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本文共2394字,阅读时长大约5分钟
前言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烽火连天,最终却都归于司马家。
然而,在魏蜀吴三位君主投降之后,他们的爵位待遇却大不相同(魏称王,吴称侯,蜀称公),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逻辑呢?又如何用经济学来解释呢?今天,老达子就来跟大家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三国末路,晋朝统一先来简单介绍下三国的这段背景~
自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建立曹魏以来,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随后,刘备在益州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孙权则在江东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刘禅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
随后,在公元265年,魏国相国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即位为帝,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正式结束,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晋朝时代。
在公元280年,西晋攻破了东吴的都城建康,孙皓投降,被封为归命侯。
至此,三国时代的三位君主都走上了投降的道路,然而他们投降后的爵位待遇却大不相同。曹魏的曹奂被封为陈留王,蜀汉的刘禅被封为安乐公,东吴的孙皓被封为归命侯。
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逻辑呢?下面正式进入主题~
魏称王是为了彰显他们的“美德”咱们先来说说曹魏的曹奂:他是魏国的最后一位皇帝,被迫禅位给了司马炎,被封为陈留王。
晋朝建立时,曹奂的待遇基本上是沿用了之前的做法。曹奂的这个爵位,保持了非常长的时间。无论是西晋、东晋,还是到后来南朝宋,曹家陈留王的封号一直没变。那为什么曹奂能得到这样的待遇呢?
其实,这事得从“禅让”说起。
说到“禅让”,这玩意儿无论背后有多少权谋和心机,表面上还是得讲究个“美德”。就算你心里不愿意接受,既然天命归你,旧朝的皇帝应该将江山交给你,你也只能“勉为其难”地接过这个重担,不能违背天命和民心。
既然天下的江山接手了,旧朝的皇帝待遇也得保证。最起码,你得给他个王公的身份,让他继续享受前朝的礼仪,穿前朝的衣服,祭祀自己的祖先。
举个例子,曹丕篡位时,他就把汉献帝刘协封为山阳公,还允许刘协继续使用汉朝的正朔、衣服,甚至给他建了汉庙让他祭祖。
后来刘协去世,曹睿还亲自带着百官为他哭祭,给他天子般的葬礼。虽然曹家是通过政变篡位的,但毕竟曹操的江山是刀枪拼来的。
而司马家要继位,虽然是靠政变上台,但他们对“德”的要求远比曹丕当年还要高。优待曹魏废帝曹奂,正是为了彰显他们的“美德”,同时也能巩固他们政权的合法性。
蜀称公是有讲究的再来说说蜀汉的刘禅~
刘禅是刘备的儿子,他在诸葛亮等贤臣的辅佐下继承了蜀汉的皇位。然而,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国力逐渐衰弱,最后于公元263年,魏国大军攻入蜀汉都城成都,蜀汉的最后一任皇帝刘禅选择了投降。
之后,刘禅和一些蜀汉的高级官员被迁往魏国的首都洛阳。魏帝给刘禅封了个安乐公的头衔,建立了一个安乐公国,食邑达到一万户。这个封号实际上是为了让刘禅过得舒适享乐,希望他沉迷于这种安逸的生活,渐渐忘记蜀汉的往事,甚至不再思念自己的故土——蜀地。
虽然是公爵,食邑还是一万户。但不同的是,刘禅再也没有天子衣冠这种特殊待遇了。也就是说,虽然他是蜀汉的皇帝,但司马昭并不承认蜀汉的帝位,只是按照魏国的惯例给了刘禅一个国君待遇,从礼制上来说,这样的安排是合适的。
为什么刘禅被封为公呢?这里面其实也有讲究。首先,蜀汉一直标榜自己是汉室宗亲、兴复汉室、汉室正统。在曹魏看来,虽然他们取代了汉朝,但蜀汉依然有一定的号召力。因此,对待蜀汉的亡国之君刘禅,他们自然也会给予一定的优待。
其次,刘禅是第一个投降的君主。在司马昭看来,优待刘禅可以向其他未投降的势力展示他的大度,从而削弱他们的抵抗意志。
因此,他封了刘禅为安乐公,并允许他留在蜀地。然而,随着邓艾和钟会遇害,司马昭意识到刘禅在蜀地已经无计可施了,这才决定将他迁至洛阳。
吴称侯是因为你没啥价值了最后,咱们来说说东吴的孙皓。孙皓是孙权的孙子,他在东吴的末路时期继承了皇位。然而,他残暴昏庸、沉溺酒色、滥杀无辜,最终导致了东吴的灭亡。孙皓投降后,被封为归命侯。
为什么孙皓的爵位待遇最差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首先,当东吴投降之后,天下已经安定,与所谓的法统已经毫无关联。司马炎已经不需要再利用孙皓来削弱其他对手了。
时间价值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资金在不同时间点的价值差异。
经济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时间价值,它说的是资金在不同时间点的价值差异。那代入到当时的历史来也一样的,时间段不同,给的价格肯定也不同呀!因为我的需求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调整。
曹奂的待遇最好,毕竟他把皇位顺利地禅让给了司马炎,而司马炎作为曾经的臣子,投桃报李,没亏待曹奂,毕竟他们曾是君臣关系。
再说了,晋朝的许多臣子曾是魏国的人,照顾曹奂也是为了平稳安抚内部反晋势力,算是“千金买马骨”。对曹奂好,等于对自己好,给他一个王爵,也不算亏。
至于刘禅,他早早就投降了司马昭,还给东吴做了个示范。既然如此,司马昭也得表现出诚意,善待刘禅,让他成为榜样。东吴还没投降,得先做好示范,毕竟刘禅治理蜀地那么多年,人心还在,照顾他也是在安抚百姓,稳住蜀汉旧部的心。
而且当时司马昭还是晋王,不能封刘禅为王,封他为安乐公也算合适。
孙皓虽然不受东吴很多人喜欢,但毕竟是个国君,主动投降、放弃城池,还让其他未投降的郡县跟着投降,也算有功劳。孙氏在江东治理了这么多年,百姓心中还是有影响力的。照顾孙皓,能安抚江东百姓,也便于统治。
到了孙皓投降的时候,蜀汉早就投降了十几年,刘禅早已是安乐公,晋朝面对的威胁也不多了,除了西北边境。所以对于孙皓的封赏,可能没那么重视,封他为归命侯也算得上合理。
老达子说从曹奂的陈留王,到刘禅的安乐公,再到孙皓的归命侯,其实是体现了三国在司马氏心中的地位变化以及当时的局势变化,并不是乱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