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疼的人一言不发,怕疼的人大喊大叫
我们假设说话这个事情,属于一种交易行为。
在这个假设之中,言论是源于个人的,基于利益和需求的商品,交流就是买卖。
那
我们假设说话这个事情,属于一种交易行为。
在这个假设之中,言论是源于个人的,基于利益和需求的商品,交流就是买卖。
那么在这个假设之中,说话就像是打牌,出牌之前,深思熟虑,以最大化利益前提进行竭尽个人所能的极致优化。
优化完了,潇洒出牌。
那么如果是没有优化,或者干脆随便说话,那么这种“交易行为”就有可能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自己的交易形象受损,不仅交易会出现问题,
交易形象受损,就意味着自己失去市场价值,失去信誉,最终被淘汰。
那么如果拿掉这个假设,来看说话,说实话,
说假话和乱说话之间的不同时,
就会发现更为有趣的对比。
拿掉假设,回归现实,说话不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事。
侃侃而谈者大有人在,靠吹牛吹出个未来的人也不在少数,
那么对于说话本身而言,好好说话,和乱说话的分界线究竟是什么,
我们已经无法从传统意义上去区分其区别,
好好说话的人,可能会被人“反驳”到有理变没理。
胡乱调侃,张嘴就来,毫无逻辑的满嘴喷粪,反而能让“有理不在声高”这个道理,变成了一种倒行逆施的交际手段。
事实上,这并非危言耸听,对于那些深入社会,或是混迹社会多年的人们,如果他们接触过那些三教九流,经常穿梭于各个阶层的交际环境之后会发现,
说话这件事,还真不是以“好”这个字,作为唯一的标准。
比如有时候,对于那些惯以无赖之法的人们而言,如果你好好说话,在他们看来你只是好欺负的人。
所以必要的强硬和明确的威胁,能让人们“变得”冷静许多。
对于那些过度自我的人来说,只有自己是对的,别人通通是错误的存在,
这个时候,哄着对方,助长对方的极端认知,
反而是一种看似无伤大雅,实则取巧的沟通方式。
当人们沉淀性情,化繁为简的看待当下世道的沟通之道会发现,很多人之所以不说实话,不讲实情,亦或是无法以观点上的“真面目示人”,究其根本,不在于他们本身的问题,
而在于环境,沟通的对象,以及众所周知的负担与代价的存在,
就导致了好好说话非但不能解决问题,
还会让问题扩大化,让本不该属于自己的问题,
反而压在了自己的身上。
不要乱说话,尤其是对于“乱”这个定义,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时,
更不能乱说话了。
定义是别人给的,规则是别人框起来的,一板一眼的动作,是别人安排好的,
说话也好,办事也好,微笑的尺度,眨眼的速度,
模式化管理的背面,
就是模式化处理。
所以,按照“说明书”来处理这些看起来十分重要的问题,
以明哲保身的前提来看,这毫无疑问是明智之举,
只不过,所谓乱说话的人,乱说话的想法,未必会彻底消亡,
毕竟青天白日在上,为了生活,低头看到的也不是所谓黑暗,
而是弯下腰之后的影子:
人人都知道乱说话是有风险的,但风险之中也不乏那些颇具玩味的存在,
我们可以假装不知道,
也可以假装一切都好,
但该发生的,
迟早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