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针见血:从隆中对就能看出,诸葛亮无法助刘备光复汉室

古城青衣 2024-04-11 17:19:17

世人都说刘备之遇诸葛亮,如蛟龙入海,猛虎归山。

三分事业就在目前,大一统事业指日可待。

可惜刘备为报关羽、张飞之仇。

一意孤行讨伐东吴,在夷陵一带败给了初出茅庐的陆逊,蜀汉积蓄数年的兵资装备,一夕之间毁于一旦。

给出这些评价的人都是基于历史史实,并没有相关的实践。

诸葛亮的谋划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诚不欺我也。

润之先生在读到《隆中对》一文时,做出一个简短却令人深思的评价:

“千里之遥,两路分兵,一定无法兴复汉室。”

他给出的理由,与前人大相径庭。

评价的人物,正是被称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形成固定的看法,且有一系列观点佐证的时候,突然出现一个与之相反的观点,他的内心一定会产生强烈的逆反。

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曾说:

“这大抵都是《三国演义》的功劳!”

的确,即使不熟悉中国历史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也信手拈来,而这些信息的来源也大都来自于《三国演义》。

鲁迅先生在其个人的著作《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做出这样的评价:

“欲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乎妖,欲写刘备之厚而至于伪。”

这一评价可谓非常中肯。

罗贯中先生整部小说的观点,是拥刘反曹。

自然会在整体上,偏向蜀汉股份有限公司。

受这部小说的影响,以至于很多人在心理上,亲近蜀汉股份有限公司。

要想真正了解润之先生的评价,必须抛开内心的成见。

就像李小龙,在授予其徒弟木村截拳道时的那样。

必须要先清空杯子中的原有之物,才能真正接受新的事物。

《隆中对》并非是罗贯中的虚构,而是历史上实际存在的文章,是诸葛亮未出天下时,为蜀汉股份有限公司制定的战略目标。

他明确指出,刘备应该占领荆州、益州。

待一合适时机,命一上将向北收复中原,兴于汉室。

目标的前半部分,已经实现。

后半部分,却迟迟没能实现。

直到安乐公刘禅乐不思蜀时,再也没有人提起这份创业之初的战略书。

史学家陈寿向来公正。

按照时人的记载,把这篇文章录入了《三国志》当中。

润之先生所提出的两路分兵,一定无法实现,有着大量的史实做为依据。

很多人都认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目的是为了报仇。

其实不然。

刘备是一位皇帝,古往今来,多少皇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刘备是一位雄才伟略之人,不可能脱离这个窠臼。

多少人为了天下,兄弟反目,父子成仇。

累累史册,屡见不鲜。

刘备是例外?

鬼才信呢!

答案,就藏在诸葛亮的《隆中对》当中。

文章中提到东吴股份有限公司历经三世,可以与之合作,却不可与之为敌。

而后又提出最终的目标,通过两条路径。

一条为水路,一条为陆路,齐头并进平定中原。

其中,水路的起点就位于荆州,荆州归于东吴。

创业之初的战略计划,就无法实施。

刘备一生颠沛流离,在没有遇到诸葛亮之前,可谓是落落如丧家之犬。

在依附刘表期间,在一次如厕的时候,他曾感叹腿部赘肉过多,而功业尚未建立。

如今,好不容易有了个人的根据地。

大好前程就在眼前,却被东吴毁坏了整个计划。

他必须尽快抢回来,必须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这个目标。

后人的选择

诸葛亮身在局外,知道当前不是最好的时机。

蜀汉公司,还没有达到与东吴和曹魏同时为敌的地步。

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发展,把经济的底子打起来。

他的反对,并没有阻止刘备。

因为无论从那方面考虑,他都必须这么做。

除却战略计划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输出价值观念的需要。

刘备向来以仁义立身,两位跟随自己多年的结义兄弟遇难,他必须得做出相关动作。

一是给跟随自己的兄弟看;

二是给敌国看。

如果他没有任何动作,就会被敌人抓住把柄,并以此大作反面文章。

刘备以为,东吴的周瑜和吕蒙无法指挥前线。

主帅匮乏,当前的年轻将领不足为虑,根本没有将后起之秀放在眼中。

却不知自古英雄出少年。

人啊!一旦产生自大的心理,祸患就会来临。

哪怕你是当时英雄,也无法躲避。

结果就是他既没有夺回荆州,还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诸葛亮在白帝城托孤时,已然明白,兴复汉室已经成为幻想。

除非是曹魏内部先出现问题,不然蜀汉不可能成功。

为什么诸葛亮明明知道失败,还是要六出祁山呢?

润之先生给出了答案,答案就在“千里之遥”四个字。

有人或许会问,当初汉高祖刘邦为什么会成功?

同样的历史的事件,背景等因素完全不一样。

项羽这人,没有看到关中重要的战略位置,硬是把都城定在彭城,将关中交给秦朝降将章邯等人。

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可以迷惑项羽。

当时天时地利人和,尽在刘邦一方。

到了蜀汉时期,原来通向关中的道路。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已经无法通行。

如今剩下的就是李白所说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诸葛亮为什么发明木牛流马,就是因为山道运送粮食不便利。

这个时候的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

就是给蜀汉君臣一个目标。

蜀汉百姓偏安一隅,长时间的舒适生活,会使得他们放弃兴复汉室的目标。

他相信,只要大家始终不忘这个目标。

才有奋斗的动力,才能等到曹魏出现问题的那一天。

可惜的是,直到去世,他也没有看到那一天。

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他当然不会想到,多年以后,有一位伟人读出了他的心思。

但这位伟人,却成功地避开了他曾犯过的错误。

这位伟人带领部队,进行了一次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

他们没有停留在四川一带,而是跨越过重重山水,去向了关中之地。

0 阅读: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