种人不由分说地看上了阿富汗这块地方。等到汉使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阿富汗已经换了主人。为了方便记录和汇报,张骞将阿富汗音译为大夏。

时间来到公元4世纪后期,月氏人以阿富汗为中心建立的贵霜帝国已然有老态龙钟之像,竟然被一个并不显山露水的白匈奴给灭了。这个白匈奴完美承袭了游牧民族的好战,四面树敌,结果被波斯和新兴的突厥联合给灭了。公元7世纪早期,东土大唐的玄奘法师来到了已经归属西突厥的阿富汗,他发现大夏之名和当地的自称有明显出入,转而译为吐火罗。

唐朝安西大都护府辖下的吐火罗

2、阿富汗的翻译

唐高宗时期,名将苏定方率军远征西突厥,一举将包括吐火罗在内的所有西突厥辖地纳入大唐治下。由于地处偏远,唐朝对其地主要施以羁糜统治,比如在吐火罗设月氏都督府。然而不到百年,阿拉伯人顺着先前波斯的脚步也到了中亚,两大王朝就此在中亚来了一场世纪大PK—怛罗斯之战。此战过后不久,唐朝深陷安史之乱,再也无力越过葱岭。

当然,阿拉伯帝国经此一遭后也很快陷入了分裂,吐火罗的归属变来变去,从公元9世纪早期到13世纪早期,400来年的时间里先后有塔希尔王朝、萨法尔王朝、萨曼王朝、加兹尼王朝、塞尔柱王朝、古尔王朝和花剌子模王朝统治过这里,平均每半个世纪就换一茬。不过这些王朝有一定共性,除了都信仰伊si兰教之外,还和波斯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阿拉伯帝国分裂

话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受波斯的长期影响,如今阿富汗境内依然有波斯语的半壁天下。据相关资料显示,阿富汗官方的通用语言有2种,其中之一便是从属于波斯语的达力语,另外一种则是其本土的普什图语。当然语言都是带有发展性的,会有主体成分和其它成分。达力语里面就有梵语的成分,就拿“Afġānestān”来说,前面的“Afġāne”源于梵语中的“Avagāṇa”(可能有骑马者之意)。

后面的“stān”则源于波斯语中的“sthā́nam”(意为立足之地),合在一起就是骑马者的地方。有人说这不是拉丁字母拼写的吗?和波斯语、梵语能有什么关系?随着西方进入大航海时代,很多地方的语言都转而采用了拉丁字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Afġānestān”才能在英语中写为“Afghanistan”,音译过来就是阿富汗斯坦。

今之波斯语分布范围

二、时间是变化的标尺

1、阿富汗立国较早

都知道花剌子模是蒙古第一次西征的主要对象,那么阿富汗也自然逃不过蒙古人的征服。好不容易等到蒙古人势衰,突厥人又来了,突厥人衰败后又迎来了波斯人的回归,这叫什么日子?总这么搞肯定不是那个事,待到公元18世纪中期,世居阿富汗的普什图人毅然奋起,建立了属于阿富汗人自己的王朝,即阿富汗王国。

当时正值清朝乾隆年间,而乾隆的“十全武功”中就有平定西域的大小和卓之乱,两大王朝之间会不会来一场偶遇?史载乾隆在搞定大小和卓之后声威大振,其影响力直趋中亚,将位于阿富汗北部的巴达克山王国纳为自己的藩属国,志在扩张的阿富汗王国随即遣使出访清朝,双方由此建立联系,清朝方面的翻译官根据其国自称而将其国名音译为爱乌罕。

清朝时期的阿富汗王国

前文中已然说到“斯坦”指的是土地本身,清朝的翻译官认为其意包含了“国家”,没有必要再重复叙述,便没有带上“斯坦”。千万不要认为清朝当时不懂这些,要知道乾隆身边可有一个精通数国语言的郎世宁(意大利人),这个人曾为乾隆画了一幅《爱乌罕四骏图》。有意思的是,乾隆后来想当然地把爱乌罕认定为藩属国,结果很快就啪啪打脸。

爱乌罕心想自己与清朝相隔万里之遥,何必看清朝的脸色?于是轻轻松松地吞掉了巴达克山,闻讯后的乾隆比吃了苍蝇还恶心,双方因此又断绝了往来。没有了清朝的干涉,爱乌罕的国势一度跃居伊si兰世界的NO.2,可惜进入到19世纪后,其国和清朝一样迎来了西方列强,北边有沙俄,南边有英国,二者竞相在其国的土地上角逐,不过其国还算幸运,算是当时难得的半殖民国家。

顽强的阿富汗

2、中亚五国滞后

公元20世纪之前,吉尔吉斯人、塔吉克人、土克曼人和乌兹别克人并没有将族名和国名合而为一,其中乌兹别克人在中亚建立的3个汗国分别名为布哈拉、希瓦和浩罕。至于哈萨克人,倒是建立了一个哈萨克汗国,清朝的文献中对哈萨克汗国的记载也确实是哈萨克,可此国的统治者并非哈萨克人,而是出身黄金家族的术赤后裔。

等到沙俄南下鲸吞了中亚,他们的国名就只剩下俄国。公元20世纪早期,继承沙俄领土的苏联为了消除民族对立的隐患,在其领土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并以此为基础设立若干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过程中多有调整,直至1936年,塔吉克斯坦从自治国升为加盟国,中亚五国的雏形才算基本完成。

苏联的加盟国

随着苏联的解体,中亚五国各自完成独立,其国名基本沿用了苏联时期的加盟国名转化成英文即分别为:Kazakhstan、Uzbekistan、Tajikistan、Turkmenistan和Kirgizstan。毫不意外地是五国的后缀皆有“stan”,这同样是源于波斯文化的影响,只不过这个时候的汉译习惯是抛开意译,直接音译,以避免因意义上的理解出入而混淆视听,所以这五国汉译的国名均带有“斯坦”二字。

至于南边的巴基斯坦,其“斯坦”并不是像中亚五国这样而来,里面有一些巧合成分。据说巴基斯坦的英文Pakistan是旁遮普地区的一名学生在印巴分治之前将穆si林比较集中的5个一级行政区划的首尾字母拼凑而出,P即该学生所在的旁遮普,A即靠近阿富汗的阿富汗尼亚,K即克什米尔,S即信德,tan即俾路支斯坦。然后汉译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成了巴基斯坦。

合五而一的巴基斯坦

结语

综上所述,阿富汗作为波斯文化长期深植的地方,自然和中亚五国一样也会有“stan”,只不过阿富汗立国较早,当时的翻译标准并不完善,音译和意译常常会杂糅在一起,而中亚五国立国较晚,翻译的路数就不一样了。如果重新来翻译阿富汗的国名的话,确实可以带上“斯坦”二字,但是有一种概念叫做约定俗成。

阿富汗从乾隆时期就开始叫爱乌罕,后来慢慢变成阿富汗,而这两个译名的读音相似度极高,人们早就已经养成了习惯。从爱乌罕出使清朝到中亚五国独立,中间有200多年的时间,期间阿富汗并未像中亚五国和巴基斯坦一样被西方列强所吞,那么一个叫了如此长时间的名字有必要换吗?好像也确实没有这个必要。您觉得呢?

参考文献:

《阿富汗史》

《世界通史》

《亚洲史概说》

0 阅读:28

书兰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