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杂卦精髓与思想结构

张总文化 2024-11-23 09:56:41

各位易学爱好者大家好,这篇文章有点长,只要您耐着性子读一读,肯定能有收获。感谢大家愿意花时间,希望这内容能给您带来惊喜,咱们开始啦!

《周易》之所以被尊称为《周易》,自其编纂成卦爻辞及确立用九用六之法则以来,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整体思维根源。后世学者在对其理论进行阐发时,从郑玄等人所阐述的十翼中,可以观察到它与象数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的四次重大变革。首先,《大象》以其宏大的整体视野独树一帜;其次,《彖》与《小象》则共同构建了一个更为详尽的整体框架;再者,《序卦》以其独特的逻辑顺序,展现了卦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杂卦》则通过对卦象的重新组合,进一步丰富了《周易》的整体思想。此处所谓的“整体”,是指对六十四卦的理解不应局限于单一卦象或爻辞,而应能够融会贯通,探究卦爻之间有变化的微妙之处。正是这种联系,使得卦象能够生动地展示三才之道(天道、地道、人道)的自然变迁与人事的兴衰起伏。

历代研读《周易》的学者,大多以《序卦》为基准,然而对于《序卦》所蕴含的深cheng逻辑,却未能给出详尽的阐释。如今,我们依据《彖》、大小《象》、《序卦》的原文,来探讨其象数的整体思想,自然能够洞察到象数认识在不同地域和时期的发展轨迹。

《大象》据传是在三晋地区于战国晚期完成,汉初由周王孙传出。它以两体观象之法,既简便又实用,作用巨大。而其三次变革,则呈现出更为明显的连续性。正如《史记》所载,“序《彖》”之后,方有《序卦》之序;而《序卦》之后,又有《杂卦》之序。从完成时间来看,“序《彖》”应是在战国晚期的齐鲁地区,汉初由杜田生传出。《序卦》则大约是在丁宽至三家易时期传出。由于《彖》、《象》之义与《序卦》并不完全对应,因此须仔细分辨《史记》中的“序《彖》”与《汉书•艺文志》中的《序卦》。至于《杂卦》,似乎出现得更晚。当刘向、刘歆校理图书时,虽然已涉及十二篇,但并未包括《杂卦》。或许当时《杂卦》已经存在,但由于流传时间久远,人们并未将其视为孔子所作。然而,可以确定的是,西汉末年已有《杂卦》流传。因为扬雄在创作《太玄》时,曾借鉴《易》的卦图,并创作了《玄冲》来模拟《杂卦》,以及《文律》来模拟《事》。这些作品进一步丰富了《太玄》的八十一首序发,与《序卦》、《杂卦》相呼应。

值得注意的是,《易》采用阴阳二进制符号,而《太玄》则采用三进制符号,因此它们的排列组合方式各有特色,此处不再赘述。幸运的是,如今我们有了《玄错》,可以确证扬雄已经见过《杂卦》。因此,《杂卦》的完成时间下限,应在扬雄创作《太玄》之时(公元前3年),距今已有两千年之久。然而,其主旨却逐渐变得晦涩不明。当郑玄(127-200)注解《易》时,已发现后一节错综复杂,但他谨慎地没有进行修改。由此可见,传授《杂卦》之道的人早已失传,《序卦》尚且如此,更何况《杂卦》呢?

如今,我们纯粹从卦象的自然变化出发,结合对阴阳符号卦象数的深入理解,并参考历代注解《易》的学者对《杂卦》的心得体会。总的来说,《杂卦》是在发展“序《彖》”和《序卦》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关文献仍然存在,我们可以从中探寻约两千年前创作《杂卦》者的思想结构。

深入探究《杂卦》作者的思想,可以发现其外形完全源于《序卦》。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主要有两点:首先,取卦象的方法仍然与《序卦》相同,以反复为主(如比卦象征欢乐,师卦象征忧患),反复相同的卦象则用旁通之法(如乾卦象征刚健,坤卦象征柔顺)。其次,仍然分为两篇,上篇从乾坤开始共三十卦,下篇从咸卦开始共三十四卦。这体现了天地人三才之道不可混杂的原则。

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杂卦》与《序卦》所取的卦象在上下篇中有十二卦是对易的。即《序卦》中属于上篇的需、讼、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颐、大过、坎、离十二卦,在《杂卦》中被移至下篇;而属于下篇的晋、明夷、损、益、萃、升、困、井、震、艮、巽、兑十二卦,则被移至上篇。经过这样的上下对易,《序卦》的上下篇就变成了《杂卦》的上下篇。因此,在论述《杂卦》的结构时,须从《序卦》说起。以下先列出《序卦》的次序及对易的十二卦之位,且《序卦》已分为上篇三节、下篇四节,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序卦》作者的思想结构(详见“论《周易•序卦》作者的思想结构”)。

《杂卦》的次序实际上是由变化《序卦》而得来的。在《序卦》的上下篇中,第五、第六卦为需、讼、晋、明夷,其取义为“天一生水”与“地二生火”,通过对易来展示天地水火之间的相交。在《序卦》的上下篇中,第十一、第十二卦为泰、否、损、益,其取义为乾坤相交与震、巽、艮、兑相交之卦的对易,以展示天地与雷风山泽之间的相交。又取泰、否两侧的小畜、履、同人、大有四卦,与第三节中间当兑巽交坤坎的萃、升、困、井四卦对易,由此使得一阴卦皆属下篇。

同时,也可以看到《序卦》上篇的二节,实际上兼及了《杂卦》的下篇之二三两节。更取《序卦》上篇的后四卦,与下篇的震、艮、巽、兑对易,其取义为六子卦之间的相交。且由此四卦的相交,原《序卦》上篇中的反复不衰卦六,变成了《杂卦》下篇中的反复不衰卦六。因此,反复卦的卦数在《杂卦》中势必不可能同为十八。这似乎是排列《杂卦》者的主旨所在。如今根据《杂卦》的次序来看,上篇三十卦中有十六个反复卦,数量由《序卦》中的十八个增加到了十六个,这显示出对阴阳符号卦之象数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考察《序卦》的作者,已经认识到“反复不衰卦”之象,才能在三十与三十四不同之卦数中,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然而,在初步认识到阴阳符号卦的卦象时,将卦象分为上下两体是为简便的方法(即《大象》的整体观),因此六位间的关系自然以初与四、三与五、二与上的应爻为主。然而,“序《彖》”的作者已经认识到刚柔往来的卦变规律,不再受应爻所限。并且从兑卦与中孚卦的《彖辞》来看,兑卦指向应爻之位,而中孚卦已经指向了三与四、二与五、初与上反复之位。

亲爱的朋友们,这次易学知识就先分享到这儿啦,篇幅有限,咱们下次继续。真希望你们能从这些文字里找到快乐,有所感悟,感受到易学的魅力呢!咱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易学就是其中的宝贝。大家一起弘扬它,坚定文化自信,把圣贤的智慧结晶传递下去。我特别感谢你们的聆听,希望这些能给你们带来美好,咱们下次见啦!

1 阅读:69
评论列表
  • 2024-11-23 19:49

    比乐师忧之类的依据了什么?实际上说卦序卦杂卦皆为八卦记事系统的遗留,作结绳记事用的,序卦杂卦近似记忆的口诀。一个原始符号组合的信息系统,不可缺少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始作八卦,作结绳,实现了上古结绳而治,这是发生在九千多年前的事。结绳而治是一段文明之初的历史。试试用结绳记事的概念去解释序卦杂卦,会更清晰明确。

张总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