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国疆域
□阎泽川
山西历史悠久,标志这块土地的名称也较多。“晋”,山西在西周和春秋时候是晋国所在地,从叔虞封唐至最后一世的晋桓公,前后三十八世。晋国最强盛时,以山西为根据地,还占据了河北、河南和陕西的一部分,成为北方最强大的霸主。《孟子·梁惠王》中载:“晋国,天下莫强焉!”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了一篇专门颂扬山西历史文化的文章,其名曰《晋问》,是唐元和年间柳宗元在广西柳州府创作的一篇散体辞赋。唐朝诗人李频在《送友人往太原》诗中写道:“离亭聊把酒,此路彻边头。草白雁来尽,时清人去游。汾河流晋地,塞雪满并州。别后相思夜,空看北斗愁。”故后来人们多以“晋”代表山西。
三晋
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皆为晋国的臣卿。至战国年间,韩景侯、赵烈侯、魏文侯瓜分了晋国,故称“三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代表作《商君书》中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清代康熙年间,名臣范鄗鼎编了一部山西诗集,书名叫《三晋诗选》。1958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游览晋祠后写了一首《晋祠颂》的四言诗,尾句曰:“巍峨三晋,永固福基。”
河东
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于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市)置河东郡,管辖晋南一带。唐代置河东道管辖山西全境,宋代改称“河东路”,概以山西地处黄河之东而名。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解释:“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明代著名学者薛瑄,河东河津(今山西省万荣县)人,倡导实践躬行,与王阳明的姚江派相对峙,故称为河东学派。
河汾
《史记》中提及叔虞封唐,“唐在河汾之东”,《旧唐书》亦云:“(王通)隋末大儒也,聚徒河汾间,仿古作六经。”《河汾诸老诗集》是元代房祺编撰的一部金遗民诗总集,书中收入金末元初生活在汾河流域的诗人所作之诗,共录五言、七言诗近二百首,可视为《中州集》的续编。正因此,清代山西的文人雅士,多以“河汾书屋”“河汾老人”作为室名别号。
山右
明代文人以太行山为界,称山东为“山左”,山西为“山右”。明代文人谢肇淛的随笔札记《五杂俎》中写,“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还说“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山西历史上,有一部汇集地方名人著述的集成之作,名叫《山右丛书》。
三唐
传说上古时期,唐尧建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周时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隋朝末年,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夺取天下建立了唐王朝,故有人以“三唐”作为山西代称。清代就有文人别号“三唐道人”“三唐斋”等。民国年间,王骧写了一部讲述山西历史文化的书,书名就叫《三唐辑要》。
来源:忻州日报多媒体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