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上官昭容,664年-710年7月21日),小字婉儿,生于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州),祖籍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她出身名门,祖父上官仪乃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那曾是上官家族荣耀至极的时刻,上官仪才华横溢,年纪轻轻便进士及第,成为弘文馆学士,四十多岁便登上高宗朝三品侍郎的高位,仕途顺遂,风光无限。
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权力的漩涡中陡然转向。彼时,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之间的权力斗争暗流涌动,风云诡谲。当李治对武则天的专权心生嫌隙,意图废后之时,上官仪秉持着臣子的“忠诚”,挺身而出,成为力主废后阵营中的中坚力量,还亲手为高宗草拟了废后诏书。可叹他一心为主,却未料到李治在武则天的声泪俱下的申辩面前,瞬间心软,不仅放弃了废后的念头,为了讨好武则天,竟将上官仪当作弃子,推诿道:“这废后的事不是出自我的本意,是上官仪怂恿的。”
武则天自此对上官仪怀恨在心,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很快便给他扣上了参与废太子李忠谋逆案的大帽子。上官仪和儿子上官庭芝因此惨遭死刑,家产被抄没,女眷全部没入掖廷为宫婢。就在这一年,公元664年,上官婉儿呱呱坠地,尚在襁褓中的她,全然不知家族已遭遇灭顶之灾,便随着母亲郑氏,从曾经的相府跌入掖廷的深渊,从尊贵的千金沦为命如草芥的宫婢。
但郑氏并未向命运低头,她目光坚毅,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在掖廷艰苦的环境中,郑氏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婉儿熟谙宫廷的各项繁文缛节,更倾尽全力培养她的才识。婉儿也不负母亲所望,她天生聪慧,又勤奋好学,在宫学馆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年仅十三四岁,便已文采出众,聪颖过人,成为宫学馆中最闪耀的那颗星,声名渐渐传开。
公元677年,上官婉儿的命运迎来了关键转折点。武则天听闻了她的才名,决定召见这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女。那一日,婉儿踏入武则天的宫殿,初见这位掌控天下的女皇,她的心中涌起的不是仇恨,而是震撼。武则天身上散发的磅礴气魄与超凡能力,让婉儿深知,若想在这宫闱深深、权力倾轧的地方谋得一席之地,唯有效忠于她。
武则天当场要求婉儿当面作文,婉儿镇定自若,略加思索后,笔走龙蛇,一篇文意通畅、辞藻优美的文章一气呵成。武则天阅后,眼中满是赞赏,当即下令免除婉儿的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自此,婉儿开启了她在宫廷的传奇生涯,逐渐成为武则天身边炙手可热的红人,也得以有机会接触到太子李贤。
彼时的太子李贤,多次受命监国,才能出众,备受高宗与朝臣赞赏。他与婉儿年纪相仿,才情相近,频繁的接触让两颗年轻的心渐渐靠近,情愫暗生。然而,李贤的日益崛起,在野心勃勃的武则天眼中,无疑是一种挑衅。尤其是李贤召集学者注释《后汉书》之举,被武则天视作与她的北门学士分庭抗礼。盛怒之下,武则天借机将太子贬为庶人,婉儿与李贤这段纯真的感情,也只能无奈地夭折在权力的寒风之中。
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上官婉儿也已二十六岁。多年的宫廷历练,让她变得八面玲珑、善于察言观色,依旧深得武则天信任。她周旋于宫廷诸事之间,无论是朝政大事的决策,还是皇宫内务的打理,经她之手,皆井然有序。此时的婉儿,气质高雅,才华横溢,尽享富贵与权力,可唯独婚姻一事,始终缺席。或许武则天忌惮婉儿知晓太多宫廷机密,担心她的丈夫会成为不稳定因素,故而有意无意地阻断了婉儿的姻缘之路。
武则天爱才之名世人皆知,即便是面对公然讨伐她的檄文,她也能展现出惊人的度量。“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曾挥笔写下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言辞犀利,对她多有谩骂。可武则天读完后,不仅未动怒惩罚,反而对骆宾王的文采赞不绝口,直言如此才华之人当受重用,其爱才之心可见一斑。
婉儿身为武则天的心腹,常伴其左右,甚至连武则天与张昌宗的私密情事也不避讳她。正值情窦初开年纪的婉儿,难免春心萌动。武则天察觉后,虽怒其“非分”,但念及她的才华与多年侍奉之功,终究还是舍不得取她性命,只处以黥刑(在脸上刻记号),让她铭记教训。相传,婉儿面上被刺以朱色纹印后,为掩其痕,她别出心裁地在化妆时将其描成一朵朱红的梅花,谁知这一画,竟让她美得更为出众,引得众人惊叹,连武则天都忍不住夸赞,“梅花妆”也由此流传开来。
此后,武三思悄然走进婉儿的世界。他投其所好,时常带着各地进贡的稀奇珍宝前来讨好,婉儿在这温柔攻势下,渐渐沦陷。彼时,武则天年事已高,精力不济,在重臣狄仁杰的反复劝谏下,她做出决定,将废帝李显接回宫中,重新立为皇储。公元698年,李显重返长安城,再度成为太子。
上官婉儿敏锐地察觉到局势变化,她的野心也随之膨胀。很快,她锁定了新的目标——太子妃韦氏。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卧床,宰相张柬之等大臣趁机发动政变,诛杀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武则天被迫退位,李显复位,大唐国号得以恢复。
上官婉儿顺势而为,摇身一变成为中宗李显后宫中的一员,被封为昭容,代中宗掌诏命。此时年过四十的婉儿,依旧容貌艳丽、举止大方,终于凭借婚姻获得了名分,摆脱了多年情人的尴尬身份。然而,婉儿生性风流,旧情难忘,对武三思仍念念不忘。彼时武家势力因武则天退位而削弱,武三思处境艰难,婉儿为保情人,竟将他推荐给韦后,还促成武三思之子与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的联姻。如此一来,韦后的势力急剧膨胀,唐中宗李显的权力被严重架空。
韦后野心勃勃,妄图效仿武则天,操纵皇帝、掌控朝政,成为女皇。她一方面对武家势力温和拉拢,一方面大力打压李氏宗亲。这引起了当初拥护李显的大臣们的强烈不满,发动政变的五位大臣向中宗上书,反对韦后临朝听政,却遭到李显拒绝。韦后与武三思、上官婉儿合谋,给五位大臣安上各种罪名,致使他们或流放或被杀。
随着权力的增长,韦后和武三思察觉到皇太子李重俊的威胁日益增大。李重俊年纪渐长,洞悉了他们的野心,遂与魏元忠、李多祚等人密商,计划一举铲除武三思及上官婉儿等人。公元707年,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假传诏令,率领三百余羽林军,迅速诛杀了武三思及其党羽十多人,随后直逼上官婉儿所在之处,欲将她一并擒拿。
生死关头,上官婉儿展现出了非凡的智谋与胆识。她向唐中宗和韦后求救,言辞恳切且暗藏机锋:“观太子之意,是先杀上官婉儿,然后再依次捕弑皇后和陛下。”这一番挑拨,瞬间激起唐中宗的恼怒,他当即下令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率飞骑二千余人屯太极殿前守护。最终,李重俊兵败被杀,这场叛乱以韦后的胜利告终,而上官婉儿也因“护驾有功”,收获颇丰。她的父亲被追授黄门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母亲郑氏被封为沛国夫人,祖父也被追授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上官一族多年的耻辱,终于在这一刻得以洗刷,母亲对她的期望得以实现。
此后,上官婉儿越发受到李显和韦后的信任,她的建议屡屡被采纳。在朝政方面,她提出修改服役制度,缩短服役时间,减轻百姓负担;还劝说中宗大量设置昭文馆学士,广召当朝词学之臣,多次举办赐宴游乐活动,让大臣们赋诗唱和。中宗还让婉儿担任诗词评判,名列第一者可获金爵等尊贵赏赐,一时间,朝廷内外吟诗赋词之风盛行。
中宗对婉儿宠爱有加,派人在她的居地穿池筑岩,打造出美轮美奂的景致,大臣们也常被邀请至此欢宴享乐。婉儿在这纸醉金迷的氛围中,与一些官员往来密切,甚至公然卖官鬻爵,圈占大片土地,还养了不少男宠。中书侍郎崔湜便是凭借与婉儿的私通,平步青云,为了稳固官位,他还将自己样貌俊美的三个兄弟崔莅、崔液、崔涤介绍给婉儿,四人一同侍奉左右。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被韦后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大唐宫廷再度陷入混乱。上官婉儿见风使舵,深知韦后母女难成大事,便与太平公主联手草拟遗诏,欲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相王李旦监国,以此讨好李旦。
不料,李旦之子、临淄王李隆基先发制人,发动唐隆政变,率人入宫诛杀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听闻风声,急忙带着宫人秉烛出迎,还将与太平公主所拟诏书拿给李隆基的手下刘幽求观看,言辞恳切地托他转告李隆基,希望能饶自己一命。刘幽求被她的楚楚可怜打动,当即应允。可恰逢李隆基入宫,刘幽求呈上诏书并为婉儿求情时,李隆基却目光冷峻,他认定婉儿秽乱宫闱,是红颜祸水,若留她性命,日后必成大患,遂决然下令将她斩杀。
就这样,上官婉儿,这位集才情、智慧与权谋于一身的传奇女子,最终在权力的漩涡中香消玉殒。她的一生,波澜壮阔又充满争议,在大唐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而复杂的印记,让后人在回望那段风云岁月时,不禁为她的命运叹息,更为那个时代的波谲云诡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