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童容海离开杭州,到皖南作战,册封保王千岁。李秀成心灰意冷,知道太平天国气数已尽,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挽救不了局势。
两江总督府,李秀成最熟悉不过的地方,但物是人非。此时,李秀成沦为了湘军阶下囚,他苦苦支撑的太平天国江山,终究还是倒在血泊之中。
李秀成自述书,多达六万字,对太平天国失败原因进行总结,并得出“十大灭亡要素”。其中,君臣不和,洪秀全猜忌大将,葬送了大好机会。
童容海离开杭州,前往皖南征战,对李秀成而言是重大打击。此事之前后经过及其影响,可以看出太平天国气数已尽,无论李秀成如何努力,都难以续命。
童容海,安徽无为人,本来姓洪,因避讳洪秀全,改姓“童”。起初,童容海并不知名,只是石达开麾下一位将领,没啥战斗记载。
1857年,翼王石达开率兵外出,在安庆召集人马。童容海,没有任何思考,便参加石达开远征军,但并没啥特别的战绩。
从外出单干到1860年率兵脱离石达开,童容海唯一具有记载的战绩,就是从福建反攻安南,他身先士卒,攀登城池而入,引起了石达开注意。
不过,童容海的名气也仅此而已,他跟张遂谋、傅忠信、赖裕新、余忠扶、陶金汤等翼王嫡系相比,还是差很多。
1859年,石达开兵败宝庆,退入广西。次年,彭大顺、童容海、吉庆元、朱衣典等67位将领分批脱离石达开,带走了20多万大军,北上回归朝廷。
20万大军,人多势众,实则都是乌合之众。悍将彭大顺阵亡后,这支大军群龙无首,童容海依仗所部兵强马壮,吞并其他人的兵马,大家心存不满。
抵达江西铅山,童容海等将士遇到了正从湖北西征回来的李秀成,并通过李秀成取得与洪秀全联系。
20万人北上,洪秀全很开心,便取名为“扶朝天军”,对过往之事不再追究,希望他们能为天王效力。
李秀成兵力不多,又需要东征江浙,也极力拉拢这支军队。为此,李秀成让他们参与东征江浙,分享这块膏腴之地,以此建功立业。
东征江浙,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江南大营被摧毁,皖南军团贡献很大,但无缘参与东征,只能继续留在皖南贫瘠之地。
陈玉成军团参与东征,但李秀成不满意,不希望英王分享蛋糕。为此,双方摩擦不断,若非洪仁玕出现协调,以及湘军攻打安庆,陈玉成被迫西征,后果更严重。
脱离石达开的兵马,此前跟李秀成没啥联系,也没有参与一系列重大战斗,却能分享江浙财税,只能说李秀成在拉人了。
东征期间,童容海立功最多,在夺取杭州时身先士卒,又派人入城劝降,为夺取城池立下悍马功劳。
童容海很开心,以为李秀成会让他镇守杭州,作为领地。谁知,李秀成却让邓光明、钱桂仁留守,童容海只是协助他们而已。如此,童容很不满意,口出怨言。
客观看待,李秀成对童容海很不错了,至于想独自镇守杭州,目前不可能。道理很简单,童容海才刚回来,又不是嫡系,李秀成当然优先考虑自己人,后面有机会再给他。
童容海发牢骚,不配合邓光明,洪秀全、洪仁达等人看到了“希望”,他们正想借此机会削弱李秀成,便鼓励童容海去皖南,脱离李秀成。
得到洪氏支持,童容海出逃杭州,杀了几十人,前往皖南作战。洪秀全旋即颁布圣旨,册封童容海为保王千岁,寓意“保护江山之王”。
此举,与当年洪秀全册封陈坤书为护王,以常州作为领地,如出一辙。李秀成在自述中,抱怨不断,说君主不辨是非,对自己猜忌很重,很多事都做不了。
童容海出走,是君臣关系恶化的缩影。太平天国强敌环伺,君臣没能团结一心对外,岂能不失败呢?童容海到了皖南,又坑了太平军。
童容海跟杨辅清闹矛盾,不配合他作战。杨辅清在宁国与鲍超厮杀,童容海手握6万大军,却不发一兵一卒,坐视宁国沦陷。
宁国丢失后,童容海担心杨辅清追究责任,便偷袭广德,攻杀太平军,然后把城池献给湘军,投降鲍超。麾下太平军不满意,痛恨童容海,有4万多人重新回到太平天国,又夺回广德。
1860年,江南大营被李秀成、陈玉成彻底摧毁,太平军乘胜东征,夺取江浙膏腴之地。对太平天国而言,拿下江浙财税重地,是一次逆转机会,但君臣关系不好,没能拧成一股绳,各自有想法,终究要失败,李秀成也无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