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步骤和内容

豫宛弘道 2024-11-23 18:56:37

检查方法和步骤

1。 首先作横向探测, 将探头置于颈根部向头侧移动, 采用二维超声显示, 其用途为: ①测量血管内径; ②识别膨大部、颈内及颈外动脉所在位置; ③观察CCA、ICA、ECA管壁四周有无斑块, 确定斑块所在部位。

2 然后, 取颈前侧位作纵向探测, 从颈根部沿颈总动脉血管长轴作纵向扫查越过膨大部,分别显示颈内及颈外动脉长轴。其用途为: ①测量内膜中层厚度(IMT); ②测量斑块长度及厚度、观察其表面及内部特性; ③用于CDFI显示血流方向、充盈情况及狭窄、阻塞部位; ④进行脉冲多普勒检测, 观察流速曲线及血流参数测定。

3 必要时, 加用颈后侧位纵向探测: 探头置颈后侧方胸锁乳突肌后缘作纵向探测, 其用途为: ①分叉部位置过高, 经前侧位检测不能显示者; ②经颈前侧位纵向扫查颈内动脉显示不佳者。

4 右侧颈动脉扫查, 要注意追踪检测无名动脉分出右锁骨下动脉及颈总动脉的头臂干分叉部有无斑块形成和狭窄。

5 在二维图像清晰显示基础上采用CDFI, 观察血流方向、性质(层流、湍流及涡流)有无充盈缺损、狭窄、血流中断及倒流。(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

6 CDFI显示下确定取样门放置位置, 进行脉冲多普勒检测, 观察血流流速曲线形态, 测量血流参数。((取样门:指被一小段超声波束所覆盖的那部分要分析的组织区域。 高速血流选用高通滤波。低速血流选用低通滤波。使夹角尽量<60°))

在颈动脉检测时, 有些操作者仅采用纵向探测, 不作横向扫查, 这样, 可遗漏位于管腔侧壁的斑块, 在管径测量时也会所测并非最大内径, 因此, 应两者相结合进行检测, 才能取得全面、可靠信息。

血管内径及内膜中层厚度的测量

1 内径测量 以血管横断面心脏收缩期的内径为准, 分别测量颈总动脉中部、颈内动脉距其窦部 1cm 处、颈外动脉距膨大部 1cm处, 测量从内膜内表面至对侧内表面的垂直距离。

2 内膜中层厚度(IMT)测量 测量部位目前国内多数采用一点法, 即定位于颈总动脉开始膨大处近心端10-15mm处的远侧壁, 也有文献报告应用多点法, 即选取颈总动脉开始膨大处近心端10-15mm、膨大部及颈内动脉起始部上方1cm处的远侧壁。测量内膜内表面到中层与外膜交界面的垂直距离。正常值: 颈总动脉、颈内动脉IMT <1.0 mm, 颈总动脉膨大部 <1.2 mm

斑块测量及超声特征描述

1 测量方法 横向扫查观察血管壁四周有无斑块, 确定斑块所在位置(注意: 仅用纵向扫查可遗漏位于侧壁的斑块)。然后, 以血管长轴图象测量斑块上下径(长度)及厚度, 斑块呈非对称性者要用横向探测, 确定斑块最大厚度值。

2 斑块超声特征描述 应提供斑块部位、大小、形态结构、回声强度、内部回声分布信息。斑块回声临度以强、高、等、低区分(血液为无回声, 胸锁乳突肌为等回声, 血管壁外膜为高回声)低于胸锁乳突肌回声为低回声, 与胸锁乳突肌回声相同为等回声, 高回声与血管外膜回声相同, 高回声伴声影为强回声, 斑块内有二种以上不同强度构成为混合回声。此外, 还应注意斑块表面规则和不规则,回声分布均匀与不均匀,有无斑块内出血(斑块内不规则无回声区)及溃疡形成。超声报告斑块以物理特性为主:如低回声、高回声、混合回声等。

3 斑块稳定性的评估 国内、外学者研究报告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临床症状、顸后相关。通过斑块特征与病理分析发现, 以脂类成分为主的低回声斑块, 斑块内膜脆弱容易破裂出血, 继而血栓形成; 这类斑块不稳定, 易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症状。以纤维素为主要组成的等回声或高回声, 钙化病变呈高回声伴声影者, 这类斑块, 内膜纤维帽完整较厚, 不易破裂称稳定性斑块。近年来, 己有学者应用超声造影观察斑块造影后增强特点判断稳定性。提出经超声造影后显示斑块由周边向内部呈密度较高的点状及短线状增强为易损斑块(不稳定斑块), 斑块无增强或周边及内部呈稀疏点状增强为稳定斑块。

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性 主要看这3点

1、看软斑还是硬斑

超声报告中,如果是强回声斑块,就是稳定的硬斑块;如果是低回声、等回声、混合回声,可能是不稳定的软斑块

2、看斑块厚度

正常颈动脉中膜至内膜的厚度,不超过1mm;

如果在1~1.4mm之间,就是颈动脉中层增厚;如果厚度在1.4~2.0mm之间,说明是小斑块;2.0~3.0mm之间,是中等斑块;3.0mm以上就是大斑块。斑块越厚越危险!

3、看斑块形态

扁平状比较稳定,如果是不规则的或者有溃疡面,就意味着很不稳定。如果斑块上还附着血栓就更危险了,需要及时干预

如果你也有颈动脉斑块,可以把报告单发过来,我会结合体质给出调理建议!

颈动脉超声是诊断、评估颈动脉壁病变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动脉粥样硬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对动脉粥样硬化预防、治疗试验的有效性评价中起着关键作用。

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于确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尤其在显示动脉壁结构的变化上有优势,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积极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意义。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及诊断标准

评估颈部血管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

评估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

对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前后进行评估

超声引导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术后动脉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随访评价

评价颈部血管的先天性发育不良

检测动脉瘤、动静脉瘘等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体位:患者仰卧位。颈后垫枕后仰,头偏向对侧,病人情况不允许时也可坐位、半坐位等

探头分别从前位、侧位、侧后位和超后侧位探查

(一)探头从颈根部向头侧移动作横向扫查,显示颈总动脉近心端、中部、远端、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颈外动脉

测量血管内径:测量从内膜内表面至外侧内膜

内表面的距离,以心脏收缩期为准

部位:

颈总动脉中部

颈内动脉距其窦1cm处

颈外动脉距分叉1cm处

观察各血管壁四周有无斑块

测量残腔大小、计算面积狭窄百分比

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在左锁骨下动脉 起始的右前方,起自主动脉弓,经过左胸锁关节的后方。右颈总动脉在右胸锁关节后方起自无名动脉分叉处,双侧颈总动脉的走行和毗邻关系基本一致,上行于颈动脉鞘内,颈内静脉位于其外侧,内侧是喉与气管、咽和食管及甲状腺。有时甲状腺可覆盖在颈总动脉的前方。

颈内动脉:颈内动脉在甲状软骨上缘处起自颈总动脉,起始部稍扩张形成颈动脉窦,颈内动脉先是在颈外动脉的后外侧,但很快就到了它的后内侧,沿 咽的外侧壁上行。

颈外动脉:此动脉的起始位置在颈内动脉的前内侧,然后行到颈内动脉的前外侧。

检查时患者无需空腹,取仰卧位,颈后垫枕后仰,头偏向对侧。

①颈总动脉:探头从颈根部向头侧移动作横向扫查,显示颈总动脉近心端、中部、远端、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颈外动脉(颈外动脉位于前内侧、颈内动脉位于后外侧)。

②颈总动脉分支:探头从颈根部以颈总动脉血管长轴作纵向扫查、短轴作横向扫查。位于颈总动脉生理膨大区时向上探头侧向前内侧方为颈外动脉,探头侧向后外侧为颈内动脉。

③椎动脉:先显示颈总动脉纵切面图像,然后探头稍向外侧动,即可显示穿行于横突孔的椎动脉,在一排颈椎横突及其后方的声影间寻找血管结构,然后,向近心端扫查至颈根部,显示椎前及其发自锁骨下动脉的起始部转而再向头端追踪至颅底第二横突孔,自下而上分别测量椎前段及横突段椎间动脉内径。

正常颈动脉管径左、右对称,管壁分为三层,纵断扫查显示为两条近乎平行的线样强回声,其间以薄层低回声分开,内侧线样强回声代表内膜、外侧线样强回声代表管壁外膜、 其间低回声代表动脉中膜(肌层)此层决实了动脉的硬度、弹性及强度。 正常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为1.0mm(也有标准为0.9mm),IMT>1.0mm即为异常;颈动脉内径:颈总、颈外、颈内动脉三者比较其大小依次为颈总>颈内>颈外动脉。

正常的颈动脉管腔内彩色务流充盈好,未见充盈缺损或变细,彩色血流表现为红-蓝-红(蓝-红-蓝)即收缩期血流-舒张期血流-收缩期血流,而颈动脉分叉部的血流呈涡流。彩色血流更有助于确定有分支的颈外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时,应注意血流的速度标尺不要设置过低,而血流的增益不要设置过高,以免造成彩色血流出现混叠。

频谱多普勒

取样门要置于管腔中心,在层流情况下,以窄门取样,原则上取样门宽为被探测血管腔内径的1/4-1/3。声束与血流方向间夹角应小于等于60度;颈部动脉:距分叉部位2cm处;颈内动脉:距起始膨大部位远端1.0~1.5cm处;椎动脉:颈椎第5~4或4~3椎体间管腔内。

颈总、颈内动脉频谱形态相似,均为低阻型,而颈外动脉为高阻型。

(1)颈内动脉循环阻力小,收缩期峰值频移曲线上升较慢,双峰间切迹不明显,舒张期血流阻力小,舒张期在基线上有较多血流信号。

(2)颈外动脉循坏阻力大,收缩期峰值频移曲线上升速度快呈尖峰状,随之迅速下降到基线,舒张期血流阻力大,舒张期正向血流速度低于颈内动脉。

(3)颈总动脉具有上述两者之特征,收缩期有两个峰或呈三峰,第一峰大于次峰,双峰间有切迹,整个舒张期基线上有血流,有时舒张早期可见短暂反向血流。

当以管径或阻力指数鉴别颈内、颈外动脉有困难时,可采用颞浅动脉叩击试验加以鉴别, 进行频谱多普勒检查时,应注意取样容积大小一般不应超过管腔的1/3(2~4mm),取样容积的位置应放置在距颈动脉分叉部1~2cm处,声束与血流夹角应<60度,取样线尽时与管腔平行。此外,血流的增益不要设置过高,以免造成假性频带增宽。

①以二维超声观察颈动脉壁结构,粥样斑块的形态、大小,测量IMT及管腔狭窄者的狭窄程度。

诊断标准:

①正常颈动脉的诊断标准:

管壁内膜光滑,厚度均匀,IMT<1.0 mm,膨大处<1.2 mm。颈动脉管壁解剖结构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超声显示为内外两条强回声线和中间低回声带,多数学者称为“双线样”回声。两条强回声线分别代表管腔与内膜间的界面回声及中膜和外膜的界面回声,外膜回声较内膜高,中间的低回声为动脉管壁中层。IMT是指内膜与管腔分界面至中层与外膜分界面的垂直距离。

②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标准:

颈动脉内膜不均匀增厚、毛糙,当IMT>1.0 mm或局部有斑块者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目前,根据颈动脉IMT将颈动脉粥样硬化分5级:0级<1 mm,1级≤2 mm,2级≤3 mm,3级>3 mm,4级完全闭塞。

②以彩色及脉冲多普勒技术观察血流状态,血管充血情况。

③斑块的诊断标准:

IMT>1.3 mm或比邻近部位厚0.5 mm,或≥邻近部位IMT值的1.5倍;或彩色图像显示血管腔某处彩色血液缺损,缺损处面积≥10 mm2者即为斑块。斑块的超声类型分为:扁平斑、软斑、硬斑和溃疡斑。根据斑块回声特性和回声程度将扁平斑及硬斑视为稳定性斑块;软斑、溃疡斑及各种混合斑视为不稳定斑块。

④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

颈总、颈内、颈外动脉任一条管腔狭窄<50%为轻度狭窄,狭窄50%~70%为中度狭窄,狭窄>70%为重度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性别、吸烟、遗传因子、肥胖及脂质代谢紊乱有关,其中颈动脉IMT和年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现的极重要的危险因素。有报道显示,男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吸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发现,冠心病发病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关系密切,CAS主要表现是颈动脉IMT增厚,颈动脉IMT增厚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征象;CAS发生时,IMT增厚早于斑块的发生,CAS的发生早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内膜是人体大动脉中的易损部位,位置表浅,超声易于探查,因此,超声检查颈动脉可作为中老年人健康查体中的常规项目。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颈动脉壁的结构、斑块大小、位置及回声特点,可早期发现颈动脉病变,鉴别软斑与硬斑,并能动态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与消退情况,为有效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二)探头从颈根部以颈总动脉血管长轴作纵向扫查

越过分叉部显示颈内及颈外动脉长轴

探头侧向前内侧方--颈外动脉

探头侧向后外侧--颈内动脉

纵向探测内容:

观察血管内膜变化,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

部位:颈总动脉远端近分叉部1cm,分叉部及颈内动脉起始部上方1cm处后壁进行测量。

方法:从内膜表面至中膜的外表面的垂直距离。

注意管腔有无斑块、狭窄、闭塞等形态异常

测量斑块大小、表面及内部特性

测量向心性狭窄的内径狭窄百分比

CDFI:观察血流充盈情况及狭窄阻塞部位

PW:血流参数测定

颈内、外动脉分叉水平上下方1-1.5cm范围内测量颈总动脉远段(分叉下方)、颈动脉球部分叉部)、颈内动脉近段(分叉上方)直径、IMT,观察有无动脉硬化斑块

二维结构:

血管壁的三层结构:

内膜-- 内皮细胞组成 等回声

中膜— 平滑肌细胞 低回声

外膜-- 纤维组织 高回声

测量内-中膜厚度(IMT)

脉冲多普勒检测

取样门放置:要置于管腔中心,在层流情况下,以窄门取样,原则上取样门宽-----被探测血管腔内径的1/4-1/3。

声束与血流方向间夹角应小于等于60度。

检测血流参数的部位检测均在血管长轴进行,选择血流平稳不受生理因素影响的部位定量测量。

颈部动脉:距分叉部位2cm处

颈内动脉:距起始膨大部位远端1.0~1.5cm处

椎动脉:颈椎第5~4或4~3椎体间管腔内

ICA/CCA比值

同侧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比值

比值是提示颅内颈内动脉系统远端阻塞性病变较有价值的诊断标准之一。

正常值小于0.8

大于1.5—1.8提示狭窄程度达50%

大于1.8则狭窄程度>60%.

高于正常值2.0以上,再结合病人血流速度的改变(以增高为主),可提示同侧颈内动脉远端阻塞性病变

阻力指数与搏动指数

RI:反映了血管的阻力状况的指标

PI:反映了血管的顺应性及弹性状态

RI、PI:脑循环外周阻力有关的指数,明显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其特点表现为随增龄而降低。

颈总、颈内、颈外的血流阻力:颈外>颈总>颈内

正常颈动脉阻力指数为0.5-0.75,若RI>0.75,提示外周阻力增加 ,<0.5则表示降低。

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标准

IMT及斑块的界定

颈动脉内膜增厚:内-中膜厚度≥1.0mm

斑块:局限性内-中膜厚度≥1.5mm

斑块的构成:

顶部(纤维帽)

体部(核心部)

基底部

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意义

1. 反映整体的动脉粥样硬化负荷,比IMT增厚更有优势

2. 预测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发生,尤其是易损斑块

3. 低回声与不均质回声较强回声和均质回声斑块发生神经系统症状的危险性高

颈动脉狭窄、闭塞

检测确定颈动脉硬化斑块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回声特性

采用灰阶超声测量病变血管残余管径及原始管径

测量

狭窄近段

狭窄段

狭窄远段(通常距狭窄3-4cm处最低血流速度为取值结果)的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计算狭窄段/狭窄近段(或远段)比值

同侧颈外动脉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与管径的测量

鉴别血栓或斑块造成的血管闭塞或狭窄

颈动脉狭窄的测量方法:

直径测量法 (B-A)/B X100%

A:残余管径

B:狭窄远段正常颈动脉的管径

面积测量法 (A1-A2)/A1 X100%

A1:原始管径横截面积

A2:残余管径横截面积

颈总动脉闭塞

1. 颈总动脉管腔充填:

急性血栓—均匀低回声

动脉硬化---不均回声斑块

2. 颈总动脉血流消失

3. 颈内、外动脉低搏动性逆向血流信号

颈内动脉闭塞

超声特征同颈总动脉闭塞

颈外动脉及椎动脉出现代偿现象

椎动脉的超声检查

包括颈段(V1段)、椎间段(V2段)、枕段(V3段),灰阶图像,测量V1段(特别是开口处)、V2段(C2-C6)血管直径

CDFI或能量多普勒现像观察椎动脉从V1-V3全程血流充盈状态及走形

PW检测V1、V2、V3血流频谱及测量V1、V2的峰值及舒张末期流速

椎动脉狭窄

生理性狭窄 (管径<2.0mm)

病理性狭窄

起始段

椎间隙段

颅内段

锁骨下动脉的超声检查

灰阶显像:无名动脉上行或从颈总动脉下行观察左、右侧锁骨下动脉血管结构,测量相关血管内径

CDFI观察锁骨下动脉血流充盈情况

PW锁骨下动脉的血流频谱,测量收缩期峰值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血管狭窄时要注意鉴别狭窄的位置与椎动脉开口水平的关系

超声描述常规超声描述:

1、病变的位置、大小、范围、数量(如内-中膜厚度、斑 块等)

2、病变程度(有无狭窄;狭窄程度;有无闭塞及侧支循环情况)

3、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超赞!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及诊断标准丨配图分步详解,小超人,

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诊断,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方法及诊断分析 2014-02-14 家庭医生在线

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性 主要看这3点,中医内科白清林

超声下颈部血管怎么看?三妈为健康护航,2024-05-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