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对造成偏见的影响

鹰哥爱写文 2024-05-30 07:31:54

《偏见的本质》作者:戈登·奥尔波特

​上一节,我们主要介绍了偏见会对个人产生哪些危害。这一节,我们来看一看,社会文化和人际接触会对制造偏见产生哪些影响。

大众传媒会引导人产生偏见

在我们的生活中,大众传媒对于促成刻板印象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包括图书、杂志、报纸、电视、广播、舞台剧,以及当下流行的自媒体等等。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被这些大众传媒包围着,而它们传递的信息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有时甚至会改变我们的人生。

比如说,电影自诞生以来的这一百多年里,绝大多数的电影女主角都有着苗条的身材,纤细的四肢,因为镜头会把人的体型拉宽,让人在银幕上显得比现实中更胖,所以女演员们会尽量让自己变得瘦一些。可是在现实中,人们也受到了这种观念的影响,产生了“以瘦为美”的评判标准。有些女生会刻意像电影里的女演员那样减肥,即便自己已经看起来很瘦了,也并不满意。另外,有些女生并不是主动去减肥,而是被周围的偏见逼迫着去减肥,因为觉得自己只要不够瘦,就会遭到别人的嘲笑或嫌弃。

有社会学家指出,城市化是导致偏见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城市遍布着屏幕、喇叭、广告、海报,这些都极其利于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同时城市文化常常会激起人们的不安和不确定感,给人与人之间划下鸿沟。

那些在大城市里工作的人经常会说,“我在这座城市里生活了很多年,可并不觉得这座城市是我的家。”这种漂泊感会逐渐让人丧失自我,变得退缩畏惧,最终屈服于物质主义的都市价值观。比如,出门要穿有品牌的衣服,要画精致的妆容,不然就会被嘲笑“土气”。又或者当身边人在谈论一个话题,比如一个电视剧、一位明星、一场演出的时候,如果你不了解这些,搭不上话,就可能会被冷落。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通常会觉得大城市疏离感很强的原因之一。

社会多元化导致的偏见

那由此可见,现代社会在为我们提供便利生活的同时,也会导致许多偏见的产生,而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第一是社会多元化导致的沟通障碍。一个城市中汇集着各色的群体和个人,每个群体和个人掌握的知识是不同的,使用知识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而为了保障沟通交流的效率,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把知识泛化、简化、概括化,但省略的信息也 会制造沟通障碍。

我们每个人能掌握的知识总量是有限的,有时候,我们难免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伤害到别人的感受,当这种无知在我们的大脑里固化下来,就会形成偏见。

比如,白化病是一种先天性遗传病,不会通过肢体接触而传染给别人,但还是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这种疾病,对白化病人避而远之。他们也许并非对白化病人抱有恶意,但这些无心之举还是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偏见态度。

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媒体宣传,可以消除人们对白化病人的抵触情绪,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会有无数新的偏见出现在社会中,媒体宣传往往无法赶上社会多元化的脚步。

少数群体形成的偏见

现代社会产生偏见的第二个原因,是少数群体的规模和密度增多。比如,如果一个班级里只有一个外地小朋友,那么他很可能会成为这个班里的宠儿。但如果这个班级里一下子来了十个外地小朋友,他们就很有可能和本地小朋友区分开来,形成独立的小群体。一旦这种分裂发生,孩子们在相互接触时,首先就会想“对方是属于哪个群体的?”如果双方不属于同一个群体,那么必然不会以同等的态度对待彼此,偏见也就在所难免了。

现代社会的人口流动比任何时候都频繁,交通工具的进步也让人口流动比任何时候都更方便。在有些地方,一个区域里住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会让他们分割成不同的群体,甚至于形成只有“自己人”组成的小社区,排斥对所有社区之外的人。

这个问题在今天的西方社会尤为明显。比如在法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近些年来接收了大量来自非洲和阿拉伯地区的移民,这些移民的总体数量无法和本国居民相比,但他们会居住在同一片很小的区域里,形成很强的凝聚力。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与当地人大相径庭,而当双方出现摩擦时,相互的偏见往往最终会导致暴力事件。

那么,对此可能有人会想,如果把这些少数群体打散,是不是就能减少偏见了呢?事实的确如此,当少数群体分散开来,就不会遭受那么多偏见了。但在现实中,想要分散开少数群体是非常困难的,这些分散开的个体还是会因为相同的生活习惯,慢慢地重新聚集到一起。

除此之外,历史因素在其中也发挥着作用。比如在美国,由于美国早期推行奴隶制度,把大量非洲黑人运到美国干苦力,因此黑人的地位非常低。后来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越来越多的黑人得到了良好的教育,素质水平和白人相比没有区别,可即便如此,他们依然会被看作是低人一等的人。偏见就像是带着惯性一样,并不会因为现实改变了,就跟着立即消失。

失范现象与偏见的关联

现代社会产生偏见的第三个原因,是飞快的社会变革速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量失范现象。

“失范”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传统的价值观和传统的社会规范遭到破坏、瓦解,导致社会中的人失去价值导引的无序状态。失范现象在城市中并不罕见,比如随地吐痰、闯红灯、在公共场所吸烟等等,这些都属于失范行为。

那失范和偏见又有什么关系呢?社会学家经过调查发现,失范者往往也是容易对少数群体抱有偏见的人。而且,社会学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指出,失范很有可能是导致一个人产生偏见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当社会中出现经济萧条,或者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时,失范现象普遍会高于平时。这也很好理解,因为人们在灾难面前为了求生,有时不得不去做一些违反规则的事情。但在做这些失范行为时,人的内心不免会出现焦虑感和负罪感,为了减少内心的焦虑感和负罪感,他们通常会找一个替罪羊,把失范的行为归咎于这个替罪羊,而不是他自己。

一个著名的替罪羊案例就是“一战”后,德国的反犹太运动。当时战败的德国不堪重建的负担,经济衰退严重,通货膨胀失控,人们陷入了贫困、饥饿和沮丧的情绪之中。这种消沉的情绪渐渐转化为了愤怒,人们需要给自己所受的痛苦找到元凶,这个元凶当然不能是自己。

结果,在希特勒的煽动和蛊惑下,尽管犹太人并不是导致德国衰退的原因,但他们还是遭到了德国的惩罚,甚至是清洗。多年以后,一位德国领导人坦承,“即便没有犹太人,当时的人们也会制造出‘犹太人’来,犹太人只不过是替罪羊罢了。”

此外,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相当一部分人都失业了,形势之恶劣,甚至导致整个女性群体都成为了替罪羊,理由是,“女性参加工作会抢走男性的工作。”

现在听到这句话,会觉得实在有些荒唐。但事实上,美国的确在1932年曾经专门颁布过一条法律,规定当夫妻双方都是政府雇员,那其中一个人就要遭到解雇。由于当时男性的工资普遍高于女性,所以遭到解雇的通常是女性。这又进一步导致女性不得不去从事打字员、接线员等收入更低、工作内容更简单的工作。于是在社会中又形成了“女性干不了复杂工作”的偏见。

人际接触带来的影响

实际上,人们成为偏见攻击的对象也并非无迹可寻。偏见往往会针对一些特定的人群下手。

比如,首先,这个人群要能在日常接触到。可想而知,一个平时很难遇到犹太人的国家,是不太可能出现反犹太人情绪的。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才有机会表现出偏见。而且,日常接触越频繁,越有可能对某个群体产生偏见。

同时,这个群体还不能太过熟悉,因为越熟悉的人,越难产生偏见。研究者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高中里挑选出27名学生,组织他们进行为期一周的游学活动。这些学生有男有女,但他们的全部行程都在一起,住的也很近,以便增加男女生之间的了解。研究者在出发前和归来后分别对学生们进行了一次测试,结果显示,游学归来后的学生,对异性的好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

此外,职业地位的差异,也是促成偏见的一个因素。比如体力劳动者通常被认为地位很低,而领导就显得高大上的多。在人际接触中,人们会习惯性地观察对方的衣着打扮,以及行为谈吐。那些身穿西装革履的人往往能得到更友善的对待,而技术工人却常常会没来由地被歧视。

值得一提的是,比起实际接触,即将要发生的接触往往会招致更多的反对意见。比如,一个宿舍里要来一位新舍友,原本住在宿舍里的学生通常会在得知这一消息时表现得很排斥,他们会想,那张空出来的床原本可以放杂物,现在要腾出来给新人住了,或者会担心这个新人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宿舍里的人和不来。可当新人真的搬进宿舍时,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关系会变得亲近起来。

但是,还是会有少数更差的情况出现。所以,我们不能完全得出“接触可以减轻偏见”这个结论。因为人的偏见程度也和他的人格息息相关。比如,一个生长在威胁和暴力家庭中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更容易焦虑,更有侵略性,这样的人在接触中很难完全放下偏见。因此,总的来说,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正常范围内的接触越多,越能够缓和彼此间的偏见,这也是我们社会应该努力的方向。

0 阅读:2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