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乡镇企业的出现,是群众自己的创造

农村改革:分两步走第一步:确定了包产到户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率先开始的,也是从农村率先取得突破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措施
农村改革:分两步走

第一步:确定了包产到户

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率先开始的,也是从农村率先取得突破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在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措施是逐步推行的,也是独属于我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以简单的理解成“包产到户”,具体说来,也就是以农民家庭作为基本单位,向村或者小组承包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责任制形式。这种形式能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而且很灵活。

其实,早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的时候,“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曾在部分农村出现过,可惜“寿命”都很短暂,还没发挥出功效就戛然而止了。

1958年,人民公社出现之后,逐渐就成为了主流,这种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形式,让广大农民完全丧失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农业的产量非但提不上来,还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以至于到了1978年的时候,全国还有一亿多人口吃不上饱饭。很多农民急于改变这种现状,其中,以安徽和四川这两个地方显得尤为明显。

1978年的11月24号,这天晚上,在安徽凤阳的凤梨公社小岗村,被饥荒折磨的18个农民,在一间破破矮矮的茅草屋里,闯入了“禁区”。这18个农民秘密召开的会议,确定了包干保证书,主要说来就是试行“包产到户”、“包产到组”。

这个举措在我们现在看来,是很稀松平常的小事,可在1978年的时候,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行为了。

1979年的10月,小岗村就摆脱了饥饿,在那打谷场上,晾晒着一堆堆金铲铲的粮食。据统计,当年小岗村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6吨。这个成绩有多厉害呢?这66吨相当于是小岗村1966年到1970年这五年的粮食总产量了!

小岗村的秘密传出去之后,也惹来不少热议,但是,小岗村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存活了下来。也正是小岗村顶住了压力,在1979年就完成了粮食自给自足,并且还首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这是小岗村做梦都没有想过的事。

面对巨大的实际成就,小岗村仅仅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刺激到了其他地区。一时之间,小岗村也成了全国农业的模范示范地区,很多地方纷纷效仿起来,在引起激烈讨论的同时,“破局”也从农村开始了。

真正让“包产到户”落实下来,还是得益于邓公的强硬手段,就在“包产到户”面对重重阻力的时候,他站了出来,于1980年5月31号这一天,发表了重要谈话,支持“包产到户”。

在十字路口抉择的关键时刻,邓公的谈话,打破了一些人固有的僵化观念,他们也开始纷纷思考起来,等实际看到“包产到户”的成绩后,这些人心中对于改变的恐惧心理,也就彻底变化了。

“包产到户”在取得不少成绩的时候,就到了应该给其一个“名分”的时候了。

1982年1月1号,正式下发了文件,肯定了“双包制”,并在全国进行推广,到此,“包产到户”才正式得到了“正名”。

第二步: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之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出现了,因此,也给乡镇企业的出现,奠定了劳动力基础。

为了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1985年1月,我国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这份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农村的改革进行到了第二步。

这十条政策的主要内容,一言以蔽之,就是加快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尤其是调整农村的经济产业结构。譬如取消了实行了30年的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逐渐放开了对农产品的管控,大家伙可以自由交易。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农业税由之前的实物税,改为了现金税。

这十项政策,客观的说,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转变,即:从自给自足向社会化、商业化转变。

在这转变的过程中,乡村企业的出现,是农村改革中完全没有料到的一个大收获。这么说吧,国家当时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完全没有预想过,会在农村出现乡镇企业这种经济模式。

这些逐渐冒出来的众多乡镇企业,搞活了农村的商品经济,邓公坦言,“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搞活了农村商品经济,这不是国家的功劳,不是领导出的主意,而是群众自己创造的。