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把考场中帮人替考的考生,叫作“枪替”。
晚唐著名婉约派词人、花间派鼻祖温庭筠,就是出了名的“枪替”玩家。
古代没有照片,没法看图识人;没有人脸识别系统,没法刷脸。
给考生画头像?同样没有办法。试想一下,描画数以万计的头像,绝对是一项浩大工程,时间耗不起,金帛耗不起。
当时的考试,只要能辨认出考生是男的、活的,就可以进入考场,这就给“枪替”们做副业赚钱,提供了大好机会,古代就有这样的说法:“入试非正身,十有三四”。
温庭筠文思非常敏捷,作诗不打草稿,拢袖凭几,每赋一韵,一吟而已,把手交叉着调弄八次,一首七律诗就声情并茂出来了,科场中人都称他“温八叉”。
才情横溢的温庭筠,“枪替”不全是为了钱,而是“作”,使性子,炫耀才华。他不仅做“枪替”,考试时还帮助座位左右两侧的考生。
“枪替”了几次,温庭筠出名了,几次科举应试,都因品德问题列入“黑名单”,被主考官直接刷下。
文采飞扬的温庭筠,如此损己利人的考场潇洒,把“学而优则仕”的青霄之梦玩没了。
更糟糕的是,温庭筠任性不羁,行为放浪,一有机会就公然讥讽权贵,多触忌讳,堵死了上升通道,失去很多发达的机会,他也因此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恃才傲物,是古代很多文人的毛病,对他们来说,有才常常意味着惹祸。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咏鹅》诗,是七岁的骆宾王随口咏出的,足以看出他的才华和天分。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一生就没有顺畅过,不是在颠沛流离、坐牢贬谪戍守,就是在其路上,这位少年才子,老来修成正果,熬成了游僧。
骆宾王以及“初唐四杰”其他三位:王勃、杨炯、卢照邻,人生都坎坷不顺,很大部分原因,就出在才高气傲,爱嘲讽调侃。
温庭筠运气还算好,三番五次的“作”,晚唐皇帝唐宣宗以及当朝权贵,对他还比较“客气”,算是“惜才”。
如果把温庭筠还放到清代试一试?
按照《大清律例》,科考作弊者,戴枷示众三月,杖一百,然后充军边疆。屡教不改的温庭筠,若在清代,早就成了刀下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