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国产超音速反舰导弹,也许我们很容易想到现役的鹰击12,鹰击18或者鹰击91。或者还有小伙伴会提起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型冲压式超音速反舰导弹——C101和C301。但是,如果说到哪个型号是第一种国产现役超音速反舰导弹,很多小伙伴可能会懵掉,也有很多会回答是C803。答案自然是错误的,而且C803并不是超音速反舰导弹哦。
C803并不是超音速反舰导弹事实上我军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非常低调的存在,低调到几次公开亮相竟然没人知道它是现役装备。
至于它是谁,先卖个关子。我们来先简单回顾下新中国第一代反舰导弹发展史,它就藏在这里面。
1957年10月15日中国海军代表团赴苏谈判,要求提供苏军刚刚装备的飞航式反舰导弹。1958年2月4日,中苏签订了正式的导弹和舰艇技术协定,这就是当年著名的"二四协定"。协定中的544型舰舰导弹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П-15"冥河"式导弹。
大名鼎鼎的冥河1959年中国开始研究仿制П-15型导弹。1960年初,542型与544型反舰导弹的样品运抵中国,很快就在渤海湾锦西地区的23基地进行了试射打靶。而后中苏交恶,我国开始立足现有条件自行仿制。
1963年10月,利用苏联留下的零件仿制出第一发544导弹模型弹。次年8月顺利通过全弹静力试验,同年年底进行了发射试验。在此期间,将酒精为主的液体燃料换成成本更低的煤油作为推进剂,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效射程由35千米增至40千米。1966年正式命名为"上游1号"舰舰导弹。同年11月,"上游1号"进行了海上定型试验,并在1967年8月通过了定型进入批量生产,装备同步研制的021和024型导弹艇,随后用于07型驱逐舰的导弹化改装,以及装备01型及053H型护卫舰。
上游1外形更接近海鹰系列反舰导弹1975年12月根据海军的要求,在"上游1"的基础之上研制出了采用固体燃料的"上游2"导弹。从外形上看"上游2"比"上游1"在垂尾根部多出一对小翼面。"上游2"可以与"上游1"通用发射平台,这意味着中国海军大量早期建造的导弹艇与护卫舰仅需要非常小的改动,就可以大幅地提高对海攻击能力。
装备上游2的导弹快艇1988年,"上游2"完成遥测弹试制。1991年,"上游2"开始大批量生产,时间上甚至比1984年就亮相国庆35周年阅兵式的中国飞鱼——鹰击8还要晚,其0.54米的弹径大大小于"冥河"家族的0.76米,重量也从2.5吨降低至1.3吨,战斗部重量约365公斤,能以20米高度掠海飞行,射程约50公里,较小的尺寸和重量可以适配更多的发射平台,性能无疑大大优于任何上游、海鹰导弹。这种导弹堪称是披着"冥河"外衣的鹰击8,实质上和鹰击8相当类似的一种过渡型导弹。
上游2反舰导弹最先装备"上游2"的是为南海巡航专门建造的6艘053H1G型护卫舰。从外观上看,这一型护卫舰与之前的053H/H1护卫舰并没有过大的差别,这就使得很多人难以理解为何在已经装备"鹰击8"系列导弹的053HT("江湖III)和053H2G(江卫")护卫舰出现之后,中国为何还要生产这种"落后"的舰艇。事实上,"上游2"的作战效率与之前的"上游1"有着本质差别。而且这6艘053H1G其实还在一段时间里装备了本文的主角——中国第一型超音速反舰导弹。
海军装备的上游2当上游2被推向国际市场时,改了一个很威猛的名字"飞龙2"。上游二号最为特殊之处,它是全世界"冥河"导弹家族和中国的上游、海鹰导弹家族中唯一使用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
上游2的外贸版本飞龙2在1999年的某次武器装备展览会上公布的"飞龙7号"外贸型反舰导弹与该弹有着某种渊源。飞龙7是飞龙2号的超音速改进型,导弹全长6.6米,弹径0.54米,全重1800公斤,365公斤半穿甲战斗部;采用全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1.4马赫,射程32千米,巡航飞行高度30米,末端降低到5~7米。我军装备的则是"飞龙七号"的自用型,内部型号可能是上游-7。
飞龙7超音速反舰导弹飞龙7超音速反舰导弹该型反舰导弹在99年已经在国产舰艇上服役,从一些流出的照片上看,该型导弹直接沿用了"上游1"反舰导弹的发射箱。外观上来看,为了实现超音速飞行,飞龙七号的弹头要更加尖锐。
疑似国产第一型超音速反舰导弹在舰上使用的照片疑似国产第一型超音速反舰导弹在舰上使用的照片配备有该型国产超音速反舰导弹的561舰用来发射该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双联装发射装置
从飞龙7的参数可以看出,这是一款都点拼刺刀意味的反舰导弹,而我军正好有海上拼刺刀的传统。而且凭借其32千米的最大射程,只要发射前装订好敌方数据,发射出去后便能实现发射后不管(主动雷达导引头正常探测距离为20千米)。1.4马赫的速度,只需要73秒便能飞完全程。对于当时东南亚的海军来说,基本属于无解,发射即命中,而且重达365公斤半穿甲战斗部一发就能让3000吨级的军舰失去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