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西藏回来,发现这10种必吃的当地美食,“酥油茶”真得靠边站

风烟食录 2024-12-13 10:00:23

声明:本内容已开通全网维权,严禁抄袭、复制或搬运,一经发现,必追责。

西藏,高原之上,雪域之巅。藏餐之诞生,可追溯至远古时期。

彼时,藏地先民生活简朴,茹毛饮血,挂树叶、衣毛皮。

然于漫长岁月中,人们偶得自然火之力,继而发明钻木取火,自此由生食迈向熟食,烹调技艺初现端倪。

火烹、石烹、陶烹、铜烹、铁烹,各历史阶段技艺日精,水平日进,藏族饮食文明之曙光初现。

据史书记载,公元6世纪,西藏饮食烹调技术迎来首次重大变革。

吐蕃王朝与中原内地及亚洲各国开展广泛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开通,烹调原料得以丰富,文成公主入藏,更辟藏汉饮食文化交融之先河。

18世纪,清代筵席发展至巅峰,满汉全席传入西藏,藏地饮食文化受其影响,渐趋丰富多样。

藏餐风味独特,大致可分为羌菜、卫藏菜、荣菜、宫廷菜四大类。

羌菜,源于高寒牧区,取料单一,重于咸淡鲜香,以奶酪、牛蹄、酸奶、酥油等为主要原料,具有调理适应高山寒凉气候之效。

卫藏菜,流行于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取料广泛,荤素搭配得当,工于火候,调味鲜咸淡爽,制作手段丰富,萝卜炖牛肉、手抓羊肉等佳肴著称于世。

荣菜,取材于藏东南低海拔地区,以菌类野生药材为主,风味清鲜,咸中带甜,尤以烤制香猪见长。

宫廷菜,则在原有藏餐基础上精工细作,博采众长,材料取自本土,选料严谨,制作精细,技法全面,色泽美观,滋味清鲜,为藏餐之精品。

藏餐文化之精髓,在于原料广博,选料严格,精于刀工,讲究配料。

耐寒、粗饲、抗寒抗病能力强之牦牛,肉质鲜美,不输海福特、短角牛等世界著名肉用品种;青稞,为藏族人民首选栽培作物。酥油,生命之油,油脂之精华。

藏餐之中,酥油茶、糌粑、风干肉、青稞酒等经典菜品,不仅美味可口,更具养生健身之效。不少网友表示,从西藏回来,发现这10种必吃的当地美食,“酥油茶”真得靠边站。

1:风干牛羊肉。其历史可追溯至藏族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之中。

在气候寒冷干燥的西藏,食物保存成为一大挑战。

智慧的藏族人民发现,将新鲜的牛羊肉割成条,挂在阴凉通风处自然风干,既能去水保鲜,又能赋予肉质独特的风味。

风干牛羊肉的特点尤为鲜明。经过风干后,肉质变得松脆可口,口感独特,没有任何腥膻异味,反而比熟肉干的味道更纯正、更酥甜松脆。

其独特之处,在于肉质在风干过程中,依然保持了牛羊肉固有的色、香、味,甚至因水分的去除而更加浓郁。咀嚼时,肉质满口馥香,令人回味无穷。

风干牛羊肉以咸香为主,但又不失肉质的鲜美。其做法多样,既可以直接烤食或生食,也可以作为烹饪的食材,增添菜肴的风味。

正宗的风干牛羊肉制作颇为讲究。一般选在冬季,尤其是气温降至零度以下的十一月进行。

精选肥壮的牦牛或绵羊,杀后剔去骨头,将肉切成长形薄条,串挂在阴凉通风处,让其自然风干。

过程中,肉质在寒冷的空气中渐渐冻结,犹如冷库贮藏,既保持了肉质的鲜嫩,又赋予了其独特的风味。

到来年的三月份,风干肉已经准备好,可以直接烤食或生食,成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2:藏族酥酪糕。藏族人民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将淀粉、黄油(奶油)、白糖、人参果等食材巧妙结合的制作方法,从而诞生了这道奶香四溢、滋补强身的美味糕点——酥酪糕。

酥酪糕的特点,在于其奶味浓郁、口感松软细腻,甜而不腻,且带有果仁的清香。

其制作工艺颇为讲究,首先将提取过奶油的乳白色淀粉(藏名曲热)晾干后磨成粉末,再拌入黄油、白糖、人参果(角麻)、葡萄干、桃仁等食材,做成圆形或方形的面胚,表面装饰有红丝绿丝,寓意吉祥、长寿。

最后,将面胚放入笼屉内蒸熟,即可享用。

酥酪糕的详细方法,首先,需要准备好所有食材,并确保糯米粉细腻柔滑,牛乳新鲜无杂质。

接着,将糯米粉与水混合揉成面团,蒸熟制成糕体。同时,将新鲜牛乳煮沸,加入适量的酒酿搅拌均匀,待其冷却后形成酥酪。

最后,将制作好的酥酪涂抹在蒸熟的糕体上,放入冰箱冷藏,让酥酪与糕体充分融合,形成独特的口感。

3:奶渣包子。奶渣包子起源于西藏林芝地区。

首先将新鲜的牦牛奶煮沸,提炼出酥油,剩下的奶渣则是包子的核心馅料。

奶渣,作为牛奶提炼酥油后的固体残留物,经过晾干处理,呈现出纯净的白色,质地油润,散发着淡淡的酸香。

这种酸香并非刺鼻,而是一种带着岁月沉淀的独特韵味。馅料中除了奶渣,还会加入新鲜的牛肉,使味道更加丰富。

品尝奶渣包子,首先感受到的是包子皮的绵软。

一口咬下,奶渣的香甜在口中散开,浓郁的奶香充斥着整个口腔,既有牛肉的鲜美,又有奶渣的独特风味,两者相得益彰,给人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奶渣的酸香与牛肉的鲜香相互交融,油与酸的平衡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境界,既不会因奶渣的油性而感到腻味,也不会因酸香而觉得口感过于刺激。

这种味觉上的和谐,恰似藏族人民在生活中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制作奶渣包子的过程,也是一次文化体验。

以下是一种家庭制作奶渣包子的方法

首先,准备好食材,包括面粉、新鲜奶渣(软)、酥油、白糖等。

将酥油小火软化成汁,然后和面。接着,将白糖放到奶渣上,再将酥油汁倒入,揉匀做馅备用。

最后,像包包子一样包好,放在蒸笼上蒸熟即可。

4:糌粑。糌粑,藏语意为“炒面”,是藏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主食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

在高原寒冷的气候条件下,藏族人民为了抵御严寒,发明了这种高热量、易携带的食物。

它不仅承载了藏族人民的智慧与勤劳,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情感。

糌粑的制作过程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与艺术的韵味。

精选饱满的青稞粒,经过筛选、浸泡、蒸煮、炒制、磨粉等一系列繁琐而精细的工序,最终成就了这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的美食。糌粑粉质细腻,色泽麦黄,香气浓郁,质感软黏而不显腻。

食用时,将糌粑粉与热水按一定比例混合,用手捏成团,再搭配酥油茶、酥油、细奶渣和白糖等佐料,一同在碗中抓拌均匀,捏成小团即可享用。

5:朋必。朋必的制作原料主要为豌豆面,通过提炼做粉丝时的豆汁,取其中间较绸的一层汁液作为原料,再加入藏葱、盐巴、咖喱等调料,熬煮成糊状后放凉至果冻状。

这样的制作工艺,使得朋必口感滑嫩爽口,入口即化,如同果冻一般Q滑,同时又带有豌豆的清甜香气,令人回味无穷。

在品尝朋必时,不妨尝试其独特的吃法,以手掌作碗,以手指作筷子,这样的吃法不仅方便快捷,更添了一份原始的野趣。

朋必的口感滑嫩,搭配香辣的辣椒汁,既解饿又解馋,无论是转经累了,还是坐在公园草坪上聊天,一口朋必入口,都能让人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

6:麻森。据传,麻森的历史可追溯至西藏古老的饮食文化,最初是藏族人民在庆祝节日或特殊场合时制作的一种传统甜点,寓意着团圆和幸福。

其名字中的“麻”字,源于其主要原料之一的酥油,而“森”字则形象地描述了其方形糕点的外观。

麻森的制作过程充满了匠心与智慧。制作时,需将适量的糌粑、碎奶渣、酥油和红糖混合,加入适量的凉开水搅拌揉合,直至形成均匀的混合物。

然后,将混合物盛入一个方形的小木盒中,用手压实,制成麻森方形糕。

其口感香甜可口,软糯而不腻,既有糌粑的醇香,又有酥油的浓郁,还融合了碎奶渣和红糖的独特风味。

每一口都能感受到多种食材在舌尖上的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7:藏式甜茶。据传,藏式甜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吐蕃王朝时期,甚至可能与唐代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奶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那个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茶叶作为珍贵的贸易品,通过茶马古道穿越崇山峻岭,从遥远的内地传入西藏。

藏式甜茶,藏语称“恰阿莫”或“恰安莫”,茶汤呈乳白色或微黄色,不透明而略稠,散发着浓浓的茶香与奶香。其原料主要为优质红茶、全脂甜牛奶粉以及适量的白糖。

轻啜一口藏式甜茶,先是感受到红茶的温润与雅致,随后是糖的甜蜜在舌尖缓缓化开,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这种风味,既不同于内地的奶茶那般浓郁,也不同于西方红茶的清淡,它自成一派,独具一格,让人一尝难忘。

藏式甜茶的制作方法

准备原料:红茶1.5两(可用川红茶或滇红茶)、全脂甜牛奶粉1公斤、纯净水2公斤、白糖7两。

煮红茶:先用细纱布做个袋子,将纯净水倒入锅中(只要少许即可),把半两红茶倒入纱布袋子中(为了过滤茶中的碎渣)。

等水开后把红茶放入水中煮5分钟左右,煮的过程中用手提着纱布袋在水中搅拌。

时间差不多后,把纱布袋拿出来,挤干里面的水,把残渣倒掉。

调奶粉:把奶粉倒入搅拌器中,加入刚刚煮好的红茶水(不要太烫),搅拌均匀。

煮甜茶:把剩余的纯净水倒入锅中,加入刚刚搅拌好的奶粉。刚开始会有好多泡沫,需要用勺子不断搅拌,泡沫就会慢慢减少。

加白糖:搅拌均匀后,加入白糖。加入奶粉和白糖之后,一定要煮开,以防腹痛。

再煮红茶:把剩下的红茶倒入纱布袋中,在锅中再煮5分钟左右,方法和第一次煮红茶一样。

保温:最后把做好的甜茶倒入热水瓶中保温,随时饮用。

8:卡塞。卡塞的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古老的藏族传统节日。

卡塞的制作原料主要为白面、酥油、牛奶以及白糖等,通过精湛的油炸技艺,使其外皮酥脆、内里绵软,口感层次分明,香气扑鼻。

卡塞的形状多样,有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和圆形等,既美观又富有创意,宛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油炸后的卡塞,色泽金黄诱人,涂以各色糖浆或裹以砂糖,更是增添了几分节日的喜庆气氛。

品尝一口卡塞,先是感受到酥脆的表皮在口中轻轻碎裂,随后是绵软的内里与淡淡的奶香在舌尖缓缓绽放,甜而不腻,香而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制作卡塞,首先需要准备好白面、酥油、牛奶、白糖以及酵母等原料。

将牛奶加温后加入酵母,搅拌后静置发酵,待面团膨胀至两倍大时,再加入白面与适量的酥油,揉成光滑的面团。

接着,将面团擀成薄片,切成各种形状,如耳朵、蝴蝶等,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醒发,使其更加松软。

最后,将醒发好的卡塞放入热油中,用中小火炸至金黄酥脆,捞出沥干油分,撒上白糖或糖浆即可。

9:藏面。其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藏面是藏区本地发明的经典面食,是藏族人民适应高原环境、利用自然馈赠的产物。

另一种说法则称,藏面可能由古代的克什米尔人带入藏区,经过与当地饮食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面。

藏面以高原小麦粉制作,经过精心揉制、煮熟、晾干等工序,再配以牦牛肉汤和丰富的佐料,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藏面的面条略带夹生,口感绵软而有嚼劲,与平原地区的面食截然不同。

汤底则是藏面的精髓所在,用牦牛肉和骨头熬制而成,汤色清澈,香气扑鼻,味道醇厚而不腻。

在食用时,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藏式辣酱、酸萝卜等佐料,使口感更加丰富多样。

10:古突。在藏语中寓意深远,“古”即九,象征着由九种主要原料精心烹制而成;“突”则指突巴,一种传统的面疙瘩汤。

史料记载,藏族人民在藏历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围坐一堂,共享这道寓意吉祥、充满仪式感的美食。

古突的制作过程颇为讲究,需将面粉、萝卜、人参果、干果等多种食材巧妙融合,揉成面团后,再捏成一个个小巧的面疙瘩。

尤为特别的是,在制作过程中,人们还会故意在部分面疙瘩中包裹石子、辣椒、羊毛、木炭、硬币等物品,分别寓意心肠硬、刀子嘴、心肠软、黑心肠和发大财,增添了不少趣味性和互动性。

当家人吃到这些特殊面疙瘩时,需即时吐出,引得众人欢笑,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古突的口感与风味更是令人难以忘怀。

煮熟后的古突,软糯中带着丝丝筋道,面香与各种食材的香气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觉体验。

甜度适中的古突,既不会过于甜腻,又能恰到好处地衬托出食材的自然风味。

好了,今天就这样,我是风烟食录。

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

我们要坚守信念与梦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难与挫折。

努力追求理想和目标,为自己书写精彩人生故事。

经过风雨洗礼,才能欣赏到彩虹的美丽。

陌生人,加油呀……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