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的传记。在元朝的末期,整个世界都是一片混乱,各个势力都有自己的地盘。常遇春在至正12年(1352年)投靠刘聚所率领的叛逆起义。三年以后,也就是正统15年,他投靠了朱元璋。朱元璋向采石发起进攻,常遇春主动要求为前锋。当大部队过河时,因其防御森严,很难上岸。常遇春以身犯险,驾着一叶扁舟,奋力向前,终于跃上三尺多高的城头,将敌军打得落花流水。在这场战役中,常遇春打了一场大胜仗。同一年,跟随朱元璋攻克建康(现在的南京),十一月,被封为统军大元帅。后来又进军江南,连夺宁国,池州,安庆等十余座城池,被封为中书省都督,马步水营统领。
1363年,常遇春将船队调至鄱阳湖,与陈友谅大军发生激战,彭郎矶一役中,陈友谅大军全军覆没,陈友谅也被射死。后来,常遇春率军南下,和徐达并肩进攻吴国。一三六五年,他连破庐州,破临江之围,收复赣州,湖州,杭州,南雄,韶州,泰州等十数个州。一三六七年,他攻打平江(现在的苏州市),并将张士诚生擒活捉。连战连胜,一举将江南各路豪强一网打尽,从而奠定了朱元璋登基为帝的根基。后又被加冕为中书省总章总管,受封鄂国公。虽然已经封了公爵,但常遇春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常遇春、徐达两人率军北上,先后攻克山东、河南等多个郡县,击溃了燕国首都,逼退了元帝。后来,他们又率领大军包围了开平府城,将其打得落荒而逃,一路追击到北黄河之上,活捉了三个大将军,并活捉了一万多个文武官员,这才得胜而回。但是,40岁的常遇春却在回国的路上突然发病,不幸逝世。被追认为“开平王”,谥号“忠武”,安葬在南京北部的钟山脚下。
鏖战衢州,攻打九华山,攻打元大都等等,常遇春一生南征北战立下无数战功,但是要说真正让他成为朱元璋心目中的英雄,那就是击败了陈友谅!陈友谅是朱元璋一统天下之路上的最大绊脚石,经过几部电影和电视剧的演绎,他的名字已经广为人知,其中陈友谅被消灭的过程中,常遇春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三六○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龙湾镇附近(今天江苏南京城郊区)打了一仗。常遇春率领的五路将士布下伏击,一举歼灭陈友谅大军,收复太平,立下赫赫战功。这一战,可以说是两个势力之间的一个转折,朱元璋在这一战中,从一开始的被动,变成了主动。
三年之后,陈友谅又率六十万雄师出征,攻入了朱元璋的战略重镇——洪都,即今天的南昌。当朱元璋得知这个情况时,立即率兵赶往洪都,要和陈友谅决战。谁知,战争刚开始没多久,朱元璋就遇到了大麻烦,因为他的船只被冲上了岸!这时,敌人的将军见此情景,便打算立即上舰,生擒朱元璋。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唰”一声射出一只箭矢,敌人的将军受了重伤,跌倒在地,朱元璋因此而幸免于难。而这个弓手,赫然就是他手下的常遇春将军!朱元璋的船队在这次海战中受到猛烈的打击,经过三日的艰苦战斗,已接近绝望。最后,常遇春凭借自己的实力,抓住时机,一举击溃了敌军。朱元璋这时候还在考虑要不要趁胜追杀,但他手下的将士也累得够呛,哪里还敢恋战。根据历史记载,朱元璋麾下将士以为陈友谅的军队实力尚存,有撤军之意。唯一没有说话的,就只有常遇春一脸的沉默,很明显,他是想要趁此机会,一举歼灭对方。朱元璋的默不作声给了他自信。朱元璋与常遇春等人合力围剿陈友谅,结果陈友谅大败,自己却在逃亡途中被乱箭射死。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功勋卓著的大明元勋,在一三六九年大获全胜归来的途中,突然得了一场大病。也许,这样才能让常遇春有个好的归宿,而不会落得和蓝玉那样的下场。当你的功劳足够大的时候,你就会死去。后来,常遇春被册封为“开平王”,其家乡六泉口又被称为“开平寨”。人们为缅怀他,便在大古岭山脚百丈潭旁修了一所寺庙,并命名为将军庙。殿堂宏伟、富丽堂皇,殿堂内仍有常将军的身体雕像。但后来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人烧毁。然而,为了向常遇春表示敬意与缅怀,村里还是保持了“拜将军年”的习俗。“将军村”,就是这个名字的由来。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