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选举的最后十叁日,德国大选局势陡生波澜,亲俄倾向的选择党声望持续高涨,这使得默克尔陷入沉思,即便此刻挺身而出亦难以挽回局势。这是否预示着选择党将主导此次选举?这将对德国产生何种效应呢?
依据新华社报道,于2月10日这一天,德国总统决意解散联邦议院,此举旨在为2月23日的德国总理选举铺路。此决策昭示着德国大选已步入紧张激烈时期,即便是曾离政治舞台的前总理默克尔亦难掩其关切,罕见地表达了观点。
鉴于德国政治环境的多元性,近来发生了一项显著的“出人意料之举”——以魏德尔为首的德国另类选择党(AfD)崭露头角,其民意调查的赞同度已跃升至21%。尽管与默茨领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33%的支持率仍有差距,但前者发展迅速,而后者则停滞不前,最后的13天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
实际上,AfD乃于2013年起始的新兴政团,其声望向来不佳。到了二零二三年,更出现了与激进团体策划驱赶移民之举,这一举动引发了德国境内广泛的抗议与批评之声。
然而近来发生了一项变动,德国主要反对党联盟党的领袖默茨提议与AfD在移民议题上进行合作,此举却引发了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坚决反对,她甚至破例表态予以严正警告。此外,约16万名德国公民参与街头发起抗议活动,针对两党联合执政的政策表示不满,在此情势下,默茨别无选择,唯有声明绝不与选择党展开任何形式的合作。
以默克尔为例,众多政治人物和政党回避与选择党合作的原因何在?实际上,这与另一个阵营范畴--极端右派阵营相关联。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国家的主流政治倾向多倾向于左翼,右翼虽然在强调经济自由和关注民生方面得到部分民众的支持,但整体影响力相对较小。然而,极右翼与之存在显著差异,它们将右翼理念推至极限,鼓吹反对国家对强者的约束,转而支持强者主导国家、压迫弱者,并提倡“寡头统治”,废止对弱势群体的保障。
在去年的欧洲议会选举中,前所未见地出现了极右翼政党登台执政的现象,这批思想激进的政治人物提倡解散欧盟、废除欧元、恢复各国内部货币交易,而德国选择党亦位列其中。梅茨寻求与选择党联手排斥移民之举,已然释放出极其警示的讯息;更何况,德国自欧洲一体化以来,一直是最大且最为受惠的国家之一。
例如:通过更加便利地获取中东欧地区的劳工资源,加之欧洲中央银行总部落户于德国,以及与这些国家之间频繁的贸易活动,使得德国成为了欧元货币体系的核心地带。这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经济效应是极其显著且深远的。由此,人们也能明白为何默克尔及德国其他政党会对选择党执政持高度戒慎态度。
然而,极右翼势力的逐步崛起本身就已释放出某种信号,德国之所以能成长为欧洲经济的领头羊,欧洲一体化进程只起到了促进作用,其持久繁荣的背后,有两个关键因素更为重要:一是俄罗斯所提供的经济实惠的能源供应,二是中国广阔的市场潜力。
在默克尔卸任不长时间内,俄乌争端突起,德国起初持观望态度,未急于介入。然而,朔尔茨在执政策略上的犹豫不决,促使德国转变立场,坚定地站在反俄阵营之中,与美国和欧盟一道,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制裁行动。此外,尽管德国抵制欧盟效仿美国对中国的制裁行动,但实际上并未采取实质行动,而呼声最高的新总理穆尔茨对中国持有不友好的立场。
在此语境下,AfD在竞选宣言中提出了"解除对俄制裁"的立场,而新任选择党领导人魏德尔则在中国居住了六年之久,强调中德间的合作,反对与中国的脱钩。加之其个人魅力的影响,选择党的支持度日益攀升,尽管它难以与德国其他政党结成联盟,但21%的支持率凸显了传统左翼和中间立场政党的基础选民群体正在缩小,而这一趋势仍在持续增长。
当前德国境内的局势陷入了僵局,朔尔茨在应对俄乌冲突及国内事务方面表现欠佳,这一状况促使其提前两年面临选举。各政党均不愿回归传统的三党联合执政模式。然而,当前AfD呈现出了逆势上扬的趋势,若各政党未能与其携手合作,则组建议会中占据多数支持的双党联合政府将变得遥不可及,最终的解决方案仍可能归结于多党执政联盟的模式。
默茨先前尝试与AfD联姻不过是一次试探,却未曾料想直接引来了默克尔的警示。面对现今的情势,即便政治手腕老到如默克尔,也只能保持缄默,难以提出更优策略。余时仅余13天,德境之纷扰即将显露出真相,静候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